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传染病学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274235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4.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滋病 传染病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艾滋病 传染病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艾滋病 传染病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艾滋病 传染病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艾滋病 传染病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滋病 传染病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滋病 传染病学课件(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艾滋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怔)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iciency virus)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引起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累及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临床表现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主要特点: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概述,HIV病毒,为RNA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呈球形,直径100-200nm, 20面体,表面有72个锯齿样的突起,病原学,HIV 1病毒(多,全球

2、流行,主要毒株,基因组长9181bp),HIV 2病毒(少,局限于西欧、西部非洲和北美,地方性流行,传染性和致病性较低。基因组长10359bp),病原学,外膜: 外膜糖蛋白(gp120), 跨膜糖蛋白(gp41), 基质蛋白P17附着于脂质双层膜的内层。 多种宿主蛋白(MHC类抗原),病原学,核心:2条单链(正链) RNA,与核心蛋白P7结合.酶系统 :反转录酶(RT,P51/P66),整合酶(INT,P32)、蛋白酶(PR,P10)、RNA酶H。包围于:核心蛋白P24(核衣壳)、基质蛋白P6、P9。,病原学,HIV基因组 成: 两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组特异性抗原基因 (gag) 编码核

3、心蛋白前体P55 P24、P17、P9、P63个结构基因 多聚酶基因(pol) P66、P51、P32、RNA酶H包膜蛋白基因(env) gp120、gp419个开放 阅读框架反式激活因子基因(tat)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基因 (rev) 病毒感染因子基因(vif)6个调控基因病毒蛋白R基因(vpr)负调因子基因(nrf, Nef)HIV-1病毒蛋白U基因(vpu)(HIV-2病毒蛋白X基因)(vpx),病原学,HIV基因分型:(根据env基因核酸序列差异性)13个亚型M (A、B、C、D、E、F、G、H、I、J、K) HIV1分为3个亚型组 N (N)O (O)HIV2包括7个亚型(A、B、

4、C、D、E、F、G)以HIV1为主要流行株(有A、B、B、C、 D、E、F、G 8个 亚型我国:和不同流行重组株)少量HIV2型,病原学,感染者 一、传染源:艾滋病病人 HIV存在于人的体液及分泌液,包括血液、精液、子宫阴道分泌液、乳汁中。HIV感染者在抗HIV阳转前即有传染性,以患者传染性最强。重视窗口期感染者(感染后2-6周,血清病毒阳性,抗HIV阴性)的传染性。,流行病学,性接触传播(最主要)血液、血制品传播 二、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A、职业性传播(可以) 医务工作者;警务工作者。B.器官组织移植、侵入性操作、人工受精等传播(可以)其他 C.唾液传播 (尚不确定) D.吸血昆虫传播(没有

5、证据) E.日常生活接触 (没有证据),流行病学,1.性接触传播,流行病学,为主要传播方式,全球HIV感染者占3/4是通过性接触感染。,2.血液/血制品传播及静脉药瘾,采供血途径,静脉吸毒、污染针具等。,流行病学,3.母婴传播,流行病学,经胎盘、产程、哺乳等致胎儿或新生儿受感染。,三、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高危人群: 性乱人群 如暗娼、嫖客及男性同性恋者。 吸毒者 70%100%有共用注射器、针头 卖受血者 消毒不严存在交叉感染或窗口期 家庭成员 已感染HIV人群的性配偶 HI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 涉外婚姻 高发区的外籍人员和归国人员。 高发年龄 85%+的HIV/AIDS年龄在1545岁,

6、流行病学,15,1985年,1989年,1995年,1998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范围的变化,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1998年全国所有省份报告有HIV感染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四、 流行状况,中国累积报告HIV感染者感染途径 (1985-2003.6) Risk Factors for Cumulative HIV Infections in China, 1985 2003.6,流行病学,四、 流行状况,流行病学,四、 流行状况,流行病学,四、 流行状况,流行病学,四、 流行状况,流行病学,四、 流行状况,流行病学,四、 流行状况,流行病学,四、 流行状况,流行病学,四、 流行

7、状况,人体免疫系统(复习),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很多器官和细胞,其中最重要的是淋巴细胞。主要包括: 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以中和抗原(如细菌,病毒等)。 T淋巴细胞 CD4+T细胞: 能分泌细胞因子以帮助或指挥B细胞及杀伤性T细胞。 CD8+T细胞:T杀伤细胞,能分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发病机制,T细胞的CD表型变化 (复习),干细胞 CD2- CD3- CD4- CD8-胸腺皮质 CD2+ CD3- CD4- CD8-CD2+ CD3+ CD4- CD8- CD2+ CD3+ CD4+ CD8+ 胸腺髓质 CD2+ CD3+ CD4+ CD2+ CD3+ CD8+外周淋巴组织 C

8、D2+ CD3+ CD4+ CD2+ CD3+ CD8+,发病机制,Ag 抗原递呈细胞(巨噬c、树突状c、郎罕c、并指c 等) 成熟的CD4+T细胞 活化的CD4+T细胞成熟的CD8+T细胞 成熟B细胞记忆性T细胞 效应性CD8+细胞 淋巴因子 浆细胞(Ig)记忆性B细胞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抗原递呈,免疫应答过程(复习),发病机制,免疫系统分工协作(复习),简单而形象地讲: 免疫系统就像一个国家的军队。这三种细胞,CD8+T淋巴细胞是步兵,这些细胞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杀伤侵略者细菌及病毒。B淋巴细胞是空军轰炸机,B细胞的分泌物抗体,则是轰炸机释放的炮弹。CD4+T细胞是司令部,指挥并协调空军与步兵

