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221871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肖镇小学 张霞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 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2、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了解爬山虎

2、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 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爬山虎的脚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 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

3、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 理解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课文)四、学习生字新词(检查预习)、开火车拼读、纠音。 (出示生字条的生字,和田字格的生字)2、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 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 ,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 3、书写生字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小声读课文,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爬山虎有脚。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

4、同学认真听,看他 们是否读得正确。六、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分段。七、教学第一段(第自然段) 默读、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八、教学第二段(第自然段)、指名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述爬山虎的叶子的吗?都写了什么时候的叶子、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自然段?()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 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重点指导朗读第二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

5、, 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 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 (美)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6、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自然段。7、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刚长出:嫩红-嫩绿叶子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 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

6、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 脚往上爬的。 教学第一课时,我预设为理请文章脉络,着重于探究感受叶子的美,整堂 课的总体设计为充分读书,以读贯穿始终,侧重于读中品悟,帮助学生理解作 者对叶子从颜色到形态的描写,体会并学习作者在描写过程中观察的细致、用 词的精准。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总体感觉预设与生成之间很协调。在初读课文之后, 学生已经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对爬山虎叶子和脚的描写。检查朗读的过程中, 有以下几点效果较好: 1.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适时提问:“你从第一段里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知道了爬山虎很多。”我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我是从“满

7、“和“一大片“两个词中看出来的。”这时,我及时指 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的时候,自然能够找对重音所在。 2.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自然体会到文中的美,然后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自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再反复读,最后交流自己所得, 说说句子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锻炼了学生 分析文章,深入体会意境的能力。 接下来反思一下此次课中的不足: 1.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如果形式再多一些,学生读的兴趣会更高,教学效果也 会更好。 2.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完整性上还有欠缺。回答问题时,总是老师问什么就 说什么,不会拓展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感受叶子的美时,我让学生自 己读读第二段,然后画出喜欢的句子,再说说这为什么觉得这句美,美在哪里? 指名学生站起来回答时,学生只是读了文中的句子,却没有表达自己观点的习 惯, 3、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讲出来,虽然我提到了 这个问题,但是并没人深入的为学生讲解。那就是: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 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起到很重要 的作用的。虽然课上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导致 学生不理解。 4、在上课的时候对个别学生关注的不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时的教 学时多注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