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李中斌)电子课件

上传人:jiben****gshi 文档编号:55360703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574 大小:10.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管理(李中斌)电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4页
情绪管理(李中斌)电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4页
情绪管理(李中斌)电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4页
情绪管理(李中斌)电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4页
情绪管理(李中斌)电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绪管理(李中斌)电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管理(李中斌)电子课件(5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绪管理,李中斌 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内容体系,第一章 情绪管理导论 第二章 情绪类型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自我情绪管理 第四章 生活中的情绪管理 第五章 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第六章 员工压力管理 附录,本章要点提示 1.理解情绪的内涵和特征 2.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3.理解情绪的基本理论 4.掌握情绪的类别 5.理解情绪的作用和影响情绪的因素 6.掌握情绪管理基础理论和具体策略 7.理解情绪管理的内涵 8.理解情绪管理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9.理解压力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10.理解并掌握压力管理的内涵、理论和类型 11.理解并掌握员工援助计划的内涵与应用模式 12.掌握员工援助计划方案的内容与实施

2、,第一节 情绪概述一、情绪的内涵和特征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三、情绪的类别 四、情绪的作用 五、影响情绪的因素,(一)情绪的内涵,情绪(emotion)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e”(外)和“movere”(动),意思指从一个地方向外移动到另一地方。 1.新华字典: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的心理状态。 2.牛津英语大词典:指心灵、感觉或情感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动或兴奋的心理状态。 3.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观需求之间的关系的反应。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成分。 4.美国心理学家利珀把情绪

3、定义为: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 5.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拉扎勒斯则定义为: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 6.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 7.刘文硕(2012)认为情绪是以人的内在体验为载体而成为驱使人如何行动的动力,它是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种主观的状态,是人们自我意识的核心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基于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总之,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基于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

4、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情绪的特征,(1)情绪具有积极的或消极的体验性质; (2)情绪的积极特征或消极特征有程度上的不同; (3)情绪可以有特定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相伴随; (4)情绪是特定行为类型的信号,例如一个人感到愤怒就会想要击打,以“消除“愤怒的对象; (5)情绪常跟随于特定的思想之后,即一个人的情感部分地取决于他的思想,所以情绪的决定因素是主观解释,而非客观事实。,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联系,1.从产生的时间来看。情绪较早出现,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出现较晚,它是社会化到一定的阶段才有的,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从稳定性来看。情绪具有短暂性和易变

5、性特点,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求的满足而变化;而情感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例如对一个人的喜爱或尊重可能是一生不变的。 3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当心情变化时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会发生变化,例如开心时就会大笑、手舞足蹈,不开心时候就会哭泣;情感更多时候是隐藏在内心,不会轻易表现出来。,区别,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和情感有时候会被混淆使用。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需要通过情感表现出来,情感的强度决定了情绪的表现强弱,情绪受到情感的制约。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情绪的类别,影响情绪的因素,(一)主观因素 每个人经历过不同的生长在环境、

6、受教育条件因此形成不同的性格。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也会采取不同的调整方式。我们常会界定别人为外向型性格或内向型性格,这两种性格因素的人情绪的表现方式会不同,面对相同的问题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外向型性格的人多是活泼、情感丰富的,他们接物待人乐观,但情绪也波动较大,面对多变的情境利用外界条件调节能力也比较强。内向型性格的人多是比较安静的,情绪兴奋点偏低,情绪不会大起大落,情感不容易表露出来,调节情绪的能力多是依靠自己内心强大,注重自我调节能力。 (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大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是指外在环境,如饮食、色彩、衣着、睡眠、家庭、社会等。例如,红色能给人力量

7、,粉红色使人感到温暖,橙黄色让人有好心情,黑色和深蓝色会令人觉得情绪低落,想要减轻紧张焦虑,可选择一些具有缓解及镇静作用的清淡颜色,如绿色、浅蓝色。面对客观因素的变化在情绪调整中主要依靠个人主观调整,以合理的方式舒解情绪。,一、早期情绪理论 二、经典情绪理论 三、认知情绪理论 四、功能情绪理论 五、理性-情绪理论,第二节 情绪理论,早期的情绪理论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他指出感情、智慧等心理功能是通过进化阶梯获得的。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引发了其他学者对情绪理论进行更加广泛的研究。,一、早期情绪理论,(一)达尔文学说中关于早期情绪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认为,情绪作为人类种族进化的依据,可能是人类行为

8、得到延续的机制。他在阐述物种起源和人类进化是适应和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时指出,感情、智慧等心理功能是通过进化阶梯获得的。,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描述了表情在生物生存和进化中的适应价值和有用性,指出情绪是进化的高级阶段的适应工具。,情绪心理学发展到今天,证明达尔文的见解是正确的。然而多年以来,达尔文在心理学中被忽视。特别在詹姆士以后,情绪研究集中在外周神经反馈和中枢神经定位的道路线上,达尔文的进化观被遗忘了近一个世纪之久。只是在20世纪70年代又被人们所记起,情绪的适应功能和信号传递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二、经典情绪理论,(一)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生物科学的发展,

