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训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354181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的“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语文教学的“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语文教学的“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语文教学的“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语文教学的“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的“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的“训练”(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的“训练”,王福强,纠正一个误区:谈“训练” 不合时宜,人们谈论语文教学,大多讳言“训练”,似乎谁今天再要主张训练,谁便是保守、落伍。一些高扬人文主义大旗的人,理所当然对“训练”不屑一顾。有的老师虽然没有打出什么“主义”,但也普遍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谈“训练”已经不合时宜。在人民教育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在肯定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同时,也认为“训练为主线”的观点“似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吻合,因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不是从训练而得”。,形成一个共识:语文必须训练,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中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2、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些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项目,严格意义上讲,既有素养的成分,更具备技能的特征。 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只靠感悟、熏陶,决不会达到很高的水平。其间的一些规律和技巧,是需要认真实践反复练习才能认识和把握的,这些能力也需要多次训练才会得以形成。 小到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大到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快速浏览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倚马可待下笔成文的能力,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靠感悟就能够达到的,没有长时间的勤学苦练,幻想出现奇迹是绝对不可能的。至于背诵古代诗文,积累词汇成语,形成良好

3、的语文学习习惯等等,更不可能通过感悟就能够完成,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效训练,才能形成和奠定起坚实的语文功力和语文基础。,“训练”为何遭“鄙弃”?,传统的精英教育惯性在思想深处起牵引作用。过去的语文没有进行什么训练,也没有做什么作业,靠悟就解决了或者说完成了学习任务。 对语文教育根本性质进行了曲解,不要“工具性”只要“人文性”,进而极端化为“语文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既然只需要进行“精神教育”,当然学生靠“感悟”,教师多“熏陶”,语文教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根本用不着辛辛苦苦地去进行什么训练。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何为“语文训练”,从“训练”的语素构成看,“训”,指教师的指

4、导;“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师的“训” 和学生的“练”在教学中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 构成“训练”有三个“要件”,缺一不可:1、教师的指导;2、学生的实践;3、师生的互动、合作。,举例说明,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是老师一讲到底,学生除了听讲无所事事,这当然不是训练;如果老师虽然也设计了不少问题,与学生在问问答答中“互动”,但如果问题本身既没有启发性,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很狭小,课堂气氛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没有自己读文章的实践,这也算不得“训练”。至于让学生猛做练习,进行刻板的字、词、句“操练”,更与训练毫无共同之处。 真正用“训练”的要

5、求教读一篇课文,老师必须着眼于指点阅读的门径,学生则致力于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老师当然也要提出一些问题,但它们必须是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提问的目的不在找个答案,而在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文本上来。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可以借叶圣陶先生的话来回答:“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后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训练。,“训练”的位置,“训练”在“三主”中处在什么地位?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不是三个命题的静态排列,而是对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的一种概括性表述。 “学生为主体” 是教学的基本立

6、足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 “教师为主导”是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 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又必然汇合于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之中。 可见,“训练”是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读的过程也就是训练的过程;高质量的、生动活泼的训练,是导读成功的必要条件。,可怕的现状,“填鸭”老师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学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点点滴滴地关顾”、“罗罗嗦嗦地叮咛”、“婆婆妈妈地说教” “牵羊”琐碎频繁的师生问答,或课外用“题海”来弥补课内训练的不足。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长期压抑,老师越俎代庖,师生“互

7、动”变成一种徒具形式的问问答答,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训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正是学生总体语文素养不高的症结所在!,课堂训练的误区,“训练目标不明确,训练力度不到位,训练超标越位” “一讲到底满堂灌,一问到底满堂站,一练到底满桌乱” 训练要有明确的目标,训练要有合理的量度、速度、梯度和效度,训练要有科学的程序,训练要坚持反复实践、反馈提高的原则,注意事项(1),训练要有明细的目标 训练中存在目标不明,主次不分,贪图面面俱到,贪大求多。每堂课,每单元,每学期,甚至每学年的训练中心、重点,要达到的程度,训练后的反馈与补救如何设置、处理,这都是“功夫在课外”的 。如果教师不洞悉,学生不了解,结果只能是训

8、而不得法,练而不得果,难以奏效。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面面俱到,不如一点讲透。,注意事项(2),训练要有合理的度 在执行语文训练目标中,在单位时间里传授学生知识、强化能力迁移时,要运用合理适当的信息量;以符合认知规律的速度,低起点、缓台级、高密度的梯度以确保训练的效度。 认真研究学法、考法并改进教法,按规定安排学生的 读写听说的节时比例与搭配,本着符合中考的感知、理解运用的时间量度设计训练,确保足够而有效的时间,注意事项(3),训练要坚持科学的程序 训练中“只重练,不重导,追求量,不求质,盲目无序,重复训练”的现象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数量多 ,学生感觉沉重,训练而不导

