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221641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 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 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说明;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五、教学理念。一、教材分析说明一、教材分析说明(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传统文化和语文教 学课题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 邦”, 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地域特点,我选取了孟子的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 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活动目标(二)活动目标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从三个维度出发,同 时结合本单元教学说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2、能力目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色;3、情感目标: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勇于同逆境做斗争。(三)重点难点及关键(三)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难

3、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键: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七(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 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 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 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三、教法学法三、教法学法在“导引-诵读-(翻译)-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 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 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四、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4、导引(一)导引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孔孟之乡的中学 生对孔子和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大都不知道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 生,而误认为两者是师徒关系,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孔孟之乡,礼仪之 邦,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同学们知道孔子和孟子之间是什 么关系吗?”学生纷纷发言,明确此问题后,再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孟子。这 样,顺势导入本篇文章。(二)诵读(二)诵读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 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 引领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我力求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

5、 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当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出文章气势 和感情是不大可能的,这还要依赖后面对文意的疏通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 了使诵读充满情趣,在课堂上将引导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有学生自读、评 读、齐读,还有教师配乐范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感知文章的思想 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三)翻译(三)翻译翻译环节至关重要,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 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环节分为五步: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 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 论解决疑难词句。课

6、堂释疑,学生提出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 决。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全文通 译,让一生翻译全文,其他同学纠正、补充。此环节五个步骤,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 了准备。(四)探究(四)探究本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 二是怎样写 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

7、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 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 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 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 辩有力、富有气势等。本环节进一步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再次体现了教学重点“体 会作者思想”,并解决了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五)拓展(五)拓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所以,语文课堂应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本阶段,我设计了一个 问题:“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 吴;正

8、是忧患意识,大和民族精诚团结,忍辱精进,才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了 一个科技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 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想尽千方百计, 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小日本四百年来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海峡那边的陈水扁 之流还叫嚣着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 患意识的现实意义。”此环节拓展了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生活大课堂,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了学生民 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后,课堂教学结束。五、教学理念五、教学理念1、课堂教学以诵读贯穿始终,并以诵读带动理解,体现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 学“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的课题精神。 2、课堂教学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所 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实践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生活上生活上人才忧患中造就人才忧患中造就 思想上思想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行为上行为上磨练激发人的斗志磨练激发人的斗志艰苦磨难的重要性艰苦磨难的重要性国家无忧患常灭亡国家无忧患常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