9、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James, W.)和丹麦生物学家卡尔兰格(Lange, C.)分别于1884和1885提出相同的情绪理论,后来被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外周学说。,詹姆士指出,按照常识的说法,对外部事件的知觉使人产生情感,随着情感的产生而引起一系列的身体变化。但是,他认为这种陈述是不正确的。他坚持主张,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时情产生的直接原因,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詹姆士认为,情绪的产生并不源于外在刺激的直接作用,而是由身体上的变化产生,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情绪,只是一种对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是与血管变化有关。

10、例如,酒和某些药物之所以引起情绪变化,原因在于它们引起了血管的活动。,根据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你遭遇到特殊的环境事件(如路与歹徒) 接着你体验到身体的变化(如心跳加速) 随后是大脑对身体变化的觉知,从而你感受到某种情绪(如恐惧)。,(二)坎农-巴德理论,坎农是最早关注詹姆士-兰格理论的人,也是对该理论批评最为激烈的人。他于1927年提出一种将其取而代之的理论,后来他的学生巴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工作证实了该理论,最终建立了以师生二人命名的坎农-巴德理论。,坎农-巴德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情绪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坎农认为情绪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丘脑。,根据坎农-巴德理论,情绪产生的过

11、程是这样的: 首先你遇到某种特殊的环境事件(如路遇歹徒) 接着刺激事件激发了丘脑的活动过程 最后丘脑的神经细胞得到释放,当丘脑释放时我们体验到了情绪,同时产生了身体烦人变化。,三、认知情绪理论,(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的”,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

12、如果是“有害的”,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至于对于“无关的”刺激物,人们就予以忽视。,阿诺德情绪理论以她1960年出版的情绪与人格一书为代表。在该书中,阿诺德情绪理论与早期情绪理论的首要区别,在于对情绪感受(feelings,亦即情感)与感知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的认识。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充分条件是主观上感受到的刺激事件评价。为此,她特别指出,在情绪感受与感知之间存有真正的不同,感知仅告诉我们有什么,而情绪感受会对有的东西进行评价(assess);感知仅能提供刺激事件本身的信息,情绪感受则能提供刺激事件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因而能促使我们产生相应的经验(experiences)

13、,并进而促使我们按照适当的方式去做出反应。阿诺德强调,情绪的实质是一种感受到的经验。,如果说把詹姆士的理论看做是情绪的第一代学说,那么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则应被看作是第二代情绪学说的代表,她把情绪的研究导向了更为理性的方向。,(二)沙赫特-辛格的双因素情绪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了一种同时强调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特定的情绪体验是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状态,二者对情绪的产生同样重要。个体对其生理变化和情境刺激性质两个方面的认知是形成情绪体验的原因,因而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情绪的双因素理论。,为了检验情绪双因素理论,沙赫特和辛格进行了实验研究:将自愿

14、当被试的若干大学生分为三组,给三组被试注射同一种药物,并告诉被试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目的是研究这种维生素对视觉可能发生的作用。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一种对情绪具有广泛影响的激素,因此三组被试都处于一种典型的生理激活状态。然后,主试向三组被试对可能发生的反应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告知第一组被试,注射后会出现心悸、手颤抖、脸发烧等现象(这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告知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身上发抖,手脚有点发麻,别无任何反应;第三组被试不作任何说明。,把注射药物以后的三组被试各分一半,让其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环境里休息:一种是惹人发笑的愉快环境(让人作滑稽表演);另外一种是惹人发怒的情境(

15、强迫被试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强词夺理横加指责)。根据主试的观察和被试的自我报告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的环境中显示出愉快的情绪,在愤怒的环境中显示愤怒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则没有愉快或者愤怒的表现和体验。,如果情绪体验是由内部刺激引起的生理激活状态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注射的都是肾上腺素,引起的生理状态应该是相同的,情绪表现和体验也应相同;如果情绪是环境因素决定的,那么不论那组被试到愉快环境中都应表现出于愉快情绪,到愤怒环境中都应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因此,这个实验证明,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经验。这个结论并不否认生理变化和环境因素与情绪产生的联系。事实上,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

16、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是外在的情境刺激引发一般的身体反应(如路遇歹徒使我们因恐惧而心跳) 接着是根据过去习得的有关于这一情境刺激的经验作出认知评价。具体到路遇歹徒的例子,我们知道歹徒手持利刃,是有可能伤及我们的性命的,因而会作出存在危险的认知评价。 最后的步骤是根据对生理唤醒的认知评价来决定感觉什么,哪个情绪“标签”最为合适,以及你的反应意味着哪些特定的体验。我们对路遇歹徒的认知评价是存在危险,自然而然这就导致了恐惧的情绪体验。,(三)拉扎勒斯的理论,拉扎勒斯宣称:“情绪概念在心理学中是重要的、独立存在的领域,对行为的分类和描述是十分重要的。”拉扎勒斯的观点是针对激活理论和动机论的“取消伦”而言的。 首先,他反对把情绪单纯地归结为生理激活这个单一变量。他主张情绪是综合反应,包括环境的、生理的、认知的和行为的成分,每种情绪都有它自身所具备的反应模式。 其次,拉扎勒斯也不同意把情绪归结为动机或驱力。他认为,如果把情绪归结为动机,将只会引导人们从动机去推测行为的适应或不适应的情绪模式,而不去注意情绪反应的独特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