9、,学生感觉不到方向与提高;训练重复,学生难有兴趣;训练跨度大,学生难以适应;训练无序学生 感觉混乱。 要使训练不超标,不越位,要很好地研究序的问题。在制定目标时,遵照科学的序列,保证训练的可操作性。训练总目标,分目标和小目标要按时间、课时、环节具体落实。,注意事项(4),语文训练要坚持反复实践、反馈提高的原则 语文训练的目标在于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形成习惯,但“要养成一种终身受用的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砺练。”仅从理论上设置与实施是难以奏效的。语文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必须在明细的目标、合理的力度、科学的程序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才可熟习熟练而形成能力。,解决几个关键问题(1),培养语感,打

10、好“双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吕叔湘语) 何谓语感?即“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它是个综合概念,离不开对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条件。但知识毕竟是对事物的一种理性认识,而语感乃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是包含着理性的感性实践。要使语文知识升华为语感,有个不断体验、不断训练、不断实践的过程。 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诵读,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思则进矣”。一篇课文,惟有引导学生反复口诵心惟,熟读成诵,咀

11、嚼品味,方能悟其内蕴。而在这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赏,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就是说,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 有三种情况: 一是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语感即生。 二是运用形象思维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情景,产生“内心视像”,并由表及里认识、升华。 三是材料(或情节)连缀。即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三四个零碎的事物或细节,要求学生补充、续接、扩展,使

12、这些材料演化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解决几个关键问题(2),把握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要踏踏实实摸清楚”。 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路,其次是把握段落的思路,再次是把握句子的思路。“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无穷”。,善于铺路。 即根据课文思路特点,结合学生学路,采用恰当的教路,给学生铺搭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引导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课文底蕴。,巧于指路。 作者的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要使学生学会把握思路,教者要巧于揭示规律,

13、“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章可循,有律可遵。各类文章思路有其内在规律,如记叙文或顺着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件发展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作者认识过程、感情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展现人物性格各个侧面的脉络发展;说明文或顺着方位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物发展变化和生产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不同类别、构造、功能和特征的脉络发展。讲清了各自的规律,再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中心句和表现方法,学生阅读分析就有了准绳,能理出每段每层思路,把握文章思维流程。,妙在领路。 就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适时、适度地作指导。有两种做法:一是给样子。即学生在开始运用规律、方法阅读还处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需要“师

14、傅领进门”。怎么领?现身说法,用揭示的规律、提供的方法具体分析两篇讲读课文,起示范作用,同一体裁的文章或每一单元给一次样子即可,其后就该“修行在自身”了。二是搀膀子。学生在“修行”过程中,决不会一帆风顺,当遇到坑坑洼洼的路面时,教者就要扶他一把,予以点拨,启迪其自求自得。当然,搀膀子也不是随便搀搀就可完事的,也颇有讲究。比如要把握火候什么时候该点拨;要掌握分寸该点拨到何种程度;要运用技巧该用什么方法去点拨;要随机应变解决猝不及防的问题。所有这些,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否则就难以驾轻就熟。,解决几个关键问题(3),学会联想,训练作文技巧 一般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原因固然很多

15、,但其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乃是思路阻塞或思路狭窄,因而不是无话可说便是硬性拼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教学中往往都是就作文指导作文,而不懂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如写记叙文,就讲四要素,讲表达方式,讲如何描写等。 学生作文最苦恼的不是“怎样写”的问题,而是“写什么”的问题。有了丰富的材料,思维才能形成一条通畅的“路”,也就是思路得以展开。思路一旦展开,则“文思如泉涌”,作文的内容也就展开了。如此作文不是难事,而是“乐在其中”了。,展开思路的心理机制便是联想,展开联想便是展开了思维的翅膀。 纵向联想与横向联想。所谓纵向联想,也叫层递式联想,举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古到今,由小到大等的联想,皆

16、属此类。横向联想又叫并列式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呈并列关系的联想。 感性联想和理性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就是感性联想。这种联想主要用于记叙性的作文。,解决几个关键问题(4),提高语文练习题的设计水平 有趣 有理 有法 有序 突出关键知识 知识重新组合 多种官能并用 富有智力价值 联系现实生活 着眼整体教育,有 趣,当前一些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主要是对语文练习的现状不感兴趣(如他们对许多单项的机械训练和奉命硬作的综合练习作文,往往不感兴趣)。(1)要有相对的难度。绝大部分学生总是会从克服障碍中得到喜悦的;如果一点也不难,就引不起他们的兴味。这里所谓相对难度,第一指障碍的难度要有分寸,不能过难,即所谓限于“最近发展区”;第二,学生的水平是参差的,难易程度不可能适合每位同学,为使每人都感到有趣,练习还有个难易搭配的问题,可以是多题搭配,也可以是一题有不同要求。差的不感过难,好的不觉过易,都感到有趣。最理想的是设计具有较大适应性的综合练习题 (2)要带点思辨性。也就是让学生在思考、比较、辨别中找到正确答案。 (3)可以带点比赛性。朗读、背诵之类的练习,学生容易烦倦;如果搞点竞赛,学生往往就觉得有趣了,特别是初中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