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防治课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280540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胆囊息肉防治课件_1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胆囊息肉防治课件_1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胆囊息肉防治课件_1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胆囊息肉防治课件_1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胆囊息肉防治课件_1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胆囊息肉防治课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胆囊息肉防治课件_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胆囊息肉防治,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胆囊息肉样病变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包括多种疾病在胆囊内影像相似的表现,因为的检查时很难确定这是哪一类性质的病变,所以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为辅。,3,人群发病率,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

2、。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临床表现,胆囊息肉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

3、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5,临床特点,发病率逐渐增高随着人类饮食结构多样化和饮食节律非常化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农药过多、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充斥空间等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从而孕育了胆囊息肉的第一个特点-发病率逐渐增高。,6,隐蔽攻击性强,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在检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难以发现或常常漏诊。 无症状型胆囊息肉给人们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痒、身无百病

4、。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胆囊息肉病的发现率逐渐增高,而非专科医院的医生对此病认识不清或不认识,或不重视,从而造成了胆囊息肉在诊断和认知上的盲点和诊断治疗的真空带,形成了胆囊息肉宽阔的隐藏空间。 上述三点孕育了胆囊息肉的隐蔽攻击性特点。,7,癌变率高,胆囊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从上世纪80-90年代,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特点。,8,胆囊息肉的分类,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 9 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2

5、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9,(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6、,10,。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11,。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12,。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7、,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13,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14,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息肉 :大多数人无症状 ,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 3 6个月予以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 ,可行经皮胆囊镜息

8、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17,胆囊息肉的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主要靠影像带诊断 ,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 2. 7%,特异性为 9 4. 8%,假阳性率为 5. 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

9、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 ,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 ,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 ,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 ,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18,并发症,息肉样胆囊癌占9%12%,BUS特征为10mm,单发为主(82%),多数位于胆囊颈部(70%),病变以中、低回声为主,约50%伴有胆石。具有上述特征时,应早期作根治性胆囊切除,应将胆囊管上下的结缔组织及胆囊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19,治疗方法,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

10、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20,胆囊息肉手术指征,(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21,手术指征,(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5)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 (6)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11、(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22,胆囊息肉的手术方法有三种,目前的手术方法有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和保胆手术。传统手术的方法医学界普遍认为创伤大、恢复慢;目前使用得比较少。腹腔镜的方法是在病人的腹壁上做四个小切口,然后放入穿刺器械,通过从肚脐放入的腹腔镜可以观察得一目了然,可以进行很好的切除工作。 如果在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则创伤小、恢复快。胆囊有消化和储藏胆汁的作用,一部分患者觉得切了可惜,可以采用保胆囊取息肉的方法,保胆手术在皮肤上打个小口,用纤维胆道镜进入胆囊,找到病理的部位,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保住了整个胆囊,而且可以做

12、病理检查,看看息肉到底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如果是恶性的就同时处理,但这种方法开展的时间比较短,还有待临床的进一步观察。,非手术和中药治疗,。 近几年,非手术和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各种偏方、配方、验方等在消炎、利胆,控制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 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24,二、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贯,如熬夜、酗酒、抽烟等,要坚持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可取山楂、菊花等做成药茶经常饮用,以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25,三、要坚持低胆

13、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息肉.所以,患者应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是晚餐更不能食高胆固醇食物.如鸡蛋、动物内脏、海鲜及肥肉等。,26,怎样预防多发性胆囊息肉,一、饮食要有规律:胆囊中的胆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则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刺激胆囊形成胆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27,胆息肉的易发人群,1.研究显示,胆息肉或与遗传有关,倘若家庭成员中有胆息肉病史,其子女患上胆息肉的机会,比正常人高出约二至五倍。 2.胆息肉的发病年龄

14、在四十至五十五岁之间,男性患者多於女性。 3.此外,胆息肉亦可能与生活习惯有关,都市人食无定时、不吃早餐甚至很少吃早餐者、长期饮酒、摄取含过量油脂食物、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以及缺少运动的人士都有可能患上胆息肉。,28,胆囊息肉患者应忌食那些食品,肥肉类食品 油炸类食品 生冷类食品 辛辣类食品 蛋黄类食品 烟酒,特别是酒。以上食品不是绝对一点都不能吃,是少吃或者不吃为佳。,29,胆囊息肉患者健康饮食:,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白菜、胡萝、番茄等,日常该多吃些香蕉、苹果等水果。用植物油炒菜,所吃的菜以炖、烩、蒸为主。常吃些瘦肉、鸡、鱼、核桃、黑木耳、海带、紫菜等。多吃些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松驰胆道后约肌、有利胆作用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玉米须(泡茶喝)。每天吃早餐,不可空腹的时间太长。经常运动,防止便秘。,30,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