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节与集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359182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9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调节与集合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一、调节与集合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一、调节与集合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一、调节与集合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一、调节与集合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调节与集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调节与集合(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节与集合,胡立新,第一节 调节作用,(一)调节作用 正视眼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故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A)所发出的散开光线势必给像于视网膜后(A),遂看不清;人眼乃通过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明视,此种作用机制称为眼的调节。,调节的概念,调节示意图,调节的概念,人眼自动的改变屈光力的大小从而使远近不同距离处的物体都能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能力就称为调节 (Accommodation),1调节机制:,调节机制至今虽在争论,但一致认为在此过程中晶状体曲率增加,从而使其屈光力大大增强,参加调节作用的组织主要有:晶状体

2、、睫状肌、悬韧带。三者关系异常密切,当睫状肌静止时,是韧带紧张,晶状体扁平,屈折力减弱,此为调节休止,又回眼的静止状态;但当睫状肌收缩,睫状突形成的环缩小,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遂藉其固有的弹性变凸,使其屈折力自动加强,此即眼的调节状态(图144)。,图144眼的调节作用,图144眼的调节作用,调节放松状态,调节状态,调节的机制,相关概念,(1) 调节远点: 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2) 调节近点:当眼在动用最大调节力时,所能看清楚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近点; (3) 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4) 调节力:调节作用

3、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1 调节力 调节距离(m),(5)调节幅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作调节幅度(绝对调节力,最大调节力)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1远点距离(m) 而1远点距离(m)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可改变为: 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上屈光不正度) 设A为调节幅度,R为远点时屈光力,P为注视近点的屈光力, 则 AP(R)(144) 如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测其近点为10cm,P1001010D,调节幅度 A 10(1)10D。远视眼( 2D的远视眼),测其近点也为 10cm, A 10( 2D) 12D。,第二节

4、调节功能的测试,调节测试的内容,调节幅度 调节灵敏度 +/-2.00的翻转拍 正相对调节(PRA)及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调节幅度,移近法 镜片法 查表法 公式法,移近法(Push up method),移近法是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散度增加来刺激调节产生。,测 试 步 骤,(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3)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标持续模糊 (4)记录距离,测试步骤,(5)距离的倒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幅度(例如,在眼前10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0.1m的倒数即10D)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

5、3)(5)步,检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7)打开双眼,重复(3)(5)步,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 记录:OD:( )OS:( )OU:( ),镜 片 法,镜片法是通过眼前增加正或负镜来放松或刺激调节,获得调节广度的具体值。,测试步骤,(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2)将近用视力表固定于40cm,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3)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4)瞩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中最佳视力(远视力)的上一行视标,患者有两种情况,一为看清,另一种为看不清,测 试 步 骤,(5)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2.5D,此时在患者眼前以0.25D为一档缓慢增加负镜片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

6、时增加的负镜度数。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绝对值加上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测试步骤,例如:在患者眼前加-2.50D持续模糊,最后清晰的负镜度数为-2.25D,患者的调节幅度为 2.25+2.5=4.75D。,测试步骤,(6)如果患者看不清40cm处的视标,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不足2.5D,此时在眼前增加正镜片,缓慢增加,直到刚刚能看清视标,记录所加正镜片的度数。调节广度等于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减去增加的正镜度数。,测试步骤,(7)遮盖右眼,打开左眼,重复(4)-(6)步,测量左眼的调节广度。 (8)打开双眼,重复(4)-(6)步,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注意

7、:由于采用移近法时,视标移近产生近感性调节和视标变大,因此结果较镜片法高大约2D。,Donders表,Hofstetter 公式,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由于年龄的增加,调节幅度降低,患者通常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调节近点远移,调节灵敏度,目的:评估调节的灵敏度,测试步骤,(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患者配戴偏振眼镜看Bernel#9 Vectogram视标(偏振视标),视标放置在40厘米处 (3)确定双眼未被遮盖,令患者通过+2.00DS的镜片,开始计时,一清楚时即翻转至2.00DS,记录60秒内翻转的环数和

