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

上传人:liy****100 文档编号:55336880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思无邪” 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 提出,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 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 种“中和之美”。(中和:中 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 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 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 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 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 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诗 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 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 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 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 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 肯定。对

2、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兴”:指 “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 神之兴奋。“观”:指诗歌所 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 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 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 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 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 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 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3“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 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 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 晓畅达即可。“辞”指语言, 文学。达:表达。“文质”说, 孔子在论语雍也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 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关

3、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 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 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 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 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 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 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 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 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 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 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也也。是尚友也。从而 形成了知人论世说。即应该深 入的了解诗人的

4、生平、思想、 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利于还 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 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 批评原则。 6“养气”说:孟子公 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 养吾浩然之气,从而形成了知 言养气说。认为必须首先使作 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 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 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 到文学创作,强调作家首先要 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 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写出好作 品,这里的“气”抓住了人内 在最本质的蕴含,被后人在文 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 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7“虚静”和“物化”说, 这是庄子的关于艺术创作 的论述,认为要在艺术创作上 达到理

5、想的境地。必须进入 “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人忘 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 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艺术创造也最为旺盛,而创作 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便进 入了庄子所谓的物化境界, 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 “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 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 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8庄子的“得意忘言”说: 庄子.外物篇云:“筌者 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 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 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 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 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 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 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 、“言外之意“。“得意忘言

6、” 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 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 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 “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 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 论基础。 9“发愤著书书”说,司马 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 上伟大的事迹概括出来“发愤 著书”说,司马迁有亦欲以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的抱负,他的“发愤著 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 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他联想 到多少先贤因遭厄运而发愤著 书,司马迁引这些先贤为精神 同道。“发愤著书”说认为真 正伟大作品,大抵是作家遭到 统治者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 的进步理想,而坚持斗争的产 物。此说法对后来韩愈的“不 平则鸣

7、”说,欧阳修的“穷而 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理想。 10“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此 点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 意义与作用,下层百姓可以通 过文艺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 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还 是具有一定民主因素的。它为 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 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 理论依据。“讽谏”说的基础 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 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 11“诗六义”说:毛诗大 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 曰风,二曰赋,三曰化,四曰 兴,五曰雅,六曰颂”在解释 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 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特征, 所

8、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 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 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说 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12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 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虽然在情志关系上。毛诗大 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 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秦“诗言 志”的志接近,但它正确也阐 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 文字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 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 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13疾虚妄说:王充自述他写 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表明他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 的观点。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基础上, 由于他谈论的对象主要是论理 之文,因而很着重为文的真实 可信。坚决反对“奇怪之语

9、”、 “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 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 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 之传。”对于“增”,王充反 对妄增,肯定妥增,显然看到 了前人著述的一点为文之用心。 有着文学批评的意味了,已涉 及如何看待生活之真与艺术之 真辩证关系问题。 14文体四科八体说:四科八 体说的文体论,说:“奏议宜 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 赋欲丽。”体裁各有不同,风 格也随之各有不同,这当时最 早提出的对文体不同而风格亦 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 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 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 ,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 的美学特征,对于抒情文学的 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15文气说:曹

10、丕在典 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 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 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 可力强而致。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 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 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 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16文章“十体”说:陆机在 文赋中把文体分成十类, 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 17“诗缘情而绮靡”说:陆 机在文赋中论及各类文体 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把文体 分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 特征,其中提出“诗缘情而倚 靡”说,陆机讲“诗缘情”而 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 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 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 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 了解又在前人基础

11、上大大深入 了一步。 18文心雕龙的“神思” 说: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 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 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和辞令 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刘勰认 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 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 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 往往大打折扣。 19文心雕龙的“才、气、 学、习”说:刘勰的体性 篇中提出,才、气、学、习。 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 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后天的, 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勰实 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 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 丕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 一步。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 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 学理论

12、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是 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 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 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 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 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 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 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 作家必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 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 应具有的风貌,就此而论,风 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 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 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 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 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 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 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 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 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

13、艺和 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 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 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 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2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 进步传统。 22“自然英旨”说(“直寻” )说:钟嵘在诗品中的根 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 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 (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 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 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 示异议,他说观古今性语多非, 补假,皆由直寻,既不假借用 典用事,直接写景抒情,他希 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 风,崇尚清新自然”。 23“滋味”论 ,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 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的 诗歌评论家,钟嵘诗品认 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

14、的 滋味。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 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 才是“提诗之至也”。钟嵘把 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 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 美范畴。 24“风骨”(风少)论:钟 嵘在诗品中提出以怨愤为 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 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 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 “风力”与“丹彩”均备,才 是最好的作品。钟嵘所憧憬的 “建安风力”树立起了这一标 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 情,直寻自然,重神似而不重 形拟以及风格明朗简洁等内容 特征。 2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 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从而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 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

15、,关 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 方法来写作,他将“兴”放在 第一位,真正究出了诗歌的艺 术思维特征。 26“兴寄”和“风骨”说: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 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 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 情。陈子昂的“风骨”说,继 承了先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 内涵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 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 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 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 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 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 的作品。 27“取境”说:皎然在探讨 诗歌意与境的关系问题时,提 出了 “取境”的问题,关注 到了有易、难两种情况。一是 “有时意静神王(旺),佳句 纵横,若不可遏

16、,宛如神助。 ” 即灵感开通,创作顺畅, 这是前人如陆机等已经论述过 的;二是“取境”艰难的情况:“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 见奇句。”这种创作情况前代 诗论家很少触及,而这又是创 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灵 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 思,根据诗情、诗思的需要, 深入采掘、遴选境象,皎然诗 论正视这种情况,是很可取的。 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论述到,这 种“取境”时“至难至险”的 作品,写成以后最好又不露斧 凿痕迹,这才是他称许的创作 的“高手”。在他看来,“取 境的问题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 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夫 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 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 首举体便逸。”像这样重视取 境的诗论,以往还不曾有过。 28“气盛言宜”说:韩愈在 答李诩书中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 宜”之论:“气,水也,言, 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 毕浮,气之与言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