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p9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336732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ccp9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accp9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accp9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accp9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accp9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ccp9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ccp9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第九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实践指南,2018/9/27,第九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实践指南汇总,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房颤的抗栓治疗 VTE预防(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周围动脉疾病患者抗栓药物的使用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栓治疗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抗凝机制,正常止血机能,两个方面,四个因素,凝血机制,血管壁,血小板,凝血系统,抗凝及纤溶系统,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一、血管壁的作用,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止血血液粘稠 止血内皮细胞 PLT黏附聚集 止血TXA2 5-HT释放 暴露内皮下胶原 激活 内源性凝血 止

2、血TF释出 外源性凝血 止血,神经反射,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vWF,一、血管壁的作用,血管的止血作用表现为: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激活凝血系统的激活局部血粘度的增高,正常血管壁抗血栓形成能力,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前列环素(PGI2) 扩张血管、抑制plt功能 纤溶酶原激活物(PA) 激活纤溶酶、清除小凝块 血栓调节蛋白(TM) 参与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用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 具有多种抗凝活性,二、血小板的作用,血管受损vWF血小板黏附 PLT聚集 () Fg PLT释放(5-HT ADP)血管 加速 () 加速a 使纤维蛋白收缩 聚集 形成 网收缩,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参与血管内皮的再生和修复过

3、程,增强血管壁的抵抗力,减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血小板止血功能,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管收缩 促进凝血过程 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一期止血缺陷特征,一期止血缺陷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的缺陷。 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 创伤后即刻出血,持续时间较长。 压迫止血有效,止血后不易复发。 输血或输血制品效果差,常用筛选试验如下: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P) 出血时间(BT) 血小板计数(PLT) 血块收缩试验(CRT),三、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称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加

4、的、复杂的酶促反应和分子聚合过程。,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 钙离子 易变因子 不存在 稳定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 Christmas因子 Stuart-Power因子 血浆凝血活酶前加速素 He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以及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除TF外,都存在于血浆;除FIV(Ca2+)外,均为蛋白质。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分为三个阶段,两个

5、途径 (内源性、外源性),第一阶段:凝血酶活酶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IIa Ca2+ VIII VIIIa IIIPlt- PF3 Ca2+ IIa XaV VaCa2+,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PF3(磷脂)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内源性途径,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HMWK K,XII XIIa,外源性途径,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III),XI XIa,IIa、IXa XIIa、K,IX IXa,VIIa VII,XIII XIIIa,参加因子:,X Xa,VIII、IX、XI、XII V、X、 I

6、I、I III、VII,Ca2+、PF3,Ca2+,IIa,HMWK,PKK,二一九八小板三 加钙聚集形成团 首先激活十因子 钙五板三成内源 外源莫忘三七钙 两步激活凝酶源 纤维必当成单体 多聚加固靠十三,2018/9/27,临床应用-主要凝血试验,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测定 凝血酶时间 D-D二聚体 FDP,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中VIII、IX、XI、XII因子水平的实验,APTT只反映因子水平,并不反映凝血因子是否活化。,反映内源凝血的筛选实验,参考范围32-43秒,受检者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才有意义。,白陶土(接触因子激活剂) 部分

7、凝血活酶(脑磷脂) Ca2+,凝固时间,血浆,APTT的临床意义,APTT延长:、和因子中某一项或几项因子水平缺乏;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V、X缺乏时,但敏感性略差;如肝脏疾病、肝硬化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时;血中抗凝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 肝素治疗的监护: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适宜。均需测血小板计数,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若低于50109/L需暂时停药。 溶栓治疗时,ATPP与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APTT缩短: 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DIC早期、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

