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教案

上传人:liy****100 文档编号:55336823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音乐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音乐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音乐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音乐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绪论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以声音为载体,以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来反映人类的思想。 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它包括人类创造音乐的一 切物化形态的历史。音乐史一般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音乐作品的产生及历史积累; 2、音乐体裁形式的起源及其演变; 3、乐器、声乐艺术的产生及发展; 4、音乐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5、作曲家、演奏(唱)家的艺术生平、作品风格及社会影响; 6、音乐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学习音乐史要从基础作起,要以历史为学习基础,了解掌握各不 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要以音乐活动为学习的方向,研究音乐活动 与音乐现象的发展与演变。 学习音乐史的意义: 1、了解音乐

2、从古到今发展的总体脉络; 2、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指导今后工作和生活; 3、了解各种音乐体裁、形式、丰富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中国音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 8000 年之前,甚至更早。在这一漫长 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无数的音乐人物与音乐事件。我人以历史的各 朝代为分段依据,按照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清等朝代 作为分界,顺序介绍音乐发展的历史。 第一章:远古及夏代的音乐 第一节:概述 远古时代是指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王朝夏朝建立以前 的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它经历了旧石器、新石器等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在共同生息与繁 衍中创造了文明与文化,也创造了音乐。当他们逐渐摆脱了“

3、野蛮状态” ,进入文明社会后,音乐作为一种 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进入人类的历史。 名词:贾湖骨笛(舞阳骨笛) 1984 年至 1987 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 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 20 多支骨笛,距今约 9000 多年上下。分 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和三种类型: 早期:距今约 9000 多年到 8760 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 五孔,另一支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 8600 年上下至 8200 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 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 8200 年上下至 7800 年上下,出土七支骨

4、笛,除四去残损1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 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的,是这 一时期音乐发展和乐器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中期的 M282:20、21 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 好,音色清润。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音乐是由人类创造的,以现实世界为蓝本,又超越现实世界的艺 术形式,产生的时间较为久远,却又最为活泼,以声音为载体,以时 间为存在方式,转瞬即逝、杳无踪影,给人们探寻其来历增添了困难。古代文献中对音乐起源原因及方式的综述 音乐作为超自然力量(巫术

5、)的需要而产生 音乐由模仿自然声音而产生 音乐作为表达感情和娱乐的需要而产生 音乐由劳动的需要而产生 (一)音乐作为超自然的力量(巫术)的需要而产生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这样记载: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 (二)音乐由模仿自然声音而产生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这样记载: “帝尧立,乃命夔(kui 二声)为乐。夔乃效山林奚谷谷之音以歌,乃 以麋革各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磬之音,以至百兽” 。 (三)音乐作为表达感情和娱乐的需要而产生 吕氏春秋初音篇中记载: “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之未遇,而巡省南土。

6、涂山氏之女乃令 其妾待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四)音乐由劳动的需要而产生 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 “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讠雩 ,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善矣” 。 对音乐起源的社会动力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的研究,既要注意各方面因 素的促进作用,也要关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综合各说时,也还 要注意各种因素的远近强弱,以及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它们的演变与 转化。另一方面,音乐本身的各种要素,如节奏、音高等,也不是 “一步到位” 。它们的出现、成型和丰富,各有条件,各有历程。还应2该指出,由于我们真正掌握了解的远古音乐材料还很少,上述各种看 法大多只是一些推测而非定论,音乐的

7、起源还有待我们去努力探索。 第二节 远古及夏代的音乐传说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现存远古音乐的传说,大多见于周代以来文 献,是经历许多代口耳相传和不断加工后的结果,不过我们仍可以从 中依稀查找远古音乐生活的缩影。以下是一些远古音乐或说乐舞的传说: (一) 弹歌:载于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 ,反映狩猎生活 “断竹、续竹、飞土、逐 宀六(肉) ” (二) 葛天氏之乐: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篇: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 ;二曰: 玄鸟 ;三曰:遂草木 ;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 ; 六曰:达帝功 ;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禽兽之极 。 ” (三) 朱襄氏之乐 (之前音乐起源传说中提

8、及) (四) 伊耆氏之乐:载于礼记郊特牲: “伊耆低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 (xiang)之也。其蜡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这说明这一氏族部落已经进入到农业生产阶段。以上几种乐舞是远古人民在农牧业劳牧业劳动中将音乐等同于宗 教或巫术的集中反映。 (五)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 这是远古乐舞蹈反映战争题材的例证。 远古时期音乐的形式: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在诗、歌、舞三者密切结合中存在的。远古时期音乐的特点: 比较简单,可以推知,节奏是它的基本因素,但音高、音色也已 得到相当的注意。远古

9、时期音乐的特质: 是社会实践的反映,是全体氏族公社成员集体创作的产物;目的 在于(1)为整个公社服务;(2)在于传授生产经验和斗争知识; (3)在于团结民众共同对抗自然和敌人。音乐中既体现出他们的乐观 主义精神,又反映出他们对音乐“超自然”能力的精神寄托与幻想。第三节 远古及夏代的乐器 除文献中记载的远古及夏代的零星内容外,考古学家们还为我们3发掘出一批当时的乐器,为我们学习直接提供了参考。 远古及夏代的乐器主要有: 鼓、馨、角、哨、笛、埙、陶庸一类的摇响器。 从这些乐器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对音乐的音乐有所重视,乐 器虽比较简单,大多为打击乐,部分为吹奏乐,但已经能够演奏出一 定的音阶,已经

