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脂肪肝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354004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与脂肪肝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糖尿病与脂肪肝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糖尿病与脂肪肝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糖尿病与脂肪肝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糖尿病与脂肪肝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糖尿病与脂肪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与脂肪肝(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糖尿病与脂肪肝,2,流行病学,2178的糖尿病患者患脂肪肝 446的脂肪肝患者发生糖耐量减退或显性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脂肪肝患者,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2000年,3,流行病学,另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是脂肪肝的高发人群,4,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第一次打击学说 胰岛素抵抗是第一次打击的重要原因 肝细胞脂肪代谢异常,肝脏内脂肪沉积 尤其是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沉积是第一次打击的直接后果 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 游离脂肪酸(FFA)大量急剧的产生 肝脏对脂肪酸的-氧化能力下降 合成或分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能力下降 脂肪在肝细胞沉积 由此可见胰岛素信号传导的改变和脂质代谢的失衡是脂肪肝形成的主

2、要启动因素,5,6,脂肪肝的后果,7,脂肪肝的后果,15%的患者可以从单纯的脂肪肝转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3的患者可能进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15肝纤维化、肝硬化,3肝功能衰竭,8,脂肪肝的预防及治疗,健康教育、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合理膳食 加强运动、合理减肥 药物治疗,9,脂肪肝的预防及治疗,药物治疗 改善胰岛素抵抗 调整血脂紊乱 减少活性氧的损伤作用 减少肝脏脂质含量 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修复细胞生物膜-易善复,10,易善复的历史,1939年,Dr. Hans Eikermann 第一次从大豆中提取高纯化地磷脂酰胆碱分子片断,由于其富含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因此命名其为“必需”磷

3、脂(EPL) 1952年,安万特的前身公司之一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将EPL在欧洲投放市场 1957年,Prof. Klenk和Dr. Eikermann从大豆粗磷脂中将磷脂酰胆碱提纯至65,并获得了第一个专利。1959年,应用柱层析技术将EPL进一步纯化,获得第二个专利 1981年,Dr.Hanz Betzing在高温下用乙醇作溶剂,将大豆粗磷脂通过硅胶柱进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磷脂酰胆碱 80年代早期,根据EPL纯化后特定的生化特征,正式将其命名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PPC),并获得国际生物化学命名委员会(IUBNC)接受 截至90年代末,针对PPC的细胞保护作用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实验(13个体

4、外、92个体内)及动物实验(7种实验动物、28个肝损模型),并在全世界范围内177个临床研究,共11033例肝病患者(包括慢性乙、丙型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入选,取得了完整的实验及临床资料,11,易善复在中国的历史,1990年,上海传染病总院和广州市传染病医院进行了“Essentiale”(英文名)的临床疗效观察,取得了第一批国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及重症肝炎临床数据 1993年,安万特的前身公司之一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在中国市场正式上市“Essentiale”,中文命名“肝得健” 1997年,遵照中国卫生部有关文件,肝得健更名为“易善力”,英文名不变 1998年,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卫生部临床

5、药理基地牵头,10家医院参与下,对Essentiale进行了上市后再认证工作,使得其对于慢性肝炎及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得到进一步证实 2000年,Essentiale的新一代产品“易善复”在中国上市,其先进的生产工艺、稳定的性能、优良的剂型及可靠的疗效可以更加方便医生的临床使用及满足患者需求 2000年,“必需”磷脂(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别称)列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 2003年,易善复胶囊在中国北京合资厂正式分包装,实现了国产化 2005年,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列入国家医保用药目录 2005年,易善复针剂将在中国北京合资厂正式分包装,12,绝大多数多烯磷脂酰胆碱(PPC)分子在两个烃基恻链上

6、都是含有不饱和双健的亚油酸,这是“必需”磷脂与其他所有磷脂的重要区别。,多烯磷脂酰胆碱(PPC) 分子结构例图 1,2-二亚油酰胆碱(DLPC),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分子结构,13,易善复的药代动力学,通过易善复到达机体的磷脂与内源性磷脂酰胆碱通过脂肪酸模式进入机体的方式不同, 1,2-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是易善复的主要活性成分,正常情况下不存在于机体,+,哺乳动物,口服游离不饱和脂肪酸改变内源性磷脂酰胆碱脂肪酸的效率不及50%,所以不能产生在1位和2位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14,易善复药理作用方式,易善复可作为生物细胞膜形成和再生的构成成分 易善复可增加生物膜流动性 易善复可调节膜结合酶系统的活

