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5273080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对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对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对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对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思考(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若干思考,华东师范大学,1,中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共有51万所学校,共有1500多万专任教师,共有2.6亿在校生,2,中国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众多落后偏远地区的学校“缺师少教”,上海在全球PISA测试中获得第一名,面临挑战: 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3,中国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4,中国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全国74%的中小学 实现网络接入,2011,2014,24%,74%,全国59.6%的普通教室配备了 多媒体教学设备,5,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

2、思路,应用驱动,机制创新,6,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实践探索,7,案例一、中国云南,8,云南省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境内居住着傣族、哈尼族等25个民族,许多村落位于山区,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大量存在,由于条件的局限,许多教学点都甚至无法顺利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这些村落中的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可想而知。,9,201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组织教学点应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老师开好国家规定课程,10,11,布朗山曼诺小学,靠近中缅边境,一师一校,有一年级23名布朗族学生,校舍是临时搭建的板房,11,邦诺懂小学,一师一校,有四年级10名拉祜族学生。村民

3、过去为游耕民族,房舍近年才由政府搭建,12,阿克小学,有两个班级,学生为哈尼族。教师为一对夫妻,已在该校教了18年书。,13,新生寨小学,一师一校,有六年级11名学生。该村过去为麻风寨,常年封闭。学校不通电,用电靠太阳能发电机。,14,15,项目极大改变了勐海边远乡村的教育状况,近三年来,该县共投入831.5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购置电子白板、一体机、教师用电脑及校园网建设等。 全县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展以设备维护、维修及应用为核心内容的大规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县所有学校领导及教师都通过了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及考试。 100%的学科教师能够利用现有的现

4、代化教学设备和课件进行教学,80%的学科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进行教学。,16,信息技术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迅猛发展,“校校通”进展迅速,2014年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74%,有73%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 “班班通”成效显著,“人人通”实现新突破,师生空间开通数量已达3600万个,350万名教师开展网络教研。 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基础数据库,1.77亿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入库,实现全国学生“一人一号”。,17,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与青岛宣言,18,19,2015.5.235.26 青岛 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 主题:“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20,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

5、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习近平在青岛国际信息化大会上的贺信,21,四化三学:,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22,青岛宣言,宣言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对促进教育信息化,进而推动教育现代化,让全民共享平等、包容、高质量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必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23,缩小“数字鸿沟”,以“信息公平”促进教育公平,解读青岛宣言,提出“迈向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2030年教育愿景”。 揭示信息化时代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新问题”:“技术和在线内

6、容的不易获取正在增大长期存在的学习鸿沟”。 信息化可以是教育公平的助推器,但“数字鸿沟”却有可能使这些努力成为徒劳,甚至加剧“教育不公平”。 站在信息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公平”,挖掘世界“教育公平”的新内涵。,24,青岛宣言:探求教育公平之道,打破信息壁垒(硬件壁垒、资源壁垒、能力壁垒) 改革教师教育模式 打破传统教育的制度壁垒 加强国际协作,“互联网+教育”,25,26,Internet,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

7、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7,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

8、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8,29,“互联网+”的定义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并不断释放出数据流动性的过程。“互联网”,对应的英文为“internet plus”,即不是加法(加号),而是“化”(plus)。互联网各个产业部门,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通过连接,产生反馈、互动,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创新和融合。,30,“互联网+”生态,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各

9、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在此过程中,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会层出不穷,彼此交融,最终呈现出一个“连接一切”(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互联网+ 行为的数据化 数据的联接化、共享化、要素化 联接的广泛化,31,“互联网+教育”的支撑要素,32,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形成“互联网+教育”新数据形态 “互联网+”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时代向DT(Data Technology,数据技术)时代的快速跨越。IT与DT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们的思维层面。IT时代“信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权力”,以方便“施者”控制和管理

10、外部世界。而在DT时代,数据将更充分流动与透明,在数据的利用过程中也更注重责任和体验,更加注重利他和激发包括“施者”、“受者”在内每一个人的活力。,33,“互联网+教育”的支撑-1:,34,以“云网端”为核心,形成“互联网+教育”新技术形态 要实现从IT到DT的数据形态的转变需要加强“云”、“网”、“端”三者的建设和融合,整体推进新技术形态的建立。其中,“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它既为“互联网+”提供了内容、数据的存储空间,又提供了针对内容和数据的计算、服务能力,并基于数据构建了能够更加反映真实状态的整体模型。“网”是指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的关联、延伸、拓展,也可以理解为是“云”与“端”之间的

