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324241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复苏教学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肺复苏教学教案心肺复苏教学教案教学项目人员急救模拟人教学 (人工呼吸与心肺复苏术 CPR)教学 阶段三教学 学时1教学目标通过理论讲解和模拟练习,使学员掌握人工呼吸与单人徒手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了解其在急救中的作用,提高学员应 急处置能力。教学内容1、急救的作用 2、人工呼吸 3、心肺复苏术(CPR)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要点。 教学难点:心脏按压的原理。教具准备模拟人,多媒体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室时间 (分钟)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5 分钟新课导入北京某某驾校,2013 年 7 月 24 日,一学员在科目三实际道路 驾驶技能夜考时,天降大雨,路面湿滑,视线不清,由于

2、高 度紧张导致心搏骤停,没有了心跳和脉搏,如果你在场你会 怎么办?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对挽回生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导入法20 分钟示范讲解、急救作用急救作用:维持生命、防止伤病恶化、促进伤病恢复。 时间对复苏成功的重要性: 心搏骤停分钟内行 CPR, 存活率为 50; 心搏骤停分钟内行 CPR, 存活率为 10; 心搏骤停超过分钟内行 CPR, 存活率为; 心搏骤停超过 10 分钟, 存活率很小。 、急救的程序:急救的程序:危险因素观察和评估、检查伤病者反应、打 开气道、人工呼吸、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D 、R、 A、 B、 C) 。 危险因素观察和评估:危险因素观察和评估: 1、首先确认环境有

3、无危害急救者及伤员的危险因素,确保自 己及伤病者的安全。 2、有危险因素时应首先将其排出,无法排出时应呼救待援, 不要随意进入现场。 3、确认现场无危险因素后应迅速进入现场检查伤病者。多媒体教学示范教学检查伤病者反应,判断是否为心搏骤停: 1、 先在伤病者耳边大声呼唤,再轻拍其肩、臂,以试其反应, 如没有反应,则可判定伤病者已经意识丧失。 2、 呼吸呈叹气样并在数十秒内停止。 3、 口唇、面色及全身皮肤青紫或苍白。 4、 大动脉搏动消失。 5、 心音消失。 6、 血压消失。 7、 双侧瞳孔散大(见于多数患者) ,对光反射消失。 8、 短暂(大约持续数秒钟)的四肢抽动和大小便失禁(见于 部分患者

4、) 注意:第 1、2 条是判断心搏骤停的主要指标,具备这两条就 能确认患者已经发生心搏骤停,此时不必再做其他检查应立 即展开抢救,立即高声呼救,目的在于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 救人,并且要尽快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呼救, 使急救医生尽快赶来。大多数急救中心调度人员都能提供你 CPR 急救指导,然后迅速回到患者身旁。 注意了解伤病者受伤过程,以确定伤病者是否受伤。如在交 通意外中受伤或高处坠落受伤,若怀疑可能脊柱受伤,切勿 随意搬动伤病者。打开气道:打开气道:开放气道,气道就是呼吸道,这是关键步骤, 当病人意识丧失以后,舌肌松弛,舌根后坠,舌根部贴附在 咽后壁,造成气道阻塞。 1、开

5、放气道的目的:是使舌根离开咽后壁,使气道畅通。气 道畅通后,人工呼吸时提供的氧气才能到达肺部,人的脑组 织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才能得到氧气供应。2、 可使用压额提颈法打开气道。压额提颈法 3、 如果怀疑颈椎损伤,则应用改良推颌法。 4、 清除口中的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 开放气道的四种方法开放气道的四种方法: 仰头抬颈法:一手压前额,另一手五指并拢、掌心向上, 放在病人的颈项部,向上抬起,使头部充分后仰。此法严 禁用于颈椎受伤者。 仰头推颌法:一手掌放在前额,向下压,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固定在病人的两侧下颌角处,并向上推举, 使头部充分后仰。 仰头提颏法:一手压前额,另一手中、食指尖对齐,

6、置于 下颏的骨性部分,并向上抬起,使头部充分后仰,避免压 迫颈部软组织。 双手拉颌法:施术者站、跪在病人头顶端,双手中、食指 并拢,分别固定两侧的下颌角,并向上提起,使头部后仰, 此方法适用于颈椎受伤的患者。人工呼吸:人工呼吸: 1、 用 5-10 秒钟,以听(呼吸音) 、看(胸壁起伏) 、感觉 (呼气)的方法检测伤病者是否仍有自主呼吸。 2、 如果无正常呼吸,高升呼救,并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的方法(成人): 用仰头抬颏法首先打开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 于地面(7090)形成气道开放,便于人工呼吸,气道 通气,然后捏住患者鼻子并用你的嘴盖住患者的嘴进行吹气, 吹到你看到患者胸部隆

