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3月)月考习题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55267637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3月)月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3月)月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3月)月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3月)月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3月)月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3月)月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3月)月考习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广西钦州市广西钦州市 2016-20172016-2017 学年八年级历史(学年八年级历史(3 3 月)月考试题月)月考试题 一、一、 选择题选择题 1. 60 年前,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耕者有其田”成 为现实。对这一历史巨变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2. 下列关于 1950 年土地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使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集体化道路 B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到 1952 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

2、彻底摧毁我国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在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4. 1950 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A B C D 5. “地主”这一名词象征着封建主义,在人们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一阶级退出 中国历史舞台是在( ) A辛亥革命 B开国大典 C1952 年土地改革 D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后 6.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 田”分别指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B

3、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工作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8. 下列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 通过了“共同纲领”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 为北京 采用公元纪年 A. B. C. D. 9. 它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 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里的“它”是指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劳动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4、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0.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出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前进!进!”是创 2 作于 1935 年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为什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还把 它定为国歌呢?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最恰当的是( ) A.知耻后勇 B.居安思危 C.义无反顾 D.勇往直前 11. 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矗立着一座庄严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表达了对革命先烈 的无限崇敬和缅怀。下列人物不属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范围的是( ) A.邓世昌 B.董存瑞 C.黄继光 D.林则徐 12. “今天是

5、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为你衔来一枚橄榄叶/鸽子在 崇山峻岭飞过/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愿你永远没有忧患/永远宁静/这是儿女们 心中期望的歌。”这首歌中的“生日”是指( ) A. 10 月 1 日 B. 8 月 1 日 C. 9 月 22 日 D. 7 月 1 日 13. 20 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 相符的是 ( ) A.抗战胜利洗雪中国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4. 开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事件是( ) A.新中国成立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五

6、四运动开始 D.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15.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6. 新中国和平解放西藏最主要的原因( ) A.武力解决有一定的难度 B.担心外国势力干涉 C.避免进一步伤害民族感情,实现民族团结 D.西藏上层愿意服从中央政府领导 17.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在建国初期就多次推动农村变革, 其中哪一次是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A建立人民公社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土地改革 D开

7、展大跃进运动 18. 1952 年底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 A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被废除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 C在农村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农民有了自己的私有土地 19. 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地占有者缺乏生产积极性 地主、富农残酷剥削农民 A B C D 20. 下列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消灭了地主阶级 二、二、 综合题综合题 21.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私有

8、制度。 错误: 理由: ; 2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 底废除了。 错误:_ 改正:_ 23. 材料一 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 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45 年中共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 材料二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 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 年党的“过渡时期总 路线” (1) 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什么主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中 国

9、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政治上、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4.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题。 材料一 一幅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 康。” 材料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 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有关?“今岁”分天又指党在农村采 取了什么措施? 4 (2)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谁?他的科研成果“

10、改变了世界”说明了什么真理? 25. 材料:我国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 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不 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请观察小华设计的“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分别写出 图中 A、D 两个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2)在党和国家土地政策的法规指导下,B 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出现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本地情况,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11、、选择题一、选择题 1、A2、A3、B 4、D5、C6、D7、 D8、 D9、 A10、 B11、 C12、 A13、 B14、 A15、 D 16、 C17、C18、D 19、A 20、B 二、综合题二、综合题 21、错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或: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理由: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建立的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度 ; 我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是在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 22、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改正:土地改革的完成 23、(1)将我国建成工业国 (2)政治上: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 和平解放西藏, 进行土

12、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 卫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国家领导人; 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经济上: 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开展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 期。 24、(1)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袁隆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5、(1)A 土地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 客观的经济规律。 (4)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符 合题意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