7、性 易善复对脂蛋白代谢的影响 易善复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易善复可转运药物和模拟HDL的作用 易善复可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胆碱载体 易善复对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 易善复可作为增溶剂 易善复可保护免疫性肝细胞 易善复可抗细胞纤维化,15,GSH-R,易善复,16,易善复的药理作用,LPL:脂蛋白脂肪酶 LCAT:卵磷脂胆固醇乙酰转移酶 GSH-R:谷胱甘肽还原酶 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LDL:低密度脂蛋白 HDL:高密度脂蛋白 TG:甘油三脂,17,易善复对糖尿病性脂肪肝的作用,国内一项历时4年的开放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185例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B超诊断),所有病人治疗前7天停用影响血脂代谢药

8、物。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60例):给予饮食控制、适当锻炼、常规口服降糖药物 易善复组(125例):上述治疗加易善复口服,每天3次,每次2粒 疗程84天,Med. J. Qilu, Dec. 2000, vol. 15, No.4,18,易善复对糖尿病性脂肪肝的作用,显效 B超显示肝脏形态、回声和静脉结构改善2级 血脂代谢紊乱明显改善 ALT恢复正常 肝区胀痛消失或肝功能恢复正常 有效 B超显示肝脏形态、回声和静脉结构改善1级 血脂代谢紊乱改善 ALT较疗程前明显下降 肝区胀痛缓解 无效 治疗后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或未达到上述标准,19,%,结论:易善复治疗组有效率(显效、有效及总有率)显著高于

9、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易善复对糖尿病性脂肪肝的作用,20,易善复对糖尿病性脂肪肝的作用,在一个随机、双盲实验中,30例患有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接受易善复治疗治疗4周后,易善复组中患者血清r-GT( r 谷氨酰转肽酶)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 治疗6个月后,易善复组中患者肝脏明显缩小,肝细胞脂肪变性好转,组织学评价改善明显 易善复组中,有4例治疗成功;而在对照组中仅有1例获得改善,21,易善复对糖尿病性脂肪肝的作用,22,易善复胶囊,K.J Gundermann, SZCZECIN,1993 The “Essential” phospholipid as a membrane therapeu

10、tic,易善复的安全性及耐受性,39个临床研究的1705例脂质代谢紊乱病人(日剂量700-2700mg)荟萃分析资料显示的易善复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且全部为胃肠道的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到的症状有轻微的非特异性胃部不适,软便和腹泻;没有报道有关血液学,血液化学及尿液分析或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异常变化 在1504例接受易善复病人,20例有这些症状,而安慰剂治疗的201例病人有5例报告;易善复组1例病人,因为腹泻而必需中断治疗 自1954至1989年间,德国销售的易善复胶囊日剂量达2亿2千5百万。没有报道过易善复中毒或服用过量的案例 动物实验结果及迄今获得的临床经验,表明易善复可以应用于

11、怀孕期及哺乳期患者,23,易善复注射剂,K.J Gundermann, SZCZECIN,1993 The “Essential” phospholipid as a membrane therapeutic,易善复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对静脉应用易善复治疗的3499例病人进行评估,每日静脉应用易善复的剂量高达5000mg,最长持续治疗3个月,在某些病例甚至持续更长时间。尽管某些病例应用剂量相对较高,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却很低。总共27例,发生率为0.77%。仅5例病人必需中断治疗;其它所有病人,减少剂量,缓慢注射或停用该药物可完全消除不良反应的症状 自1979到1989年十年间,欧洲医生自发记录的静

12、脉使用易善复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于0.0018%-0.00056%,24,易善复适应症,急性或慢性肝炎 肝硬化 肝性昏迷 肝中毒症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胆汁瘀积,25,易善复胶囊,易善复的剂量及用法,剂型规格:每粒含228mg多烯磷脂酰胆碱 每板12粒,每盒2板,每盒24粒。 用法: 开始时每日三次,每次两粒(456mg)。每日服用量最大不能超过1368mg(6粒胶囊) 一段时间后,剂量可减至每日三次,每次一粒(228mg)维持剂量 餐后用足够量的液体整粒吞服 不要咀嚼(推荐餐中服用便于消化),26,易善复注射剂,易善复的剂量及用法,剂型规格:每安瓿5ml,含232.5mg多烯磷脂酰胆碱,每盒5安瓿装 静脉注射: 成人和青少年一般每日缓慢静注1-2安瓿,严重病例每日注射2-4安瓿 一次可同时注射两安瓿的量 只可使用澄清的溶液,不可与其他任何注射液混和注射 静脉输注: 每天输注2-4安瓿,剂量可增加至6-8安瓿 严禁用电解质溶液(生理氯化钠溶液,林格液等)稀释 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稀释(如:5%/10%葡萄糖溶液;5%木糖醇溶液) 若用其他输液配制,混合液PH值不得低于7.5 配制好的溶液在输注过程中保持澄清 只可使用澄清的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