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5261168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员:黎亿基 李俊杰 朱方健 邹颖聪 黄炯锐,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努尔哈赤(左)与皇太极(右),历史背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建国,国号金,史称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三年(1618年)开始进行反明战争。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太宗)在盛京(今辽宁沈阳)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领兵入关,建立了统一的清朝。,清朝前期历经四十多年战乱后出现了康乾盛世,商品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重新出现,货币和信用也有了新的变化:清代前期(1853年之前),政府纸币逐渐退出流通,白银取得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并

2、与铜钱并行流通;传统信用机构出现创新,账局、票号等传统银行相继产生; 民间发行的会票、银票、钱票、当票、商号的兑换票券等信用工具盛行,其使用进一步扩大。,银两制度 1、大数用银,小数用钱。 后金建国时即以银为货币,入关后实行银钱并用的政策,顺治三年(1646年)禁止使用假银和低银。 2、白银仍是称量货币。 以纹银为标准银,实际使用的各种成色的银都折成纹银计算。据后来推算,纹银成色应为935.374,即每1000两纹银含935.374两纯银。,外国银元的流通和自铸银元 清初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实行海禁。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放山东海禁。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后开放江苏至广州的海禁。除

3、海禁期间外,白银继续从海外流入,外国银元逐步扩大在中国的流通。 外国银元的流入,是中国产生了新的货币单位圆(元、员、块)、角、分。乾隆时已有“圆”和“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已有“块、角、分”的记载,包世臣在己卯岁朝松江即事诗注中说:“吴市洋钱以块记,每块分十角,角分十分。”,清代也像明代一样,铸造铜钱,并将本朝的铜钱也称为“制钱”。其制度为: 铸币权集中于政府,但又实行中央与各地方政府分散铸造的政策。清朝前期,制钱是由国家专设的铸币机构(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省局)铸造的,民间私铸铜钱是犯罪的行为。,铜钱的流通,雍正以前的铜钱 入关前曾铸造满文的天命汗钱、天聪汗钱和汉文的天命通宝、

4、天聪通宝。 入关后,铸汉文年号钱,道光以前都作“通宝” 道光以前的官铸钱都是小平钱,因此清朝只以官铸小平钱为制钱。咸丰时铸的大钱等都不属于制钱的范畴。,二、清朝前期的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概况,清朝前期承袭明朝中后期形成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清朝后期币制有新的变化,1900年用铜元取代铜钱,仍是银铜并行的币制,1910年才确立“元两并行”的银本位制。,清代也像明代一样,铸造铜钱,并将本朝的铜钱也称为“制钱”。其制度为: 铸币权集中于政府,但又实行中央与各地方政府分散铸造的政策。清朝前期,制钱是由国家专设的铸币机构(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省局)铸造的,民间私铸铜钱是犯罪的行为。,清政府铸造了多种面

5、值大小、金属含量轻重不同的制钱,致使银钱比价不一而且波动,币制较为落后。 注意维持银钱比价,防止民间私铸和熔毁制钱。办法是多次调整制钱的金属重量和成分或铜的成色,铸造多种重量(一钱、一钱二分、一钱二分五厘、一钱四分)和颜色(黄、青、红)的制钱。,规定白银1两=1000文制钱的官价。根据国际收支差额及国外白银内流增加(导致银贱钱贵)的情况逐渐扩大制钱的铸造规模,此外,从雍正朝开始设立官银号来平抑银钱比价以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使得18世纪中叶以后京省各铸币局年铸钱量高达30亿文以上。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国内银钱数量的增多,推动了物价的上涨。这种情况可用大卫.休谟的黄金价格流动机制理论来解释。,限定京

