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及耳穴压豆法(mu)22 (1)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185256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15.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及耳穴压豆法(mu)22 (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耳及耳穴压豆法(mu)22 (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耳及耳穴压豆法(mu)22 (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耳及耳穴压豆法(mu)22 (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耳及耳穴压豆法(mu)22 (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及耳穴压豆法(mu)22 (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及耳穴压豆法(mu)22 (1)课件(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护理课件,1.冰硝散外敷治疗股肿病 2.穴位按摩简述 3.耳及耳穴压豆法临床应用,冰硝散外敷治疗股肿病 股肿病 是指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多有长期卧床、分娩或手术史,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深静脉炎。本病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静脉血栓脱落后易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辩证:1.湿热瘀滞:急性期2.血脉瘀阻:中期3.气虚湿阻:后期,急性期: 冰硝散外敷 用法及用量:将芒硝2000g,冰片10g由人工压碎呈米粒样,装入55cm*45cm 中间隔距8cm 的双层白色棉布包内均匀摊平;布袋两边各缝制三条固定布带,外束于患者

2、股中段或者小腿中段。外层加包防水塑料薄膜,避免水分外渗及药物过度挥发。有水分渗出时,可取下将药倒出,晾干。患肢用温毛巾檫试干净。布袋用手揉搓至柔软以备重复使用,一般两天后更换药物一次。外敷至无水分渗出为止。,严重者可每天外敷23次,每次23小时。同时配合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2030cm,利于静脉回流。 注意事项 每日测量腿围,测量部位:膝上15cm 膝下 15cm 内踝尖上 5cm。 用过的芒硝应该通风晾干,备用。 皮肤破损不宜使用。,VID_外敷1.3gp VID_外敷2.3gp,2.穴位按摩简述,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

3、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循经按摩是运用祖国医学传统按摩手法,在患者身体上循着经络走向进行按摩手法,并针对一些特定穴位,进行重点刺激,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纯自然疗法。,常用按摩手法如下:,1.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有节奏地按压2.摩: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柔和的摩擦3.推:用手指或手掌向前、向上或向外推挤皮肤肌肉。4.拿:用一手或两手拿住皮肤、肌肉或盘膜,向上提起,随后又放下。5.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旋转活动。6.搓:用单手或双手搓擦肢体7.掐:用手指使劲压穴位

4、。8.点:用单指使劲点按穴位。9.叩:用掌或拳叩打肢体。10.滚:用手背近小指部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伸曲和前臂的旋转、协调运动的滚动。11.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受术部位做对称性挤压。12.擦:用手掌的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在受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注意事项: (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以防着凉、感冒。(2)不宜在过于饥饿、饱胀时立即运用手法操作。(3)操作的一方在推拿前要修剪指甲,以防止皮肤破损。(4)冬季操作时,先要将双手暖和后再接触肌肤,以免使肌肤紧张,影响治效。(5)被操作者的体位要舒适,肌肉要放松。禁忌证:(1)骨关节结核、未愈合的骨折。(2)体质高度虚弱或伴有严

5、重内科疾病,难以忍受手法压力的刺激。(3)局部急性炎症疼痛尖锐剧烈。(4)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5)良性或恶性肿瘤。(6)月经及妊娠期间的腰部疾病。,3.耳及耳穴压豆法临床应用,主要内容,概念 耳廓结构 常用穴位 选穴原则 高血压病的选穴 耳穴压豆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一、耳穴压豆法概念,耳穴压豆法是耳穴疗法的一种方法,是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绿豆、小米、磁珠等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一些疾病的方法。,二、耳穴诊治疾病的起源与发展,起源于中国:黄帝内经 成书之前,发展于法国: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诺吉尔 (Nogier)在德国针术杂志上

6、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他根据压痛法定位提出耳穴分布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的“耳穴治疗点图”。标志了现代耳针学的开始,国际标准化耳穴图谱,耳穴诊治疾病的起源与发展,耳穴所治疗疾病范畴治疗的病种已达200多种, 不仅能治疗功能性疾病,还能治疗器质性疾病,以及病毒,细菌,寄生虫所至的疾病。 防病,美容,保健,抗衰老,戒烟,解酒,戒毒等。,全息耳医学在治疗疾病中不使用任何药物,也无任何毒副作用,是真正达到绿色疗法之目的医学,它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重大贡献。,为何小小耳朵 可治全身的疾病呢理论基础? 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举例,选瓜,?,三、耳与人体的关系,1.耳廓与脏腑关系: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 全息理

7、论: 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整体都有对应关系; 在结构模式上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比例缩小; 两个相邻的相对独立的部分之间存在着对称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整体性的变化。 中医对身体内部疾患的诊断一贯是借助外部信息来推断,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这种“司外而揣内”“有诸内必形于外”的法则正是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应用。,1. 耳廓与脏腑关系:,子宫内倒置的胎儿: 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 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当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

8、病变时,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可以出现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变化、脱屑等色泽或形态改变的“阳性反应物”。医者可以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查找以助诊断,耳与人体的关系,耳与经络的联系 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曰耳为“宗脉之所聚”。 手足三阳经都联系耳部,阴经则通过经别合于阳经而与耳廓相通,耳部与全身经络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耳与人体的关系,3.耳廓上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对各种内脏和各种感觉机能的调节起到总要的作用。1995年美国国际耳穴培训研究中心提出耳穴近脑学说,耳穴作用原理与中枢神经,体液系统,免疫系统,遗传系统,病理形态系统有关,充实了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