8、有困难的镜片,一环包括+2.00和2.00。,测试步骤,(4)如果患者未达到标准值,则移走偏振镜和偏振视标,遮住患者的左眼,重复第三步,记录结果;然后遮盖右眼,重复第三步,记录,标 准 值,(双眼) (单眼) 6岁: 3.0cpm 5.5cpm 7岁: 3.5cpm 6.5cpm 8- 12岁: 5.0cpm 7.0cpm 13- 30岁: 8.0 cpm 11.0cpm 30-40岁: 9.0cpm,测试步骤,(6)结果分析:由于测试为双眼状态,因此调节和集合的异常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临床上,如果双眼测试的结果正常,往往意味着在这两方面的功能都正常;如果患者不能通过双眼测试则应进行单眼测试,

9、如也不通过,可以肯定有调节问题,如果通过了单眼测试,则往往说明患者是双眼视功能异常。,正相对调节(PRA)及 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定义:正负相对调节是指在双眼注视状态下,患者的集合保持不变时调节能增加或减小的能力。NRA/PRA的测定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分析,同时也是精确老视患者下加光的方法之一。,测试步骤,(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近用处方 (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 (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保视标清晰,测试步骤,(5)先测量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每次增

10、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对调节为刺激实验) (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调节(NRA)的量 (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测试步骤,(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 (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对于老视患者,如果NRA与PRA的绝对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2,加在试验性下加光上。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1.75D,NRA=+

11、2.00D,PRA=-2.50D,则患者最后处方为+1.75+(-0.25)=+1.50D,测试方法 正常值 标准差 调节广度 移近法 18-1/3年龄 2D 镜片法 比移近法少2D 单眼调节灵敏度(2.00D翻转拍) 6岁 5.5cpm 2.5 cpm 7岁 6.5cpm 2.0 cpm 8-12岁 7.0cpm 2.5 cpm 13-30岁 11.0cpm 5.0 cpm 30-40岁 双眼调节灵敏度 6岁 3.0cpm 2.5 cpm 7岁 3.5cpm 2.5 cpm 8-12岁 5.0cpm 2.5 cpm 13-30岁 8.0cpm 5.0 cpm 30-40岁 9.0cpm 5.

12、0 cpm MEM检影 +0.50 0.25 cpm FCC实验 +0.50 5.0 NRA +2.00 5.0 PRA -2.37 1.00,调节功能测试的正常值,第二节 集合作用,当近视近物时,除上述调节作用外,双眼还必须同时向内转动,使视轮能正对物体,这种作用称为集合。 在调节与集合的同时还伴有瞳孔缩小。三者都是在动眼神经支配下完成的。看近时同时发生的调节、集合及瞳孔缩小三种现象称为近反射三联运动。 1集合近点: 当注视物体趋近时,两眼内转程度加大,但有一定限度,达到极限时物体再近即发生复视。在没有发生复视时的最近一点为集合近点。集合近点距离以米为单位。,2集合角: 集合程度的强弱以米角

13、(Ma)示之,当注视眼前 lm处物体时,两眼视轴与两眼中心垂线所夹的角如 图145所示,R1CR2即为1米角。 R;、R。为左眼、右眼回旋点。 Ma1集合距离(m) 故注视2m距离物体时 Ma 12ma 注视33cm物体时 Ma 10033 3ma 米角的大小因每人瞳孔距离的大小而不同。,集合的大小因每人瞳孔距离的大小而不同。 棱镜度=PD*MA 集合需求=PD/D,集合功能的测试-检查内容,隐斜视 集合广度的测定 融像性集合的测定 正负相对集合的测定 融像储备力的测定,隐斜视的检查方法,交替遮盖法 马氏杆检查法 Von graefe 分视法,集合广度的测定,集合广度用来初步估计患者的集合能力

14、大小,可通过移近法来测量,(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2)固定近视力表于40cm处 (3)令患者注视一行纵行排列的视标,集合广度的测定,(4)嘱被检者双眼注视40cm处的视标,此时慢慢将视力表盘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报告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记录距离 (5)通过公式集合广度=10*PD/距离求得,集合广度的测定,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通过棱镜的引入使双眼视网膜物像分离,促使患者运用水平聚散力来补偿物象分离,维持双眼视,籍此,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集合功能。,(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投射单一独立的视标于6m处,此视标为患者视力较差眼最好矫正视力的上一行。 (3)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棱镜度刻度初始设置为0,并位于垂直位,如图。,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检查水平聚散力旋转棱镜的初始位置,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4)嘱患者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例如出现模糊点时右眼4,左眼3,则模糊点为7;继续增加棱镜度数;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