7、起,吹气时间为 1 秒以上。吹气量为7001100 毫升(吹气时,病人胸部隆起即可,避免过度通气) ,吹气频率为吹气频率为 12 次次/分钟(分钟(每 5 秒钟吹一次) 。正常成人的呼 吸频率为 1216 次/分钟。 3、 注意事项: (1) 、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 1200 毫升, 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 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用余光观察患者胸 廓是否被吹起 (2)、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 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 响复苏的成败。人工循环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前检查:按压

8、前检查:若患者仍无正常呼吸、咳嗽或不动时,就应该 开始进行胸腔按压。 按压方法按压方法: 1、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为弹簧床,则应在病人背 部垫一硬板。硬板长度及宽度应足够大,以保证按压胸骨时, 病人身体不会移动。但不可因寻找垫板而延误开始按压的时 间。 2、按压部位为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水平(胸骨中、下 1/3 交 界处) 3、救护员用一手中指沿伤病员一侧肋弓向上滑行至两侧肋弓 交界处,食指、中指并拢排列,另一手掌根紧贴食指置于伤 病员胸部。 4、救护员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 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 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 30 次。多

9、媒体教学示范教学5、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下压深度 45 厘米,5-13 岁儿 童为 5cm;婴幼儿为 4cm。 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国际标准为 100 次/分钟。 正常成人脉搏每分钟 60100 次。持续进行两次吹气和 30 次 胸腔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达为止。按压位置定位垂直按压 注意:注意: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单人和双人 CPR 的速度应保持一致。 若进行双人 CPR,一个人进行对嘴吹气时,另一个按压者应 立即停止按压。重要提示:按压与通气之比为 30:2,做 5 个 循环后可以观察一下伤病员的呼吸和脉搏。颈动脉连续搏动、 心脏自动发出恢复跳动声音、

10、瞳孔由原来的散大自动缩小恢 复正常,说明人被救活。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1、 CPR 有效指征:(1.)触到脉搏。(2.)瞳孔逐渐缩小。(3.)口唇转红。(4.)开始有自主呼吸等。2、 终止 CPR 的指标:(1.)深度昏迷,对任何刺激无反应。(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睫毛反射(3.)自主呼吸停止无心跳和脉搏:多媒体教学示范教学(4.)CPR3 分钟以上注意事项注意事项: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

11、液循环。15 分钟练习、指导学员练习常见问题:学员练习常见问题:1、按压时除掌根部贴在胸骨外,手指也压在胸臂上,这样容易引起骨折。2、按压定位不正确。向下错位易使剑突受压折断而至肝破裂。向两侧错位易致肋骨或肋、肋软骨交界处骨折,导致气胸、血胸。3、按压用力不垂直,导致按压无效或骨折,特别是摇摆式按压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4、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因而用力不够,按压深度达不到 5-6cm5、冲击式按压,猛压,其效果差,且易导致骨折。6、放松时未能使胸部充分放松,胸部仍承受压力,使血液以回流到心脏。7、按压速度不自主地加快或减慢,影响了按压效果。8、两手掌不是重叠加放置,而交叉放置。9、开始按压

12、2 分钟后,检查一次脉搏、呼吸、瞳孔。以后每 4-6 分钟检查 1 次,检查不超过 5s,最好协助抢险检查。 10、如用担架搬运病人,应该持续做心肺复苏,中断时间不得超过 5s。实际练习15 分钟反复练习纠正学员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反复练习直到模拟人提 示音提示“急救成功” 。实际练习2 分钟讲评通过学习与训练学员均能掌握急救的流程,基本能掌握 人工呼吸与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动作要领上需要进一步的 规范,尤其是按压的频率与力度掌握上需要进一步加强。讲授教学2 分钟总结通过讲解急救知识的作用,大家能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认真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在模拟人实际操作 中,能够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模拟训练,认真体会操作规范 和流程,切实提高了大家的应急处置的能力。下节课我们将 讲解骨折、外出血等的救护知识。 讲授教学1 分钟作业总结操作要点,练习心肺复苏术,预习下节课内容。讲授教学心肺复苏教学教案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临沂大众驾驶培训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