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推拿学基础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206302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X 页数:75 大小:4.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推拿学基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第一章  推拿学基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第一章  推拿学基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第一章  推拿学基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第一章  推拿学基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推拿学基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推拿学基础课件(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拿学,第一章 推拿学基础,对一个推拿医生的要求,要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 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 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掌握好手法的操作方法和治疗原理,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手法。 推拿练功(要有强健的体魄)。 积累经验。,一、推拿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二、推拿学的发展源流(自学为主) 三、推拿的作用原理 四、推拿的治疗原则与治法 五、推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六、推拿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处理 七、推拿学的学习方法,目录,一、推拿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推拿别名:按摩、按跷、案扤、挢引、乔摩定义:属于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

2、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2、推拿是一种古老的疗法,又是一门年轻而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1)人类社会对疾病治疗的发展历程。 (2)黄帝内经中有关推拿的记载。 (3)推拿是中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推拿学的基本特征:,手法治疗:是指术者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规范性的动作进行操作,用以防病治病。,手法治疗,功法训练,功法训练:是由术者选择针对性的功法指导和 帮助受术者进行运动训练, 不仅借以巩固和延伸手法 的治疗效果,而直接产生 防治疾病的作用。,基本特征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 理论内涵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 的紧密结合。 临床特点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 的

3、禁忌证。,推拿学的特点,推拿意外发生的原因: 1.诊断不明或误诊; 2.对疾病的机理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 3.手法操作或选用不到; 4.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症。 避免医疗意外提高理论基础和医疗技能。 1.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 2.提高手法操作的安全性; 3.选择适当的体位。,二、推拿的发展源流,推拿起源可追溯到远古,随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由原来简单的 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 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的医疗活动,成为中医学中别 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1.先秦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当时按摩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

4、手段。论著:相关书籍有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推拿还可用于急救。,2.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我国第一部按摩著作。东汉已失传。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的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医学著作。“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者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我国按摩术最早起源于河南洛阳一带黄河流域。 金匮要略首创手法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等病症的 方法。首次提出“膏摩”一词,并将其与针灸、导引等法并列。,鍉针、圆针,导引术(五禽戏),3.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公元220年960年),(1)主要的医学著

5、作: 晋代肘后救卒方(推拿应用于抢救) 隋代诸病源候论 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医政设施设有按摩专科及医生(3)治疗范围:涉及伤科、内科、五官科、小儿科及急救等方面的疾病。(4)发展了膏摩和自我按摩。,3.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公元220年960年),推拿学术发展特点:(1)推拿已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2)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3)推拿被广泛地应用于养生防病(4)膏摩盛行,4.宋金元时期 (公元960年1306年),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并产生了丰富的诊疗理论。圣济总录重视手法儒门事亲提出按摩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治疗范围涉及妇产科

6、的疾病,5.明清时期 (公元1368年1911年),明代推拿成为医术十三科之一推拿发展特点:(1)按摩之名开始被称作推拿。(2)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小儿按摩经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5.明清时期 (公元1368年1911年),清代推拿有一定发展 (1)儿科杂病临床应用发展。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小儿推拿直录 (2)以骨伤科疾病为对象的正骨推拿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3)推拿与其他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相互补充、结合。,6.民国时期 (1949年之前),齐鲁孙氏小儿推拿流派孙重三小儿推拿疗法简编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流派刘开运小

7、儿推拿疗法一指禅推拿流派朱春霆一指阳春、一指定禅扌衮法推拿流派丁季峰,6.民国时期 (1949年之前),内功推拿流派马万起、马万龙脏腑推拿流派王文脏腑图点穴法腹诊推拿流派骆俊昌三宝合璧、推拿入门,7.新中国 (1949年至今),1956年上海成立我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 1958年上海建立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邀请当时全国著名推拿专家任教,培养推拿专业人才。 60年代开始成立推拿专门研究机构,并进行现代实验研究。 70年代后期,高等中医院校正式设置推拿专业,后又成立针灸推拿系。 1987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推拿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 1991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

8、院推拿研究所成立,7.新中国 (1949年至今),研究领域20世纪5060年代:开展了推拿的生理作用及治疗机理的初步研究。80年代以后,推拿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推拿学出现空前的热潮,引起了国际医务界的重视。,二、推拿的发展源流,发展简史 远古时期推拿的起源 先秦时期早期的推拿医疗活动 秦汉时期推拿医学理论的形成 晋唐时期推拿医学的蓬勃发展 宋金元时期推拿理论的全面总结 明清时期推拿医学的全面发展和总结 民国时期推拿学术流派的形成 新中国推拿医学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推拿学发展源流,纵观推拿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推拿疗法源远流长,人类文明起源的同时就有推拿疗法的

