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5221664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鲁氏菌病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布鲁氏菌病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布鲁氏菌病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布鲁氏菌病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布鲁氏菌病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鲁氏菌病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鲁氏菌病PPT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农业部2008年发布新版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把布病列为二类传染病。 职业病,布病历史趋势,发病33772人,死亡1人,发病率2.53(1/10万),发病率下降6.8%,1999,2005,2003,2008,波及县区逐年增加,2003-2009全国布病发病县数,时间分布2009年布病发病高峰季节与往年的基本一致,仍在春、夏季发病较多,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4.07%。,人群分布男女发病数比例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组病例占9

2、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14.78%。,病原学,布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6种布氏菌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形态上难以区分。一般说来,羊种菌最小,牛种菌次之,猪种菌个体最大。 革兰氏染色阴性。,布氏菌的抵抗力,对各种物理因子的抵抗力 对各种化学因子的抵抗力,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性 自然疫原性,Brucellosis in humans and animalsFood and 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 the United NationsWorld Organisationfor

3、 Animal HealthWorld HealthOrganization,WHO/CDS/EPR/2006.7,布病发病示意图,布病的病理形态学,布病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 一是所有组织和器官都可发生病理改变,病变复杂,损害广泛。其中最易受累的是肝、脾、淋巴结、骨关节、血管和神经系统; 二是不仅间质细胞发生改变,而且实质器官的细胞也发生变化。,布病大约一半急性期的患者,潜伏期是两到三个星期。另一半,开始是隐性感染,其症状可维持数周至数月。临床表现是多方面和非特异性的。 包括发烧, 盗汗,乏力,倦怠,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头痛,关节痛和背部疼痛。 通常患者感觉上午症状轻随之逐渐加重。渴望休息。

4、抑郁症的发生是很普遍的。 如果不加治疗,该模式的热和消退数天( “波状热” ) 。,布鲁氏菌属病原体,可以在宿主吞噬细胞内生存。布鲁氏菌在宿主内能逃避杀死的机理是不完全明了的。 然而,布鲁氏菌生物最终固定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网状内皮系统(REC),如淋巴结, 肝,脾和骨髓。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可以涉及身体任何器官或组织。 当临床症状相关的具体组织占主导地位,这种疾病被称为局限性的 。通常,局限性涉及到网状内皮系统的器官。,虽然体液抗体似乎发挥一些抗感染作用,但主要是由布鲁氏菌病的细胞介导的。 T淋巴细胞和激活的巨噬细胞,提高其杀菌活性,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辅助性T淋巴细胞。 细胞免

5、疫功能。,肝胆并发症 肝脏是布病常涉及的脏器,但肝功能试验可以是正常或只有轻微升高。肝脏可发生组织学变化,但羊种菌引起的疾病可能会显示上皮样肉芽肿 这是与结节性病变的区别。 肝脏受损后坏死性肝硬化是极其罕见。由于羊种菌导致的肝脓肿和肝脏的慢性化脓性病变和其他器官损害已被描述。 布鲁氏杆菌病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胆囊炎病例已有报导。,呼吸道并发症 雾化吸入是公认的布病的传播途径,尤其常见是在屠宰场屠宰被感染动物。各种肺部并发症包括肺门和旁淋巴腺肿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结节,胸腔积液,脓胸。 布氏菌很少能从痰中分离出来。,泌尿生殖并发症 睾丸炎和附睾炎是男性布病患者最常见的泌尿道并发症。通常是单

6、方面的,布氏菌引起的症状与睾丸癌症或结核相似。 在妇女,有盆腔脓肿和输卵管炎的报告。,妊娠和哺乳 布病过程中进行妊娠的危险是导致自发流产或胎儿宫内传染给婴儿。动物流产是一种常见布病并发症,与赤藓糖醇,增长刺激有关联。虽然人胎盘组织中不存在赤藓糖醇,布氏菌也可以导致流产,尤其是在早期和晚期。 在任何情况下,及时诊断和治疗布鲁氏菌病可以挽救胎儿。 哺乳的母亲通过母乳喂养传播给婴儿的报告是罕见的。,心血管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表现,这也是由布病引起的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据报道有2 左右的病例并发心内膜炎,可以同时涉及主动脉瓣和二尖瓣。 颅内主动脉窦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结构的感染常由猪

