文档详情

唐代泰山所在地常规祭祀考论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1.50KB
约16页
文档ID:5537060
唐代泰山所在地常规祭祀考论_第1页
1/16

1唐代泰山国家常规祭祀考论刘兴顺 1(泰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泰山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21)[摘 要]隋唐时期,受秦汉以来国家郊祀传统和思想观念影响,首次确立了立春祭泰山的制度,岳令作为东岳庙管理官员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显示着国家对东岳庙的重视,官方对岳庙的管理更加规范成熟隋唐时期三祀制度出现,泰山位列中祀,在泰山祭祀史上首次明确标示出其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等级与规格,从不用乐看,表现出与其它中祀的不同之处山川封爵现象在唐代出现,泰山神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对唐代的泰山所在地常规祭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唐代泰山常规祭祀;立春;岳令;中祀;泰山神两汉时期,国家正祀中的泰山祭祀,逐渐形成了所在地的祭祀与非所在地的祭祀两个系统延至隋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内容与形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与此前相比,这一时期的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对丰富起来,为泰山祭祀的考论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国家正祀中的所在地泰山常规祭祀进行梳理与考论一、从一则刻石看泰山祭祀时间、地点与东岳祠的管理等事项唐岱岳观双束碑今存贞元十四年题刻一则, “检校尚书驾部郎中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兼兖州刺史侍御史充本州团练使任要,贞元十四年(798)正月十一日立春祭岳,遂登太平顶宿。

其年十二月廿一日立春再来致祭,荼宴于兹同游诗客京兆韦洪、押衙王迁运、乾封县令王怦、尉邵程、岳令元寘,造车十,将程,日昇后到,续题” [1]P167 清人王昶认为:“《唐书·礼乐志》:五岳四渎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于兖州此立春日所以有祭岳之举,然此是岁行常典,而留题刻石者,仅见于此 ”[2]第一辑第 2 册 P903这则记录唐泰山所在地常规祭祀的唯一石刻史料,包含丰富的信息,对解1刘兴顺(1965.12-) ,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泰山研究院副教授2读泰山祭祀有着重要的意义价值一)立春之日常规祭祀泰山该年两次立春,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 ,贞元十四年正月十一,为阳历二月二日,为立春前三天十二月廿一日,为阳历次年二月二日,亦为立春前三天,由此推断,泰山常规祭祀并不一定取立春之当日,而一般于立春前二三天即行祭祀仪式据《通典》:“大唐武德、贞观之制,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祭于兖州……其牲皆用太牢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 ”[3]P663 《 旧唐书》与此相同,只是独记笾豆之制:“笾、豆各四 ”[4]P613隋唐以前,泰山祭祀时间代有不同,先秦无载。

秦时, “自殽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祷祠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珪币各异” [5]P1172-1173 每年以春、秋、冬三时祭祀泰山,目的为春祭为迎气以解冻,秋祭为水收敛结冻,冬祭为报谢山川所祈祷之福恩汉宣帝神爵元年(前 61) , “宣帝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 ’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 [6]P1034 表明宣帝神爵元年之后,泰山常规祭祀一年五次,即春、夏、秋、冬、腊“五祠” 其祭祀的目的是为天下祈祷丰年,所以山川神灵具有农业神的品格到东汉时期,泰山所在地的常规祭祀发生了变化东汉人应劭《风俗通义》载:“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十月曰合冻,腊月曰涸冻,正月曰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法七十万五千三牲,燔柴,上福脯三十朐,县次传送京师 ” [7]P447 可知东汉每年以正月、十月、腊月三次祭祀泰山。