9、作战。其他的免疫细胞(如抗原递呈细胞等),是地方武装,主要起传递信号的作用,协同消灭病原体。,发病机制,HIV的靶细胞,HIV的靶细胞 : 细胞膜上具有CD4分子(又称HIV-1受体)的细胞称为HIV的靶细胞。CD4+T淋巴细胞(主要)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骨髓干细胞等。,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一.感染与复制(CD4/gp120 介导),Receptor for HIV-I and HIV-2 gp120,Gp120与受体识别和膜融合过程,发病机制,(通过CD4/gp120介导 ),HIV感染、复制全过程,(通过CD4/gp120介导 ),正常的免疫应答

10、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HIV感染,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发病机制,对HIV的免疫应答,一 细胞免疫反应(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HIV specific CTL: lyse HIV infected cellschemokines MIP-1,MIP-1,RANTES二体液免疫(Neutralizing antibody):recognize domain of HIV-1 envolope,发病机制,CTL 杀伤功能,发病机制,细胞免疫反应,Ab水平,发病机制,体液免疫反应,但是,正常的免疫应答不能彻底去除HIV感染,发病机制,HIV逃逸免疫攻击(从病毒方面分析)1.

11、HIV 变异(variation)抗体和CTL的选择压力、药物作用逆转录酶高错误率高水平复制和长期潜伏感染,发病机制,2. HIV隐藏感染神经系统:microglial cell前病毒潜伏:Resting T cell、DC、 monocyte、 seminal cell、astrocytes3.脱落的可溶性抗原(shedding of decoy antigen)与抗体结合,欺骗了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得 HIV得以逃避攻击。,发病机制,免疫系统如何遭到毁灭性破坏?(从免疫细胞分析),发病机制,一. CD4+T细胞数量减少 和功能障碍,(一)、 CT4细胞破坏增多1. HIV直接感染、破坏CD4

12、+ T细胞2. 免疫介导的破坏因素3. 诱导CD4+ T细胞凋亡(二)、CT4+T细胞生成减少,发病机制,1. HIV直接感染、破坏CD4+ T细胞,HIV感染宿主的免疫细胞每天以109-1010颗粒的速度繁殖,直接导致细胞破坏。 不同活化状态CD4+ T细胞中HIV的复制是不同的.,2. 免疫介导的破坏因素,(1)CD8+T细胞(CTL) 介导的杀伤HIV感染的CD4+T细胞,发病机制,2. 免疫介导的破坏因素,(2)补体介导的溶解anti gp120Ab - gp120 - CD4 Tcell激活补体,溶解T细胞(3)ADCC: NK cell(4)自身免疫HIVgp160与一些免疫分子高

13、度同源:HLA-DR4、DR2TCR的V区等所以抗gp160抗体即是自身抗体,干扰CD4+ T细胞功能另外,凋亡后细胞释放核抗原作为自身抗原,发病机制,3. 诱导CD4+ T 细胞凋亡机制,HIV 产物诱导的细胞凋亡gp120: 引起 CD4+ 分子交联,通过FAS- FASL 途径引起细胞凋亡。nrf (Nef): 上调 CD95-CD95L 半胱天冬蛋白酶活化途径引起细胞凋亡。无感染的CD4+T细胞通过旁邻效应凋亡Death of bystander cell,发病机制,(二)免疫器官损伤,不能有效补充T细胞 (胸腺细胞几乎均表达CD4和CXCR4),发病机制,二、CTL细胞数量减少、功能

14、下降,缺乏 Th有效辅助,低功能或无能状态负调因子(nrf) 下调MHC I类分子表达CTL识别的HIV 抗原表位变异MHC I类分子结合的 HIV表位变异,三.单核-巨噬细胞异常,1.表达HIV受体(CD4 分子)和共受体,早期感染2.FcR与抗gp120Ab-HIV结合,摄取病毒 3.感染后,诱导产生一种与核因子抗原性相结合的因子,防止细胞凋亡,长期产生HIV,成为病毒储存池 包括 microglial cell、肺部尘细胞,发病机制,四.B细胞功能异常,淋巴细胞低水平表达分子,可被感染HIV多克隆活化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gp120 和 MHC II分子具有类似序列抗gp120具有结合MH

15、C II类分子的作用,发病机制,五.NK cell异常,IL-12减少,使NK杀伤能力降低 通过gp41直接抑制细胞的监视功能,发病机制,免疫系统,免疫器官衰竭,HIV,生死搏斗,A I D S,发病机制,误杀,敌杀,自杀,病理特点:、组织炎症反应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病变部位: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 、淋巴结病变:反应性(滤泡增生性淋 巴结肿);肿瘤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胸腺:萎缩、退行性或炎性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灶性坏死、血管周围炎及脱髓鞘。,病理解剖,感染HIV AIDS,急性期,无 症 状 期,艾 滋 病 期,临床表现,急性期 primary infec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