7、种菌引起 。动脉瘤,通常涉及大脑中动脉, 治疗布氏菌引起的心内膜炎通常需要结合抗生素治疗和阀门置换手术。,神经系统并发症 羊种菌引起的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 ,脑膜炎或脑炎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布氏菌脑膜炎可是急性或慢性。 分析脑脊液( CSF )通常显示蛋白质含量升高或正常或血糖浓度低,淋巴细胞 。 布氏菌很少能从脑脊液中分离,但是特异性抗体能在脑脊液和血清被展示。 周围神经的并发症包括神经根,格林巴利综合征和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眼科并发症 布病引起的各种各样的眼部病变的虽然少见,但已有病例报导。葡萄膜炎是最常见的表现,慢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多灶性脉络膜炎或视神经炎。

8、自从布氏菌被发现以来一直未能从人眼睛结构分离到,许多这些病变被认为是晚期并发症,可能是免疫介导的。 通常用类固醇治疗眼部并发症。,主要症状,发热 出汗 乏力 肌肉和骨关节疼痛,主要体征,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睾丸肿大 骨关节肿大 软组织肿胀 皮疹,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生化 超声 心电图 x-线 脑脊液,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Brucellosis,20070417发布 2007101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 布,ZCS11.020 C59 备案号:20487-2007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692007,前 言,根据中华

9、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公告(2005年第146号),GB159881995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B、D是资料性附录,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冮森林、尚德秋、王大力、张庆华、郝宗宇、杨岩。,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间布

10、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诊断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2 诊断依据,2.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2.2临床表现,2.2.1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B。,2.3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C),2.3.1实验室初筛 2.3.1.1平

11、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2)阳性或可疑。 2.3.1.2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2以上)。,2.3.2血清学检查,2.3.2.1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2.3.2.2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4)滴度110+及以上。 2.3.2.3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

12、mbs)(见C.1.5)滴度1400+及以上。 2.3.3分离细菌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氏菌。,3 诊断原则,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人布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4 诊断标准,4.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1中任一项阳性者。 4.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3隐性感染:符合2.1和2.3.2或2.3.3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但不具备2.2者。,5 鉴别诊断,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肺结

13、核、淋巴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做鉴别诊断。,总之,对一个布病患者的诊断应该包括临床期、临床型和临床代偿状态三个方面。即诊断时应写明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慢性期、残余期),内脏型(或骨关节型、神经型、泌尿生殖型、临床综合型、外科型),失代偿(或亚代偿、代偿)。,布病的治疗,近百年来,国内外许多人曾对布病的治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找到了较为特异的治疗药物,但也必须看到,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涉及到慢性布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合理选用药物和用药途径 综合疗法 中西医结合 对症治疗,急性、亚急性期布病治疗,1、传统抗菌药物的应用(1)四

14、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一般应用四环素抗生素类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最常用的是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日为一疗程,可再重复12个疗程,一般疗程间隔57天。第一疗程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分两次肌注。应用此治法,一般治疗后487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平均退热期为57天。,(2)利福平(Rifampicin),并用强力霉素(doxycycline)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续给药最短6周。,2、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抗生素被应用于布病的治疗。 (1)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是新一代抗菌药物

15、(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及氟派酸),不仅抗菌谱广,且抗菌作用强,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杀菌作用,对布氏菌有效。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头孢菌素类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目前分为四代。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仅对少数革兰阴性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常用的注射剂有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拉定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有抗菌作用。,(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胞核糖体50S 亚单位,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氏阳性菌、支原体等引起的感染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在临床上

16、应用较广,可用于治疗多种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 近几年来,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已上升为仅次于青霉素、头孢菌素的第3大类抗生素。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仅为37。,3、孕妇的抗菌治疗,妇女在怀孕期,患有急性或亚急性布病时都可以引起胎儿死亡,因此更要给予及时的妥善治疗。治疗方法首选药物是利福平。禁忌用链霉素。,疗效判定,治疗布病的根本目的的在于消除病人临床症状,使体力和劳动能力得到恢复,防止复发。因此,在评价治疗效果时不仅要看到近期疗效,还应特别注意远期效果。,我国布病防治工作主要经验,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布病防治的关键 部门间密切配合,是搞好布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是搞好布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因素 采取畜间检疫、免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防治办法,是控制布病疫情的关键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群防、群治是搞好布病防治工作基础,监测工作,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