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5272357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 学年高中试题12018-20192018-2019 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双周考)(双周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

2、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两

3、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2

4、018-2019 学年高中试题2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 、 飞泉 、 树 松 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

5、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相同。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

6、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 ”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 ,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

7、度 )2018-2019 学年高中试题3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 “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

8、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

9、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 ,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414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2018-2019 学年高中试题4信 任余显斌他一声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

10、,是只小小的狐狸。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像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着,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 ”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子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接着,它抬起头来,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

11、玩,带着它跑,从相遇到现在,从没断绝过。正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狸,变成了一只爱亲近人的小狐狸。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上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上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像是在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往回走,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饿得叽叽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

12、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 ”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着,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下了2018-2019 学年高中试题5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很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 “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的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这夹子,是他下的。必须有一定重量,夹子的机关才能

13、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皮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看着他,眼光中一片疑惑。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元。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一年一晃就过去了。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像珍珠一样;只是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地叫了一声。他已跟踪它几天了,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他举起猎枪。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他打不

14、中,就追。雪很厚,狐狸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眼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狸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哐”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因为作者主要想展现的是猎人的内心世界。B.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其中“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C. 小说四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三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 ,凸显了小狐狸对

15、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D. 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2018-2019 学年高中试题6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5.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5 分)6. 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鲍勃迪伦:迷人之谜柏 琳鲍勃迪伦是谁?1985 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

16、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1941 年 5 月 24 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 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1959 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也读到另一位“垮掉的一代”代表威廉巴勒斯的著作裸体午餐 。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盖蒂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 ”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 20 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1962 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 。1963 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 20 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