9、出现,但这并不意味推拿学科历时悠久。 作为临床学科,要具备以下特点: 1、学科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与其他学科有比较清晰的边界。 2、有反映其特殊规律的理论。 3、有独特的治疗技术。 推拿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是萌芽与明清。,推拿治病的特点,1、疗效显著。 2、经济简便。 3、安全无副作用。 4、防治兼顾。 5、容易学习。,三、推拿的作用原理,(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推拿的作用原理,(四)急救醒神(1)醒脑开窍(2)强心通脉(3)开喉通隔 (五)美容养颜 (六)养生保健 (七)以指代针 (八)以推代药,(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经络内属脏

10、腑,外络肢节,如网络一样遍布全身。它是 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推拿疏通经络止痛的作用机理: 1、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促进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及渗出物的吸收促进其修复。 2、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耐痛阈。 3、拉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例如: 推桥弓可平肝潜阳 搓摩胁肋可舒肝理气而缓解胁肋胀痛 掐按合谷穴可止牙痛 按揉角孙穴可治偏头痛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筋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因 此可以说是松则通,通则不痛。,(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行气活血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动的特点

11、。1.是促进肢体组织的活动;2.是促进气血的流动;3.是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行气活血:通过 动可推动气血的流动,气血得以畅通,以 促进瘀血的吸收,因此可以说是动则通,通则不痛。,(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两层含义 1.通过手法对人体体表直接刺激,推动气血的运行。 2.通过手法对机体体表做功,产生热效应,从而加速了气血的流动。 手法可促进肌肉舒缩活动 ,当肌收缩组织间压力增高, 推动静脉血回流,肌舒张组织间压力降低更多动脉血通过毛 细血管网流向静脉,促进了软组织内血循环使血流量显著增 加,这样肌肉的一紧一松尤如水泵推动血液活跃了血循 环,可起活血化瘀,瘀去而生新的作用。,(二

1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手法作用与损伤局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肿祛瘀,理气止痛。 推拿的整复手法可以通过力学的直接作用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 被动和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手法和功法可以起到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作用。理筋整复可使经络关节通顺,达顺则通,通则不痛。也可使关节滑利,达利则行,行则常。,(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手法对脏腑疾病的治疗有三个途径: 1、在体表的相应穴位上,施以手法,是通过经络的介导发生作用的; 2、脏腑的器质病变,是通过功能调节来发生作用的; 3、手法对脏腑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手法操作要辩证得当。推拿手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整,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

13、,有利于激发机体的抗病因素,扶正祛邪,增强体质。,推拿治疗伤筋的原理,伤筋 凡是人体各个关节、筋络、肌肉受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而跌仆闪挫,或体虚、劳累过度及持续活动、经久积劳等因素所引起的损伤,而无骨折、脱位或皮肉破损的均称为伤筋。,推拿治疗伤筋的原理,理筋整复 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加强局部循环 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 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 拉展肌肉,解除痉挛 通过力调和气调实现,推拿治疗伤筋的原理,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一压一放,促进循环,祛瘀生新 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被动牵拉拔伸,松解粘连 损伤部位循环增加,促进修复,滑利关节 通过力调和气调实现,推拿治疗脏腑气血

14、病症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气血阴阳的调整来实现的. 有时需要与“力调”结合. 如:胃下垂的托胃,部分胆绞痛患者需要整复T8,9的错缝,推拿治疗脏腑气血病症的原理,调理脏腑气血 健脾和胃 疏通经脉 疏泄肝胆 ,推拿治疗脏腑气血病症的原理,祛除外邪 风寒 风热 暑湿 ,推拿治疗脏腑气血病症的原理,补虚泻实 胃痉挛,胃肠功能减弱 双向调节,推拿的现代医学作用原理,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其他影响,四、推拿的 治疗原则与治法,推拿的治疗原则 未病先防 治病求本1.正治与反治 2.治标

15、与治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推拿治疗的补泻手法,轻重补泻法 轻手法为补法,重手法为泻法。 快慢补泻法 快手法为泻法,慢手法为补法 方向补泻法 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 左旋为补,右旋为泻,推拿治疗的补泻手法,迎随补泻法 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泻 次数补泻法 次数多/时间长而轻为补法,次数少/时间短而重为泻法 平补平泻法 手穴平补平泻 腹穴平补平泻法,推拿治疗的补泻手法,得气补泻法 “得气”明显者为泻法,“得气”轻微者为补法 补泻往往是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推拿基本治法温、通、补、泻、汗、和、散、清,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汗法-发汗、发散,使病邪从表而解 多用于风寒外感 -拿肩井、风池 通法-

16、祛除病邪壅滞 常用挤压类和摩擦类手法,刚柔相济 推、拿、搓法于四肢,则能通调经络;拿肩井则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背部俞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和法-和解之法,含有调和之意 手法平稳而柔和,频率稍缓,常用振动类及摩擦类手法 温法-补益阳气,用于阴寒虚冷之证 摆动、摩擦、轻压等手法,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在每一治疗部位或穴位,手法连续作用时间要稍长,有温热感,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清法-清热除烦 手法刚中有柔 一般是用摩擦类手法。手法轻重方向,需辨证。 散法-消散,疏散之意。 “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 以摆动及摩擦类手法为主,轻快柔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