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2.1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第一课时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5186346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2.1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生物2.1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生物2.1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生物2.1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生物2.1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2.1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2.1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第一课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培养基本操作程序,1、器具的灭菌 2、培养基的配制 3、培养基的灭菌 4、倒平板 5、微生物接种 6、恒温箱中培养 7、菌种的保存,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微生物技术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微生物培养技术。 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是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微生物的类群,微生物,原核类:,真核类,非细胞类:,细菌、支原体、放线菌、蓝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真菌:,原生生物:,显微藻类、原生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病毒,微生物的共同特点:,一.微生物基础知识,代谢类型,光能无机营养(光能自养型),光能有

2、机营养(光能异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化能自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化能异养型),光,光,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有机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及简单有机物,有机物,大多数已知细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硝化细菌 氢细菌,紫色非硫细菌,蓝细菌 绿色硫细菌 藻类,病毒的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SARS病毒、 禽流感病毒,朊病毒(蛋白质),病毒的结构,吸附,注入,合成,释放,组装,病毒的繁殖(以噬菌体为例),病毒的增殖一般可分五个阶段,即: 吸附注入核酸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组装释放,病毒的营养方式,:寄生,酵母菌,青霉菌青霉素,真菌,细菌的形态,细菌的营养类型,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

3、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 自养菌:异养菌:腐生菌:寄生菌:,光合自养型:光合细菌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尸体、粪便和枯枝落叶),从中吸取有机物来生活。例如枯草杆菌,它可以引起食物的腐败。,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来生活。例如寄生在肠道内的痢疾杆菌,它能够引起细菌性痢疾,同化作用,需氧型:好氧性细菌。如:枯草杆菌、硝化细菌、铁细菌、根 瘤菌等。,厌氧型:厌氧性细菌。如:破伤风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等。,异养需氧型 异养厌氧型 自养需氧型 自养厌氧型,问:细菌的代谢类型属于什么方式?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分解者或消费者,生产者,异化作用,细菌主要是以二

4、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如右图),细菌的繁殖,微生物需要的五大类营养物质是:,.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1.碳源 2.氮源 3.生长因子 4.无机盐 5.水,:凡是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构成细胞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 异养微生物的能源,.概念,.来源:,.作用:,1.微生物的碳源,凡是能够为微生物提供N元素的营养物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N的代谢产物。,2.微生物的氮源,.概念:,.来源:,.作用:,根据固氮微生物的固氮特点以及与植物的关系,可以将它们分为自生固氮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联合固氮微生物三类。 自生固氮微生物在土壤或培养基中生活时,可以自行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

5、氮,对植物没有依存关系,如圆褐固氮菌。 共生固氮微生物只有和植物互利共生时,才能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如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根瘤菌。 固氮微生物和共生的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专一性,但是不形成根瘤那样的特殊结构。这些微生物还能够自行固氮,它们的固氮特点介于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之间,这种固氮形式叫做联合固氮。,生物固氮: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异养型生物)。,3.生长因子,.常见的生长因子:,.概念:,.作用:,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4).原因:,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要的酶或者合成能力有限。,.培养基,1、定义:人们按

6、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不同的微生物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参考教材P8384),不管哪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例如:生长因子(即细菌生长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的化合物,如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以及氧气、二氧化碳、渗透压等的要求。,2、培养基的类型:,按培养基成分,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按功能,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1)按培养基的成分,a.合成培养基:,由成分完全已知的化学试剂(各成分包括微量元素的

7、量都确切知道)配制而成,特点:,成分已知、精确、重复性高、但价格较贵、配制麻烦、且微生物在其中生长速度较慢。,如:察氏(Czapek)培养基等。,b.天然培养基:,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 ,成分难以确定,但配制方便,营养丰富。,蒸熟的马铃薯-用于培育霉菌,普通牛肉汤-用于培育细菌,c.半合成培养基:,一类主要用已知化学成分的试剂配制,同时又添加某种或某些天然成分的培养基,如:马铃薯蔗糖培养基,血清中含有: 多种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铁蛋白等) 多种金属离子; 激素; 促贴附物质,如纤粘蛋白、冷析球蛋白、胶原等。 各种生长因子 转移蛋白 不明成分,人工合成培养基只能维持细胞生存,要想使细胞生长和繁