6、城铸币局和各省铸币局所铸制钱的流通范围,前者在京畿地区流通,禁止外运;后者在本省流通,无法自行铸钱的地区由制钱充裕地区的省铸币局协拨,以便维持1两白银=1000文制钱的官价 。 在中央与各省设置完备的钱币铸造管理机关,配备专门的总管、具体分管和监察人员。对工匠实行严酷的管制措施以保障制钱的铸造。,通过收购社会铜材、进口洋铜和开采滇铜,并以滇铜的开采为主来建立一整套的币材供应体系。 注意保证制钱铸造质量。规定由户部钱法堂负责检查京省各铸币局所铸钱币样钱的质量,并以合格样钱作为各省铸造钱币的质量标准。如果各省铸造的钱币质量与样钱有偏差,则处罚相关管理人员。,制定制钱投放的渠道、方式。通过搭放兵饷、

7、搭放公费、制钱出易等方式投放制钱。依据银钱比价、铸造数量决定之前的投放规模。 采取措施保障制钱的流通地位。做法是收买、取缔或利用前代的旧钱、南明小朝廷和三藩的伪钱、各种私铸小钱、流通到境内的外国铜钱来促进和调节制钱的流通,维持银钱比价。,1627年后金皇太极铸“天聪汗钱”,大清顺治通宝,清初吴三桂铸“昭武通宝”,大清康熙通宝,大清雍正通宝,大清乾隆通宝,大清嘉庆通宝,大清道光通宝,清朝前期,吸取了金朝和明朝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和社会不稳定的教训,对纸币发行很谨慎。仅在顺治帝统治期间的16511661年间发行过总计128万贯的纸币,以后至鸦片战争前在没有发行过纸币。所以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政府

8、纸币逐渐退出了流通,但民间发行的信用货币一直在流通。,清朝前期继承和发展了明朝中叶以后确立的银两制度,规定白银的法定通货地位。 清政府规定征税起点在1两以上者必须纳银,1两以下者商民自行决定用银或钱缴纳;规定1:1000的银钱比价;规定纹银为白银的标准成色;政府会计用白银核算。,清政府对银两的铸造与发行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允许各地官营、私营银炉自由铸造,致使银两名称、形式、重量、成色不统一,需要当地公估局鉴定银两的成色和称量其重量并打上印鉴才能流通。事实上每次交易都要重新鉴定成色和称量其重量,交易成本高,难以通行。,清代的银两还分为实物银两和仅作为记账单位和清算标准的虚银两。与实物银两一样,虚银

9、两也具有区域地方性,各地的虚银两成色虽然在本区域范围内实现了标准的统一,但是虚银两的成色标准在各区域间并不统一。 虚银两最早是纹银,起源于康熙时期,是清政府法定的银两标准成色:935.374,即每1000两纹银含935.374两纯银。,清代使用较多的虚银两有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化银;汉口的洋例银;营口的过账银(炉银);库平银等其它以平砝名称表示的银两计算单位。 清代的银两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它具有不便携带,容易损耗,各种银两成色、重量不统一、难以辨识和通用,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清代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与白银供给的增多有关。清代白银的供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外贸易顺差导致外国白银(银元

10、)大量流入;二是国内银矿产量增加。,清朝实行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因为对外贸易的顺差和逆差而出现了银贱钱贵和银贵钱贱等货币比价波动和货币替代问题,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作用,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三、清朝前期的信用形式、信用机构及其创新,清朝前期的信用也分为传统的消费信贷和生产经营信贷,后者发展明显。 清朝前期的信用也分为民间信贷和政府信贷,政府信贷主要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而实行的“生息银两”制度,即政府用官款(银两)设立的信贷基金去放贷取息的政府信贷制度。,清朝前期的信用仍然具有高利贷的性质,银钱借贷的利率一般是月息二三分,实物借贷的利率一般是月息三五分。 清朝前期的高

11、利贷有财产担保(抵押和质押)借贷、信用借贷以及期买或预押农作物的形式;信用借贷分为借款人自身信用借贷和第三方信用担保借贷两种形式。 清政府在大清律例中对高利贷有月息不过三分和借贷利息总额不得超过借贷本金的法律限制。,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以及银钱并行流通的货币制度,促进了钱庄在数量、规模和业务方面的继续发展,并出现了银号这类机构。 清朝前期产生了专门从事白银熔炼业务的银号。,18世纪中叶以前,钱庄从事货币兑换,银号从事银两熔炼。此后,钱庄、银号业务从货币兑换、熔炼银两,扩展到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可兑现银钱票等业务,演化为信用机构。银钱票的发行流通,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前