10、形成了一定的乐律。 第二章:商、周的音乐 (前 16 世纪前 221 年) 第一节:商代的音乐 商族推翻夏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国商王朝, 社会步入著名的青铜时代,经济、文化和艺术都有了迅速发展。 商人迷信,把祭祀活动视为“国之大事” ,频繁举行各样祭典。乐 舞是祭祀的重要仪典内容,由能歌善舞、沟通人鬼神的巫觋指挥,商 王也亲自参加祭祀,甚至亲自跳祈雨舞。 尚书伊训指出, “恒舞 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构成了商代音乐的主要特点。 商代的音乐按功能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用以祭礼的音乐和用以 统治阶级享用的音乐。 商代用以祭祀的重要乐舞: 桑林祭祀图腾玄鸟与先妣简狄。 濩歌颂商汤的

11、开国功绩。 商代统治阶级享用的“淫乐” 商代统治者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纵情享受声色之娱。奴隶主大 量的使用女性乐舞奴隶为之表演作乐,即便是到死也不放过她们。河 南安阳武官村殷墟贵族奴隶主墓中发现的 80 多具陪葬的“女乐”尸骨 就是典型的例证。 商代的音乐教育机构: 瞽宗中国第一所音乐学校 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是殷商时期的瞽宗。 礼记明堂位中记 载“瞽宗,殷学也” 。从出土的甲骨文也得到了证实。另据江陵项氏 松滋县学记中记载:“殷人以乐造士,故其学为瞽宗” 。这说明瞽宗 是以音乐教育为主的学校。 商代乐器: 1、鼓:鼍鼓、双鸟饕餮纹铜鼓(代表着当时乐器制造工作的最 高水平,现已流入日本) 2、磬

12、:特磬、编磬 3、庸 4、镛 5、鎛 6、埙:一般为陶制4以上为已出土的文物,还有部分甲骨文中记载的尚未发现的乐器。第二节:西周的音乐 一、西周宫廷音乐雅乐 雅乐:古代统治者在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及军事典礼等 活动中使用的音乐(乐舞) 。 西周的音乐特征与商朝不同, “周人遵礼,敬鬼神而远之” 。周人 从政治到文化制订了整套典章制度,即周公“制礼作乐” 。礼是以宗法 制度和等级制度互为表里的礼制,乐是与礼相配合的音乐歌舞和乐队 编制,所以礼乐器和歌舞也是等级身份的象征,作乐的重要内容是建 立历史上第一个较明确的雅乐体系,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为“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 又称六乐,即原始氏族社

13、会传为黄帝之乐云门 、帝尧的咸 池 (大咸) 、帝舜之乐韶 (九韶 、 九辩 、 箫韶 ) ,和奴隶社 会夏禹的大夏 、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 代乐舞用于郊庙(郊社、宗庙) 。以云门祭天, 大咸祭地, 大 韶祭四望, 大夏祭山川, 大濩祭享妣, 大武祭先祖,这些 乐舞都是当时带有史诗性质的古典乐舞。 二、西周的礼乐制度 乐悬:西周礼乐制度,规定了钟、磬等乐器的悬挂数量和排列方 位等,体现了等级的高下。 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正乐悬之 位:王宫悬(四面) 、诸 侯轩悬(三面) 、卿大夫判悬(二面) 、士特 悬(一面) ” 采风制度:周朝制定了一种称作“采风”的收集民间歌曲的制度。

14、 从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通过采风了解民意,改正施政中的错误。 它的工作程序是(1)派人采集民间歌曲(2)派人筛选和修改歌词; (3)统治者亲自审核,决定对选中的歌词如何利用。采风制度也为宫 廷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成为宫廷音乐创作的源泉。周王 朝建立后不久就开始实行,至春秋中期止,共收集三千多首诗歌,后 来编入诗经的共有 305 首。 三、西周的音乐教育机构 西周的音乐教育机构相当庞大,直接由乐官大司乐领导。据 周礼中记载,当时其工作人员多达 1463 人,了除少数低级贵族外, 共有 1277 人是奴隶阶级。西周的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部分。 工作人员均有明确分工。音乐教育的对

15、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 国子。西周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利用音乐的和谐求得天地和、君臣和、 上下和、人心和,企图保持其统治地位。西周的音乐教育在客观上提 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从平民中选拔优秀的人才为王室雅乐注入新血5液。 四、西周的乐器 (一)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方法。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 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即:金、石、土、革、 丝、木、匏、竹。 (二)当时新出现的乐器 中义钟、柞钟 五、西周的乐律及音乐理论 (一)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 作吕,又称阴吕。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

16、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 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 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六 律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 钟六吕或六同。 (二)旋宫转调是指宫调系统中的调高(宫)转换和调式(调) 转换。 礼记礼运有:“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 ”即十二 律以此作为宫音构成不同音高的音阶。 “旋相为宫”就是旋宫。旋宫是 指调高的转换;转调是指调式的转换。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音乐 一、 “礼崩乐坏”与“文化下移”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 侯争霸,政权下移,导致“礼崩乐坏” 。 首先是旧有的音乐等级制度失去约束力,各地诸侯和新兴地主阶级纷 纷“僭于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