8、殖,还需补充一定量的天然成分(如血清)。,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2)按照培养基物理性质划分,(2)按照培养基物理性质划分,a.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左右的凝固剂(如:琼脂、明胶等)的固体状态的培养基。,用途: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和菌种保藏等。,b.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不加入凝固剂,成分均匀,微生物可充分接触和利用培养基中的养料,适于工业生产(如发酵工程)等。,c.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0.20.5% )凝固剂而呈半固体状态。,用途:可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分类鉴定和测定噬菌体的效价等方面。,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均匀混浊生长,沉淀

9、生长,back,半固体培养基:,(是否运动),无动力,有动力(弥散),固体培养基:菌落,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和菌种保藏等,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分类鉴定等,主要用于工业生产,需加入凝固剂,如琼脂,菌落,.定义:,单个或者少数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P14,P18),.特征:,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等。,.功能:,每种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几种菌落及其形态,几种菌落及其形态,(3)按照培养基的功能划分,a.选择培

10、养基,b.鉴别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它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叫做选择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分离导入了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几种选择培养基,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分离酵母菌、霉菌等真菌,不加氮源的无氮培养基,分离固氮菌,不加含碳有机物的无碳培养基,分离自养型微生物,加入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培养基,加入高浓度食盐,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固氮: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异养型生物)。 固氮微生物:圆褐固氮菌、根瘤菌等,培养基的分类,不加凝固剂,加凝固剂,如琼脂、明胶等,

11、工业生产(如发酵工程),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分类鉴定,微生物分离、鉴定、活菌计数、保藏菌种,含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工业生产,培养基成分明确,分类、鉴定,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分离出特定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鉴别不同种类微生物,选择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 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例如:碳氮比41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谷氨酸少;碳氮

12、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抑制而谷氨酸合成量大增。 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病毒目前不能利用人工培养基来培养,需接种在动、植物组织细胞中才能繁殖。常用于培养病毒的是活鸡胚。,B,自养微生物所需碳源和能源为不同的物质,而作为异养微生物碳源和能源的是( ) A.碳酸盐 B.含碳有机物 C.CO2 D.NaHCO3 下列关于配制培养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固体培养基时必须加入琼脂 B.加入青霉素可以得到放线菌 C.培养自生固氮菌时不需要氮源 D.发酵工程一般用半固体培养基,C,.无菌技术,1.无菌技术的概念,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无菌技术

13、围绕着如何避免杂菌污染展开。,消毒定义: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2.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灭菌的定义:,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与灭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是否能杀死芽孢和孢子,煮沸消毒法:100煮沸5-6min。 巴氏消毒法: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70-75煮30min或 80下煮15min。 化学药剂消毒法:用75%酒精、新洁尔灭等进行皮肤消毒;氯气消毒水源 (P86) 紫外线消毒(P16)。,.消毒的方法:,3.常用的消毒与灭菌的方法,灼烧灭菌: 干热灭菌:160-170 下加热1-

14、2h。(P85) 高压蒸汽灭菌:100kPa、121 下维持15-30min.(P85) 紫外线灭菌,.灭菌的方法:,外焰,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 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的含 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 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小,凝固缓 慢。,干热灭菌,实验原理,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气,从而使温度高于100,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高压蒸汽灭菌,在加压到100kPa之前,要彻底排出锅内的冷空气,原因?,为了使高压锅能够在很短

15、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温度,使锅内充满水蒸气,并使水蒸气分子运动达到尽可能快的速度,穿透各种微生物菌体及芽孢等。,紫外线灭菌,是用紫外线灯进行杀菌。紫外线杀菌机制主要 是它诱导了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和DNA链的交联, 从而抑制了DNA的复制。波长为200-300nm的紫外线 都有杀菌能力,其中以260nm的杀菌力最强。,实验原理,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的比较,1.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2.请你判断以下材料或用具是否需要消毒或灭菌。如果需要,请选择合适的方法。 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 玻棒、试管、烧瓶和吸管 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答: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

16、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答:(1)、(2)需要灭菌;(3)需要消毒。,P1516旁栏思考,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 ) 化学消毒 灼烧灭菌 干热灭菌 紫外线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巴氏消毒法 A. B. C. D.,A,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二.实验操作(以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为例),.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1.计算 2.称量:牛肉膏比较粘稠(称量纸);动作迅速。 3.溶化:在此过程中,不断用玻棒搅拌,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4.灭菌:5.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到50 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2d后观察平板,无杂菌污染才可用来接种。,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 培养皿:干热灭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