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

上传人:liy****100 文档编号:55259912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鱼我所欲也》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鱼我所欲也》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鱼我所欲也》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鱼我所欲也》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 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 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 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2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 学习方式。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

2、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 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 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 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难点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 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 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 理解孟子

3、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 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 ,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 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 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教学方式1诵读式 2对话讨论式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构思第 一 课 时(一)内容呈现 1导语:(略) 2学生快速默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可借助一定的工具书)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读后体会孟子

4、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用 了哪些论据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怎样的论证。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弄不懂,记录下来。 4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诵读上的障碍,并和学生一齐诵读文本。熟悉文本。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第 二 课 时(二)师生互动,交流对话。话题: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 “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

5、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好处?(三)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四)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将在小组中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五)链接生活。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 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 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 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课堂实录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

6、同学也可以看书。(学生试背课文)师:有些同学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课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看 大屏幕。出示幻灯片 1:我考考你,你知道吗?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 “本心”各指什么?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7如果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学生小组讨论)用幻

7、灯片的方式把学生要理解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教者用了“我 考考你,你知道吗”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问题“7” ,用了一个“不用着急”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显而易见了。 专家点 评生 1:我们小组回答第 3 小题:这句话的意思是:“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 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师:大家有没有异议。生 2:没有。生 3:我们小组回答第 1 题:孟子在文中的主张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 4: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生

8、4:好懂些。(学生笑)一个“好懂些”将学生理解“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的写法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 教师引的结果。 专家点评师:为什么要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呢?师:说得好。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 “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师:大家大声地把中心论点朗读一遍。(学生读)教师点拨恰到好处。 专家点评生 5:第 4 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 乎礼义就接受了。 ”生 6:我们小组回答第 2 小题:文章一开头就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生

9、7:还有举例论证的方法。师:那你也来个举例论证吧。生 7:第二段首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接着又举了“万钟”的例子。这两个例子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师:怎样用的?生 7:在第二部分中把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 的则失去本心。师: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 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生 8:我们小组回答第 5 小题。 “是心”就是指“这样的心” 。师:怎样的心?生 8:就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师:那“本心”呢?生 8:应该也是指“舍生取义”之心吧!?师:对, “是心”同“本心”都是指“舍生取义”

10、之心。师:大家对这几个问题理解得不错,请大家再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 2:(学生分小组讨论)同你的老师说说:如果你们小组内有问题未能解决,带到全班与同学们、老师一起交流,我们一起解决它!和你的同学对对话: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难,不用着急,在小组内提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究,试试看,你们自 己能不能解决?出示幻灯片 3:幻灯片 2、3 用“和你的老师说说” “和你的同学对对话”的形式,自然地将质疑这一 环节设置进来,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者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得恰 到好处。 专家点评生 9:我有一个问题不清楚。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生 10:这“本心”就是“我固有

11、之”的“羞恶之心” 。生 11:那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 师: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本心”就是刚才这 位同学所说的“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就是“义” ,也就是“善”的本性。生 12:我不明白“义”到底指什么?师: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孟子认为自 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 ;“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 须遵循的原则。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人。教师抓住了孟子“义”的本质进行探究,作了适度的点拨,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 举出了文天祥、

12、夏明翰的例子来进一步佐证孟子的“义” 。其点拨具有一定深度。 专家 点评生 13: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就证明了他是个舍生取义之人 吗!生 14: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也应该是了。师:非常好,看来这个问题大家不仅懂了,而且还理解得比较透彻。链接生活: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 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 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事,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教师精

13、心设计了“链接生活”这一环节,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来, 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现实生活中的“义” ,怎样处理好“生”与“义”的关系。 专家点 评下面请大家再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 4:(学生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生 15:我同意孟子的观点。如果社会上没有正义、道义,那将是多么可怕!生 16: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偷在偷别人的钱,当时我想喊,可我又害 怕,因为那小偷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事后,我心里一直很内疚。今天上完这节课后,我觉 得我是一个舍义而取生之人。师:也没那么严重吧?在同坏人作斗争时,还要善于保护自己。如何做到这两点有机的结 合,那就需要我们多动动脑了。教师的

14、总结将“取义”与“舍生”巧妙地链接起来了,指出最好的办法是要敢于坚持 真理,同时还要善于斗争。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 了很好的贯彻落实。 专家点评生 17:如果是我,我一定为正义而斗争。我会假装提醒那个人说:“叔叔”生 18:不是叔叔,是阿姨。(学生笑)生 19:好吧, “阿姨,你的东西掉了” ,那她就知道了。生 20:我会对她说:“阿姨,你不认识我了,我是莉莉的同学,上次我还在你家玩过呢。 ” 然后频频向她使眼色。(同学鼓掌)生 21:我会说:“阿姨,我脚疼,能让我坐坐吗?”师:你们真聪明,想到了既可“取义”又可不“舍生”之法。的确,我们既要敢于斗争, 还要善于斗争。当然,这里“义”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都存有一颗“义”心,我们的社 会将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