8、血途径中II、V、VII、X因子水平的实验。,反映外源凝血的筛选实验,参考范围平均值为(121)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异常,凝固时间,血浆,组织凝血活酶(含TF) Ca2+,PT的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凝血因子异常,如I、II、V、VII、X因子中某一项或几项因子水平缺乏。可用于外源凝血因子缺陷的筛查。后天凝血因子缺乏,如肝脏疾病、肝硬化(大多数凝血因子由肝脏合成)、维生素K缺乏(可见于阻塞性黄疸)。可用作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的检测手段。DIC后期(由于大量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使PT延长,因此可用作DIC的检测)、口服抗凝药(可密定、华法林,PT最敏感)、肝素等。 PT缩短:

9、高凝状态:DIC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PT时间缩短,但并不常见,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 PTR=PT受检 /PT对照 参考值为0.851.15 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WHO规定口服抗凝剂患者的报告方式)INR= PTRISI ,参考值为0.-1.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是用多份不同凝血因子水平的血浆与国际参考制品(IRP)作严格的校准,通过回归分析求得回归斜率而得到的,代表凝血活酶试剂对凝血因子缺乏的敏感性,ISI值越低则敏感性越高,进口凝血活酶试剂均标有ISI值,可用此值计算出INR值。,INR,采用I

10、NR监测和调整口服抗凝药物的剂量,使不同来源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WHO规定不同情况下抗凝治疗时合适的INR范围 1术前2周或口服抗凝药INR1.53(2.25) 2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2.33.0(2,5) 3 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INR2.04.0(3.0) 4动脉血栓预防INR.5(3.5) 5INR缩短:表示高凝状态。,不适用INR的三种情况包括,INR不适用于测定口服抗凝药初期的病人血浆 INR不适用于肝病凝血因子缺陷病人的血浆 INR不适用于非抗凝治疗而PT延长的病人血浆。,抗血小板药物分类及作用损伤血小板黏附激活抗凝血酶 阿司匹林 (1) 磷酸二酯酶

11、(PDE)花生四烯酸 西洛他唑,双嘧达莫(2)噻氯匹啶(3) ATP CAMP 5AMPTXA2 腺苷酸环化酶凝血酶 胶原 肾上腺素 ADP (+)GPb/a 激活 噻氯匹啶、 lloprost抗凝血酶 GPb/a 抑制剂(Abcixmab)(阿昔单抗)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2018/9/27,低分子肝素( LMWH) (Low molecular weight haparins),抗凝血因子Xa活性,抑制凝血酶的生成 抗Xa活性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少 不必检测APTT,维生素K拮抗剂,凝血因子II、VII、IX、X转变为活性型需要VitK催化,华法林阻碍VitK代谢,使VitK

12、缺乏,显著减少上述四种凝血因子的合成。,grade分级,1代表强烈推荐,2代表弱推荐,A代表高质量证据,B代表中等质量证据,C代表低质量或极低质量证据,第九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实践指南汇总,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再受推荐,2018/9/27,Conclusion,2018/9/27,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初级预防, 若患者年龄大于50岁, 建议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75-100mg/d) 优于不用阿司匹林 (证据 2B)。,针对房颤抗栓治疗,与大家分ACCP 9 在ACCP 8 基础上新增和改动部分的摘要。,第九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实践指南汇总,2018/9/27,2.1 非风湿性

13、房颤(AF)患者 2.1.8 AF患者,包括阵发性AF患者,如果他们的卒中风险低(例如,CHADS2=0分),我们建议不进行抗栓治疗(2B)。如果患者一定要选择抗栓治疗,建议使用阿司匹林(75mg325mg,1/日),而不是口服抗凝药(OAC)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2B)注:CHADS2:,ACCP9-房颤的抗栓治疗,2.1.9 AF患者,包括阵发性AF患者,如果卒中风险中度(CHADS2=1分)的话,推荐口服抗凝药(OAC)治疗(1B)。建议OAC治疗,而不是阿司匹林(75-325mg,1/d)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2B) 不耐受或不愿意选择OAC治疗的患者(而不仅仅是考虑出血),建议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而不是只服用阿司匹林(2B)。,ACCP9-房颤的抗栓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