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_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261152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4.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_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_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_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_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_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_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_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课件(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 五四运动前 第16讲 1894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专题概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 峰时期。 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 动,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此时期中国进一 步沉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6讲 1894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考纲要求 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甲午中日战争;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3.与中华民国成立 4.临时约法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本讲

2、考点,考点3 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考点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考点1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a.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b.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的爆发。 图解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考点1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2)经过 a.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c. 黄海 大战:日本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d.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 卫等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4)影响 a.宣告

3、 洋务运动 破产。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c.促使中华民族觉醒,各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巧思妙记 “一、二、三、四”巧记马关条约的内容,拓展延伸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决定了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必然激烈地去争夺商品市 场、投资场所并瓜分世界。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中心目标。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互勾 结起来,极力对外扩张,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日本制定了所谓 “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利用西方列强在远东的矛盾和英美对其的扶 持,积极准备

4、发动侵略战争。 巧思妙记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知识拓展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点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2)导火线:义和团运动。 a.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b.口号:“ 扶清灭洋 ”。 c.结果: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 d.意义: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 动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误区警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涨, 而

5、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 侵略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 (3)过程 a.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b.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4)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5)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拓展延伸 1.从不同史观的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 口岸的问题 从革命史观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 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 的重要标志。

6、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 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把中国纳入了资本主 义世界殖民体系。,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 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 转变的地方。 从社会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 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 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1)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 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

7、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带有局限性。 (2)“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 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3.对义和团运动的正确评价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1)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 (2)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提示: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 制。,思维启迪 下面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术语必背 (

8、1)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害,列强争相 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3)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涨,而是列强企图瓜 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 (4)义和团运动从革命史角度,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 国阴谋的实现;从近代化角度看,它盲目排外,具有落后性。,主题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与影响 史料呈现 史料1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 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

9、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 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史料2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 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 长夜之迷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 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 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摘编自蹇蹇录史料3 光绪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选土货一节关系最重, 江、浙等省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 布织绸等

10、局,广为制造。”,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现代评论史料。史料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利的一 些原因。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说明李鸿章指 挥失误,政策保守。 (2)史料2是日本回忆录史料。根据李鸿章的的表述可知,李鸿章对甲午 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掩盖了战争的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 的巨大灾难。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史料3是中国政府为应对某一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因此明确这一谕 旨的背景与出发点是理解史料的关键。结合史料中“光绪”“日本” 等信息可知,这和马关条约中在华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等内容有关。,史料应用 (1)史料1体现了李鸿章为了应

11、对甲午中日战争所采取的措施,说明李鸿 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一味依靠 , 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同时为了保存实力采取了避战不出和 的政策。这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观原因之一。 提示 外国调停 守势 (2)依据史料2、3,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 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发奋图强;认识到日本的先进 与强大,推动了中国人到日本留学;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 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中国社会迅速陷入 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12、(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 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 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 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 运动和等相继兴起。,典例 (2016北京西城期末)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源 于日语的新词汇,如服务、组织、纪律、原则、方针、政策、抽象、商 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 甲午中日战争影响深刻 日本跃居世界一流强国 留日教育有了一定发展 传统文化遭到彻底否定 A. B. C. D.

13、 解题关键 结合时间和关键信息“源于日语的新词汇”来分析。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日本跃居世界一流 强国从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当时中国受到了日本 文化的影响,并未体现传统文化遭到彻底否定,错误,故本题选B。,B,1.(2017北京大学特优测试历史模拟)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 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A,答案 A 由图片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这为甲午中日战 争中中国战败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

14、下伏笔,故A项 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中 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2.(2016北京朝阳二模)2015年10月在东经123度、北纬39度的大东沟海 域进行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发现60多枚铜钱、完整的鱼雷引 信以及写着CHIHYAN的瓷盘上标记着“THEIMPERIALCHI- NESENAVY”(中国皇家海军)等字母,共计60个种类、120多件文 物。这些文物可用于研究 ( ) A.雅克萨之战 B.施琅收复台湾 C.鸦片战争 D.甲午战争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题干中“大东沟海 域”可知,这里是甲午战争的旧址,故选

15、D项。,D,3.(2017北京顺义一模)某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 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 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 ) A.扰乱了地方的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答案 C 根据材料中“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只交所订进口税” 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关于允许日本开设工厂的规定, 其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不是主要的,故A项错误;该规定并不能控制清 政府的财政,故B项错误;该规定允许日本在华设厂,阻碍了国内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此规定对中国商品的出口没有限制,故D 项错

16、误。,C,4.(2016北京海淀五校三联)“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 臣。”“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 办。”“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这些无理要求出自不平等条约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本题考查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依据材料中“惩办首 祸诸臣”“外省官员,分别惩办”“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可知,这 是辛丑条约中的内容,清政府成为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的工具,故D项 正确。,D,1.戊戌变法 (1)历史根源 a.社会根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 深。 b.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初步发展 。 c.阶级根源:中国 民族资产 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思想根源:早期 维新 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