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与突破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5213263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与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与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与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与突破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与突破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与突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与突破(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与突破,吴德礼 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 2009年9月,一、背景,(一)农村现状及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落后 (1)农村地区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2)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3)农村地区商贸仍然以生活资料为主,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因此,农村地区还没有形成以规模化产业为支撑的生产格局和 现代商贸体系。这是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一、背景,2、生活水平低 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760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0元)的30%,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更大。低收入决定了低消费,农村人口的恩格尔系数大于44%,也就是说农民

2、用于生存的开支占其近一半的收入。我国大多数农民生活条件简陋,生活方式简单,尤其在偏远地区的农民仍然还过着那种“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半原始人生活。,一、背景,3、社会进步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保障、服务等社会功能薄弱甚至缺损。“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成为当前农民普遍忧虑的问题。 农民整体素质低下,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年。 现代文明从城市到农村地区的延伸缓慢,有的农村地区还远离现代文明。,一、背景,(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特征 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是我们要创建的新农村的主要特征。

3、,一、背景,(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特征 生产发展 。在农村地区形成植根于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资源,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农、工、商、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足以支撑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投入产出率达到全社会各产业平均水平。 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本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农村人口的恩格尔系数小于30%。,一、背景,(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特征 乡风文明。农民集居于小城镇,城镇教育、卫生、文化、保障、服务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全有效,农民整体素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处处洋溢现代文明气息。 村容整洁。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城镇生态且具民族、地方特色,民居宽敞、整洁、舒

4、适,农民享受到“均等化的生活条件”。 管理民主。农民由家庭的主人转化为企业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真正当家作主。,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产业建设 我国农村落后的根源在产业空虚、生产落后。能否在新农村区域内构筑起现代产业体系,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在新农村地区建设产业体系有两大难点:一是技术。包括生产和管理技术。二是资金。首先是资本金。资本金是必要的生产要素,产业建设需要大量资本金,在当今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实现情况下,如何集聚足额资本投入新农村产业建设,是困扰各级政府、农民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其次是债务融资,在当今农村普遍存在融资难的现实情况下,解决产业建设

5、的融资缺口也是一个难题。,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改革创新 创建新农村不仅需要制度创新,而且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改革,创建过程同时也是改革过程。能否建立起与创建新农村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是有效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三、突破与构想,(一)认识的突破广义的新农村应指广大的农村地区或指县域范围;狭义的新农村应是县域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区域(这里主要探讨狭义的新农村)。 1、新农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开放的经济体系,能够支撑起本区域内人口的发展; 2、新农村是一个基层组织,具有现行行政村或乡镇的功能; 3、新农村是一个文化载体,各种文化活动都能在本区域内有效地展

6、开。,三、突破与构想,(一)认识的突破新农村的建设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过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又包括内涵文化和社会的更新,涉及方方面面,且与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直接相关联,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渐进性。它将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决不是一年或一个五年计划所能成就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三、突破与构想,(二)初步构想在农村一定区域内,打造以产业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城镇为依托的新农村新格局。为此,需要进行产业、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事业四大建设。,三、突破与构想,(二)初步构想 产业建设 1、选准主导产品(产业)。尽可能

7、选择本地资源丰富、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产品(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2、打造产业链。进行上下游产品、配套产品建设,形成产业链,并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产生规模效益。 3、培育龙头企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壮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支撑与引领,尤其是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可从本地培养,也可从外地招商引入。 4、组织农民。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以市场化的方式来组织。,三、突破与构想,(二)初步构想 基础设施建设 1、新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公路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生态工程等 。 2、城镇基础设施。即以新农村范围内现有人口为基数,在新农村区域内规划建设的人口集聚的小城镇。 基础

8、设施建设应注意三点:一是符合实际需要;二是 适度超前;三是形成地方特色。,三、突破与构想,(二)初步构想 文化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农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建设文化设施,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增强新农村文化发展活力。3、培育新农村和谐文化,营造文明风尚。,三、突破与构想,(二)初步构想 社会事业建设 1、建设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民住房问题。2、以小城镇为依托,集中建设规模化基础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中心,提高全民素质。3、建设医疗卫生网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5、扩大新农村自治范围,完

9、善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团结。,四、配套体制改革,创建新农村必须进行配套改革,必须创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根据新农村创建构想,从现实出发,可设想:在新农村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农民、金融“四位一体”的新体制新机制。为此,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配套体制改革。,四、配套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在新农村设立企业联合体,赋予联合体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撤销乡镇级政府,县级政府在新农村设置派出机构,并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由联合体和派出机构,按分工共同对新农村实施行政管理和服务,形成以新农村自治为主的“大社会、小政府”格局。 (1)企业联合体应是一个公共服务型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

10、,可采取事业法人或企业法人形式。新农村区域内所有企业均可成为联合体成员,区域内农民通过组建的农民公司参与联合体。 (2)具有内在独立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行政职能由派出机构承担,其它行政职能由联合体承担。 (3)授予联合体在新农村的一级土地开发权,同时将原由政府负责的经营性职能改由联合体承担。 (4)所有社会服务性职能由联合体承担,并接受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由县级政府统一组织,联合体协调推动。,四、配套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 在落实各项支农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前提下,探索建立以联合体为载体的新农村财政收支自求平衡体制。派出机构负责依法征收税费,形成县级财政收入。其

11、中部分非税收入可授权联合体依据相关规定收取。按照财权与事权匹配的原则,根据联合体所承担的管理职能,县级政府将相应的财政资金划付给联合体管理,由联合体自求平衡。,四、配套体制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1、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机制,完善土地租赁、转让等流转机制,适应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求。2、土地整合。实行土地占补平衡机制和农民宅基地、自留地市场化有偿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保证耕地不减少的前提下,满足城镇建设和开发建设用地需求。3、土地开发。将新农村地域内的土地一级开发权授予联合体,由联合体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程序自主开发。其中,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纳

12、入财政管理;集体土地出让收入归联合体所有。,四、配套体制改革,金融体系改革 1、组织体系。设立以新农村为服务对象的村镇银行,形成以村镇银行为主体、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协调配合的新农村银行服务体系。2、机制创新。探索农民小额信贷转化为项目资本金的机制,增强农民资本融资能力。3、发展基金。发起设立新农村发展基金,同时引入各种投资基金,加大新农村建设资本投入。4、农业保险。引入各类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风险。5、信用担保。建立企业互助性担保基金,同时引入各类担保机构,强化新农村信用担保体系。6、资本融资。支持新农村企业采取股票上市、发行各种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五、希望,只要各方共同努力,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与推广,可以期望不久的将来,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将呈现一派崭新的景象。,谢 谢! 2009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