12、中期典当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私营当铺(在官府领帖和非法开设的私当)的兴盛超过了明代,而且在清朝雍正时期,产生了分别隶属于内务府和地方军政机关的官营当铺。,清代典当业更加发达,出现数量众多、资本规模不等的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五类当铺。,典当业是晋商经营较早的行业,其中灵石、介休、孝义人尤为擅长。清代全国开设典当最多的省份是山西。康熙三年(1664年)全国有当铺2万多家,其中晋商开办的就有4695家。据资料统计,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典当数位居全国第一,共有2602家,约占全国总数的26%;乾隆十八年(1753年),全国共有当铺18075家,山西省则5175家,占全国总数的28.6%。

13、,乾大当铺,乾隆三十年天顺当铺的马灯和书柜当票,嘉庆年间(左)和道光年间宽泰当票(右),清朝前期当铺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 鸦片战争前,在商品经济发达、资金需求较多的南方地区,典当业曾经出现了银行化的征兆,即出现了典当铺向收购丝茶的商人发放经营性贷款的某些个案,但没有能够完成该进程。,清朝前期的当铺业务范围有了扩展,除了经营传统的消费性的高利抵押和质押放款、信用放款以外,还有某些经营性的放款,并吸收公私存款、发行银票和钱票等信用货币,兼营军粮贸易、货币兑换等业务。,清朝前期的当铺与官府联系紧密,是官府和大小官僚的公私资金赖以存放款生息的信用机构。俗称“发典生息”。 清朝前期的当铺已经成为当时主要

14、的信用机构和政府平抑银钱比价、调控货币流通与金融的政策工具。,与前朝一样,清朝政府也对典当业有管理: 清政府对收当的当铺因为失火、被盗、被劫得赔偿作了规定,还针对当铺经营中的陋习颁布了禁令。 清政府也规定经营典当业要领帖纳税。 清政府也规定典当利率高限是月息三分。,新的信用机构产生并初步发展 为了平抑银钱比价,清朝前期设立了官银钱局行号等官营的货币兑换机构。,账局、票号等私人银行产生: 清朝前期远途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私人银行账局。 账局的局限性和商业汇兑市场的发展又产生了第二类私人银行票号。,日升昌票号,蔚盛长票号(左)与日升昌票号会票(右),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动地对外开放。在战

15、后的最初20年,除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外,中国的社会变化并不大。期中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咸丰十年(1860年)底起,清政府决定扩大对外开放,开始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用于军事和民用生产。同时西方的观念和学说也在中国传播,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以中国的资本主义化为目标,但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和剥削下,中国只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清鸦片战争后的金融,(一)实银两 实银两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 1、实银的种类、名称、重量 实银种类繁多,形式不定。实银铸成锭,有的形似马蹄,有的状如纺锤,有的像馒头,还有不成形的散碎银。它们都各有其名,然可统称为

16、“元宝”或“宝银”。宝银的重量不等,大锭有50两,中锭10两,小锭只有几两,碎银不足1两,使用时依重量计值。,落后的银两制度,2、实银的成色 成色是指含银的多少。从理论上讲,实银的成色是以纯银成色1000/1000作为标准,但实际上流通的宝银达不到这个标准,因而就按纯银的成色加以折算,即按其成色核定含银多少。全国统一的、公认的标准有: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3、实银的称量 银两按重量计值,属称量货币。宝银的重量标准是“平”。全国主要的平有:库平、关平、漕平、市平4种。库平是政府征税使用的标准,关平是海关使用的平,漕平是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平,市平是各地市场使用的平。,(二)虚银两,虚银是实虚的价值符号,是用于计算的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具有重要意义。虚银也有重量和成色(假设的),一锭实银要存入金融机构,先要根据所在地的实银标准推算了其升水或贴水,然后按照当地使用的虚银标准计算其应记的数额才能入账。全国有影响的虚银有: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化银、汉口洋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