相比前代,减少了两次常规祭祀这样的变化始自建武元年据延熹四年(161) 《华山碑》记载:“仲宗之世,重使使者持节祀焉,岁一祷而三3祠……建武之元,事举其中,礼从其省,但使二千石以岁时往祠其有风旱,祷请祈求,靡不报应 ” [8]P271 说明由所在地的太守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已是东汉确定成型的制度而祭祀次数由五次减为三次,是这次“礼从其省”的变革结果这样使泰山祭祀变得方便操作,易于实施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泰山常规祭祀变幻不已,且其祭祀时间史无记载直至隋朝,重新确定了祭祀泰山的时间, “岳渎镇海,各依五时迎气日,遣使就其所,祭之以太牢” [9]P90 每年立春之日,派遣使者至泰山所在地,以太牢之礼进行常规祭祀可见,唐代也沿用了隋代每年于立春日于所在地祭祀泰山的制度这一制度又分别为宋、金、元所承袭宋代“其诸州奉祀,则五郊迎气日祭岳、镇、海、渎” [10]P1630 金灭北宋后, “大定四年(1164) ,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 ’诏依典礼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庙致祭,其在他界者遥祀立春,祭东岳于泰安州” [11]P529 南宋偏安南方,泰山虽不在其境,但也于绍兴七年(1137) ,接受太常博士黄积厚奏议, “岳镇海渎,请以每岁四立日分祭东西南北,如祭五方帝礼” 。

[10]P1672 始准备以中祀规格恢复泰山等岳渎的常规祭祀,此制当然为北宋确立的四立迎气日望祭于京城四郊的方式隋唐时期,选择立春日祭泰山,应该是深受国家郊祀传统,及两汉以来泰山观念的影响从郊祀传统看,汉平帝元始五年(5) ,大司马王莽建议采用匡衡等议,恢复南北郊如故平帝时期的郊祀制度中,泰山首次作为从食神,出现在京都南郊合祭天地、北郊祭祀后土郊祀仪式中表明地处东方的区域性的泰山,已经突破其地域性的限制,成为超区域性的奉祀对象这在泰山祭祀史上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值得注意的是,王莽又依据《周礼》 “兆五帝于四郊” ,依据山川各自所处的方位,对南北郊以下的群神分为“以类相从为五部” ,在长安附近,形成了以南北郊为核心的五部郊兆,五方山川则各因其方而得以从祀以此类推,东岳泰山等东方山川从祀于东方帝太昊勾芒畤五部郊兆无疑为后期立春祭泰山的常规祭祀拉开了帷幕东汉五部郊兆的建设是在明帝时完成的 “迎时气,五郊之兆自永平中,以《礼谶》及《月令》有五郊迎气服色,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于雒阳四方4中兆在未,坛皆三尺,阶无等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 ,八佾舞《云翘》之舞” [12]P2161 明帝效法王莽的做法,把长安五郊兆制度移建于都城洛阳。

泰山等东方山川于立春迎气日从祀青帝于东郊这种始于国家郊祀中的立春泰山从祀于东郊青帝的制度,无疑影响到泰山所在地的常规祭祀从两汉的泰山观念看,西汉刘向在《五经通义》中对“岱”和“宗”的意义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泰山,五岳之东岳也,为兖州镇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之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也” [13]第四册 P94 也就是说,岱含有起始、交代、交替的意思,东方是万物的本源起始之处,也是阴阳交替之处,所以称泰山为岱;宗,就是长,泰山是群岳之长,所以称之为宗东汉班固《白虎通》云:“东方为岱宗者何?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也 ”[14]P298 -299 班氏也认为泰山之所以称为岱宗,是因为泰山位居东方,而东方是万物交代、交替之处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东方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唯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 ”[7]P427 在应劭看来,岱宗意味着万物的本源,阴阳交替,天下山岳中,只有泰山云气“不崇朝而遍雨天下” 王者接受天命,改朝换代,变更制度适应天命,功成封禅,来此向天地报告汉后学者也基本上沿袭了以上的解释,并加以具体化。