11、渠道,它使得人人、人物、物物的广泛连接、交互成为可能。“端”即指各类终端,既包括传统的桌面设备,也包括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主要代表的移动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等。,35,“互联网+教育”的支撑-2,36,37,“互联网+教育”的支撑-3以“实时协同分工网络”为核心,形成“互联网+教育”新组织形态,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这一新型组织形态使得上述跨时空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运作成为可能,它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线性控制特征,使得分工更加高效、整体规模和容量更大、社会化参与程度更高。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校园”视为一个参与者规模庞大,含有无数节点,类似于人脑的分工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分工协作所产生成果的质量

12、、效率届时也将以指数级的方式获得增长。,38,加速学校的“开放化”,形成“互联网+教育”新关系形态 借助互联网的有机融入,各类信息化应用将从连接走向融合,信息和数据不再是以网络连接的方式进行传输,而是在和云端充分融合后,实现自由的交互,并在流动和分享的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其价值。这意味着课程和教学资源固有的结构和边界被打破,将不再局限于某个班级,也不再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是向外界延伸和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分享的人群越广,则其体现的价值越大。通过互联网,个体间的学习被连接起来,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分享学习体会和经验,并在与其它学习者的沟通、交流、协作中实现更有效的学习。,39,“

13、互联网+教育”的支撑-4,“互联网+教育”何以可能?,40,改变建设方向云: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 网:不仅包括原有的“互联网”,还扩展到“物联网”领域,网络承载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新增价值持续得到挖掘。 端: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乃至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是数据的来源,也是服务提供的界面。,41,何以可能-1,42,重视数据应用打破信息(数据)与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要素的紧耦合关系,增强其流动性 加强数据分析、研究,何以可能-2,43,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促使改变教学常态 利用社会资源购买管理服务 逐步融合校园生活方方面面,何以可能-3,案例二、

14、中国上海,44,古美高级中学,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街道,学校成立于2007年7月,由基地附中和市西实验中学高中部合并而成,是由闵行区教育局直管的一所普通公办高中,生源质量处于区下游水平。,45,抽样问卷调查,母亲最高学历在高中、中专及以下的占50.8%,母亲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上海市6所高中的平均水平; 53.2%的学生希望自己能考入国内一般本科大学,期望水平明显也低于上海市6所高中的平均水平。,46,学校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微课导学、翻转课堂教学、及作业辅导整体教学改革以来,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14年的高考本科率提高24%,2015年闵行区质量监控中,物理、化学、生物排位有了明显

15、的提升,从原先学生入学时处于第13位上升到第3、4位。,47,闵行区教育学院,上海市闵行区拥有职初教师(从业不足5年的教师)2000余人,是决定上海未来教育水准的中坚力量。2014年,上海市闵行区区域网络教研平台正式启用。这场由闵行区教育学院牵头、历时半年,覆盖全区123所中小学校的“区域革命”,将为闵行8000多名在职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带来巨大的改变。,48,案例三、中国海南,49,海南同步课堂培训班结业,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8月21日,50,关于同步课堂的几个问题: 动机的目的: 同步是为了优质均衡 常态的问题: 技术的常态:本地装备、带宽、时间差 管理的常态:学校管理上,教学进度上、

16、工作认定上、教研活动上 教学的常态:学科共性,学科差异;班额差异; 教师的状态:主讲教师的状态,促学老师的状态,双方互动(孤单、不了解对方学生、技术障碍、即时指导) 学生的状态:习惯改变需要过程、互动、同步的水平要有要求 同步只是手段之一,微课程也是手段之一,专递课堂也是手段之一,51,信息技术正在进入中国最高速发展城市的学校课堂,也成为中国最边缘地区教学点的必然选择。 但是这不是中国所有学校的常态,更多的学校还在观望、尝试的阶段。,52,53,焦点问题1:治理体系问题,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治理体系存在着名实不符、多头管理、上实下虚、权责不明等问题,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统筹推进力度。从长远来看,教育信息化必将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项业务中;但从当下来看,由于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亟待推进,迫切需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政府统筹力度。 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府序列中要设立信息化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地方教育信息化的相关事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