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注意实验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55343942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注意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注意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注意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注意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注意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注意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注意实验(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注意实验,本章考点,1. 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2.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3. 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4. 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注意是什么?,注意是什么?,注意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般认为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参与所有的心理过程。它保证了个体对事物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 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注意的重要性愈来愈清楚的显示出来,注意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开展。认知心理学目前主要强调注意的选择性维量,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我们这里主要介绍注意认知机制的理论模型及其实验基础。,讲授目录,

2、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 第二节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 第三节 双加工理论及实验依据 第四节 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启动实验,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理论)又称选择模型,最早由Broadbent提出,后来研究者们又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根据研究者们关于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的分歧,可以分为: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过滤器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一、单通道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1958)在双耳同时分

3、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 实验一:Broadbent(1954)双耳同时分听实验(无追随),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结果: 被试用两种方式再现: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 解释: 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实验二:Cherry(1953)双耳同时分听实验(追随耳程序)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

4、理特征变化(如语言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语改为德语、英语或拉丁语等的变化都觉察不到。该结果基本支持这种过滤器模型。鸡尾酒会效应疑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二、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 实验一:Gray & Wedderburn (1960)的研究,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实验二:Treisman(1960)双耳同时分听追随耳程序实验结果: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 这种现象只有在过

5、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Treisman(1960,196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基本共同点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第一节 过滤器

6、模型及实验依据,三、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De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之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

7、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四、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两类注意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Treisman和Geffen(1967)为了验证以上两种模型,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实验,在此实验中既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又设置了追随靶子词的程序。 可以做出如下预测:若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而非追随耳听不到并不能做出反应,则支持过滤器模型;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但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则支持衰减模型;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

8、反应,并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接近,则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实验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是86%,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是8%。这一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Deutsch等(1967)则对以上实验设计提出批评。他们指出,在Treisman的实验设计中,两耳实际上处于不等的地位。,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小结:目前,对于这两类模型,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依据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然而,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这两类模型似乎还不至于像双方所想象的那么对立。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

9、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可见,他们所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而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不附加追随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使注意分配到两只耳朵中,可见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注意的分配性。由于这两种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所以它们必然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无论是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的。Broadbent(1958)最早提出“注意是资源有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从7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已经开始避开注意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

10、位置,而把注意能量有限当作注意机制来解释注意。,第二节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第二节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一、注意能量分配模型 Kahneman(1973)在注意 与努力(Attention and Effort)一书中提出注意 能量分配模型。 Norman等人(1975)把能量 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 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 limited process)和 材料有限过程(data- limited process),第二节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二、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程序的实验依据Johnson和HeEnz(1978)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

11、。非靶子词的回忆结果是,不论语义可辨度的高低,在感觉可辨度低条件下所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度高条件下的。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非专注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工;另一方面则说明,因在感觉可辨度低条件下,对非靶子词加工需要较多的资源,因而其回忆的数量较多。Johnson和Wilson(1980)设计了一个实验。在这一实验中同时研究了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还同时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和追随靶子词程序。 结果见下页:,第二节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结果说明:在分配性条件下,因资源要分配到两耳中,所以其中一耳所得的资源就少一些;而在集中性条件下,被试只追随一耳,所以这一耳所得的资源就多,

12、因而,集中性条件下对靶子词的检测率高于在分配性条件下的检测率。 在注意分配性条件下,适当的非靶子词得到语义加工,所用的资源较多;而不适当的非靶子词则没有得到语义加工,其所用的资源较少,因而在适当非靶子词作用下对靶子词的检测率高于不适当非靶子词的检测率。这些结果都是由于该实验所设计的实验条件所引起的不同资源分配而造成的。,第二节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三、正、负启动实验依据金志成、张雅旭(1995)设计了一个负启动实验,在实验中设置了4个条件: 启动显示中只有一个分心物,并且该分心物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 启动显示中有2个分心物,并且其中一个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 启动显示中分

13、心物有4个并且其中一个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 控制条件,即启动显示中的目标和分心物和随后的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和分心物均无关系。,第二节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见下表从表中数据可知,在探测显示中被试对目标的反应时随着启动显示中分心物数目的增加而缩短。这一实验结果说明,作为负启动效应根源的扩散抑制也遵循资源有限理论。,第二节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对注意资源有限理论的评价:中枢有限能量理论以资源分配来取代假设在信息加工过程某一阶段上的过滤器,可较好地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但该理论只是着眼于加工过程的整体性

14、而并未深入到加工过程的内部,因而它还不能从根本上取消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的可能性。另外对到底什么是资源这个问题也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第三节 双加工理论及实验依据,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第

15、三节 双加工理论及实验依据,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第三节 双加工理论及实验依据,一、两种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 Shiffrin和Schneider的记忆扫描实验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

16、种条件:不同范畴条件和相同范畴条件 结果: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或搜索优于相同范畴条件,而且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对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相同范畴条件下,随着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增多,判定所需的时间也增加。 解释:Schneider和Shiffrin认为,在相同范畴条件下,被试所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它将每一个再认项目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识记项目按顺序进行比较,直到匹配为止。在不,第三节 双加工理论及实验依据,同范畴条件下,被试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他们所进行的是自动加工。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 二、特征整合理论及实验依据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它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第三节 双加工理论及实验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