如《太平御览》卷十八“时序部三”引南朝梁崔灵恩《三礼义宗》:“东岳所以谓之岱者,代谢之义阳春用事,除故生新,万物更生,相代之道,故以代为名也 ”[7]P428这些解释,无疑深染阴阳五行色彩,他们将泰山定位于东方,时间定于春天,其功能定位于阴阳交代、万物之始,泰山地位为群岳之宗长这样的观念从理论到现实,对汉后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隋代立春日祭泰山当是这一观念的理论实践隋唐确立的每年立春日祭泰山的制度持续了六百多年,元代以后才得以改变如元代, “至元三年(1266)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正月东岳、海渎,土王日祀泰山于泰安州” [15]P1264-1265 明代规定, “凡岳镇海渎及他山川所5在,令有司岁二祭以清明、霜降” [16]P857 清代,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 “祭岳镇海渎顺治初年定,岳镇海渎所在地方,有司岁以春秋仲月诹日致祭又定祭东岳泰山于山东泰安州(今升为府) ” [17]P68(二)祠官由兖州刺史任要充当泰山祭祀官员历代有所不同秦时为太祝,西汉时为持节使者,东汉时为太守至唐代,据《通典》 ,武德、贞观时祭祀泰山的祀官以当界的最高长官都督刺史充任此后,又朝廷过一些修补,至开元二十年 (732)的《大唐开元礼》(以下简称《开元礼》)规定:“祭五岳四镇四海四渎。

右各用四时迎气日祭之,皆本州县官祭 [18]P16 又规定:“诸岳镇,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祭于兖州界 [18]P199 则致祭官员由当地都督刺史,改为本州县官祭祀时间不变,但却明确表明了五岳祭祀与五郊祭同时举行从本题刻看,至贞元十四年时,祭祀泰山的祀官又改为兖州刺史这种制度一直应该持续至五代时期三)祭祀仪式于泰山之下举行 《通典》等书云“东岳泰山,祭于兖州” ,并未明示具体祭祀地点从本题刻看,常规祭祀泰山的地点即泰山之下佐之于其它史料, 《开元礼》卷一《序例上》:“祭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右各用四时迎气日祭之,皆本州县官祭 [18]P16 表明由泰山所在地的县官致祭泰山,则必在兖州乾封县 ① 又据《新唐书》 ,兖州乾封县“有泰山,有东岳祠” [19]P654所以,可以肯定,所在地常规祭祀泰山的具体地点就在兖州乾封县东岳祠四)参与常规祭祀的,还包括县令、岳令等地方官员,其中岳令一职值得关注据《旧唐书》 , “岳渎令,为下第九品上阶,按《武德令》为正八品下” [4]P1230 又据 《新唐书》: “五岳、四渎,令各一人,正九品上,掌祭祀有祝史三人,斋郎各三十人 ” [19]P865 表明唐代为五岳四渎各置令一人,高祖时官居正八品上,此后改为正九品上阶。

与隋代岳令流外从八品相比,显然官阶提高了许多,表明唐代比隋代更加重视岳渎另有斋郎三十人,祝史三人,对岳渎祭祀进行管理据《大唐开元礼》卷三十五《祭五岳四镇》 [18]P199-200 ,在泰山祭祀时,岳令之职为⑴祭前之日,清扫内外,并在祭坛之北篇西方准备埋牲、玉帛的坑穴;⑵祭祀之日,率其属陈设岳神之位于祭坛之上,充实酒尊酒罍,摆放玉币;⑶礼毕后,跪取币斋郎之职为⑴祭祀之日天未明,以豆取毛血,6置于神厨;⑵祭祀之日,将豆血陈设于祭坛之上;⑶祭祀时,奉馔、进馔、进俎陈于东门之外⑷礼毕后,将牲体、黍饭、馔物撤至瘗坎先秦至西汉时期,泰山庙的管理者不明,东汉时由山虞长守之,北齐时,设崇虚局管理五岳祭祀,但崇虚局远在中央,并不方便所在地的祭祀管理 《隋书》并未交代岳令的具体细节,至唐时,关于岳令的记载则要具体得多了如仁井田陞复原的唐开元七年(719)和开元二十五年(737) 《考课令》:“县令已下及关镇戍官、岳渎令,并州考;津非隶监者,亦州考 ”[20]P91 又《五代会要》卷十五《考功》:“后唐天成元年(926)十月三日,尚书考功条奏格例如后:一、准考课令……县令已下及关镇庶官、岳渎令并州考;津非隶监者亦州考。

”[21]P245 说明在唐代及五代,东岳令由州级官员进行考课,其为乾封县地方官员的身份可以确定又据《旧唐书》 , “州县、镇戍、岳渎、关津为外职事官”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