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习题讲解课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280861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习题讲解课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6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习题讲解课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6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习题讲解课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6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习题讲解课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6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习题讲解课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习题讲解课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习题讲解课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谢 谢 观 看,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考点一教材知识层面1.转移(得失或偏移)化合价央去3X2e(1)3Cu+8HNO青(稀宅宁-3Cu(N03乃十2NO竹-+4Ha0刑日刀巳-史国长口一仁丶3.得到2X3e-6c-GQ)3CuaH8HNO,(稀)一3Cu(NOab-H2NOf十4EHuOE坪耍高考考查层面命题点11-解析:氧气变臭氧、石墨变金刚石,均有单质参与和生成,但是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氦化还原反应,(D错;Fe“处于中间价态,既可被氧化为Fe“,也可被还原为Fe,即同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2)错;2Nas0,+2COo=2NasCOs十Ou,被氧化和被还虱的元素都是氧元素

2、,而日COz跋不是氦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3)、(0错误;CaO,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CaO2既是氦化剂又是还原剂,(7)错;傅氢过程中,C的化合价降低,NaHCOs被还原,(8)错。答案:OX_(2)X(9X_(9X“(GJy_y(DX(8)x2-解析: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无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该反应实际上是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发生的归中反应,NaH4是还原剂,No04是氟化剂,N:既是氟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答案:D氧化逃原反广的芸本技冲叠)芒重命题点21ODX“GQJX“GJX(V2。.解析:根据方程式及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降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2,&A正确;氧化产物

3、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B错误;NOz: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锦误;若有6molNO:参与反应,则转移电子4mol,D错误。答案:A蛋质量铸就品牌目考点达标层面1.解析:生成xmol单质硫,则参加反应的Fe“的物质的量为2xImoL,生成(Cu2*)二壹xImol)(Fe鲈)二壹翼mol,溶液中剩余目15+民R(Fe9)一y一2壮下2二0173cJmol则原Fe*“的总物质的量X(Fe3二(一xmolLu答案:D2。.解析:HN03力常见的氧化剂,HS为常见的还原剂,则NO为还原产物,8为氧化产物。S元素由一2价升高到0价,N元素由十5价降到十2价,运用得失电子守恒规律和观察法可配

4、平化学方程式。由(3)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当生成4molHa0O时,转移6mol电子,所以当转移0.3mol电子时,生成0.2molHo0,质量为3.6g答案:HnSQ)NO失3X2e3H。S+2HNOs一3S+十2NO4H2OLG)得2X35-(403.6g考点二教材知识层面1.CL80;NOGO2M2.ZmHpO_CO。JIncfutou.coinm3.Fe“Fe8SO38O。EnO“还原“氧化氧化逃原反广的芸本技冲鹌雹】高考考查层面命题点11.解析.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浓硫酸和CO不反应,A正确;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只表现强氧化性,如稀硫酸只表现弱氧化性,B不正确;Fe“既具有氢化性,又具有证厨性,C不正确;其有氧化性的物质不一定是氦化剂,氮气和碱反应时,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不正确。答案:A2.解析,Na、Zn是金属单质,只具有还原性,I处于碘元素的最低化合价,只具有还原性。答案:B|氧化还原反广的芸本技冲更叠吒?命题点21.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强。由方程式可知,还原性.Fe“丿Ce“:Sm二Fe“。答案:A2.解析:朋离孔的还原性强骏顺序为CLBrSCNI,故对应分孔的氧化性强骏顺序为Cb么Bm井(SCNJ二D,故(SCND。不能将Br氧化,D错误。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