9、。,二、耳廓的结构,耳廓上3/44/5的基础是弹性软骨, 下1/41/5部是含有脂肪与结缔组织的耳垂。,一旦耳廓软骨发生感染,耳廓便必须切除因此贴敷耳穴前应注意严格消毒。耳豆注意卫生,经常更换。,(一)耳轮耳郭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二)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又称达尔文结节。,(三)耳轮尾耳轮下缘与耳垂交界处。,(四)耳轮脚耳轮深入到耳甲腔的横行突起。,(五)对耳轮与耳轮相对的隆起处。,(六)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的分支。,(七)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下的分支。,(八)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九)耳舟对耳轮与耳轮之间的凹沟。,(十)耳屏耳郭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

10、。,(十一) 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十二)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十三)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十四)轮屏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十五)耳甲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凹窝。,(十六)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十七)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十八)耳垂一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小小的耳廓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耳穴点,乍看起来耳穴是杂乱无章的,很难学习和记忆,而实际上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有其规律的,它在耳前外侧面的排列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 头部朝下, 臀部及下肢朝上, 胸部及躯干在中间。,耳穴的分布规律,倒置胎儿

11、形 (头部朝下,臀部朝上),1.与头面对应的穴位-耳垂 2. 与上肢对应的穴位-耳舟3.与躯干下肢对应的穴位对耳轮、对耳轮上、下脚4.与内脏对应的穴位-耳甲5.其中消化系统环绕耳轮脚顺序排列 6、耳甲艇:腹腔 7、耳甲腔:胸腔 8、耳轮脚:膈 9、耳屏:鼻咽部 10、屏间切迹:内分泌 11、耳背:相当于背 12、对耳轮:相当于脊柱,耳轮,1、直肠 2、尿道 3、外生殖器 4、耳尖 5、肝阳 6、轮6 7、耳中 8、肛门,直肠:屏上切迹处,耳尖,肝阳:耳轮结节,耳中:耳轮脚中点,指,腕,肘,肩,锁骨,风溪,将耳舟分六份: 相当于人体上肢,肩关节,1、指 2、风溪 3、腕 4、肘 5、肩 6、锁骨

12、,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人体下肢 1、趾 2、跟 3、踝 4、膝 5、髋,对耳轮下脚,相当于人体臀部 1、臀 2、坐骨神经 3、交感,1、趾,2、跟,4、膝,3、踝,5、髋,1、臀,2、坐骨神经,3、 交感,臀,坐骨神经,交感,髋,膝,踝,臀,交感,腹,胸,颈,颈椎,胸椎,腰骶椎,对耳轮相当于人体脊柱部分,降压点,盆腔,神门,内生殖器,便秘点,坐骨神经,交感,降压点,盆腔,神门,内生殖器,便秘点,交感,耳屏,1、外耳 2、外鼻 3、屏尖 4、 肾上腺 5、咽喉 6、内鼻 7、饥点 8、渴点 9、心脏点,咽喉 内鼻,屏尖,肾上腺,外耳,屏尖,肾上腺,外鼻,饥点,渴点,心脏点,对屏尖,缘中,额,枕,颞

13、,皮质下,胃,小肠,大肠,膀胱,肾,肝,胰胆,胃,小肠,大肠,肾,肝,耳甲腔,1、口 2、食道 3、贲门 4、脾 5、心 6、肺 7、气管 8、三焦 9、内分泌,口,食道,贲门,脾,肺,气管,内分泌,三焦,口,脾,肺,内分泌,三焦,目1,目2,牙,舌,颌,垂前,眼,内耳,面颊,面颊,扁桃体,三、常用耳穴,commonly-used ear points,1)耳中 (别名:膈),部位 在耳轮脚处主治 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咯血、出血性疾病。,1、耳轮穴位,2)耳尖 部位 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眼病、肝阳上亢诸症、风热咽痛。,风溪,部位 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

14、,即耳舟1区、2区交界处。 主治 风证(皮肤病、外感、眩晕等。),2、耳舟穴位,3、对耳轮穴位,部位 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主治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诸种病症(失眠、多汗、内脏器官神经官能症及性功能障碍等);内脏绞痛症(心绞痛、肾绞痛、胆绞痛等);无脉症、脉管炎、肢端动脉痉挛等,交感,4、三角窝穴位,部位 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 神志病、痛症、炎症、神经痛、高血压、过敏性疾病及戒断综合征。 (镇静安神要穴),神门,5、耳屏穴位,部位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主治:不明原因引起的高热、低热,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咳嗽,哮喘;过敏性皮肤病;高血压、无脉症、昏厥、脉管炎 。“三抗一退”作

15、用,即抗过敏、 抗风湿、抗感染、退热,肾上腺(别名:下屏尖),6、对耳屏穴位 4区8穴,部位 :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失调而引起的多种病症,并有镇静安神、止痛、止呕、固脱作用。,皮质下 别名:脑,7、耳甲穴位,部位 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 胃痉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前额痛、牙痛、失眠。,胃,肾,部位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主治 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哮喘、月经不调。(强壮保健穴),肝,部位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眼病等。,脾,部位耳甲腔的后上部 ,耳轮脚延长线以下 主治腹胀,腹泄,便秘,功能性子宫出血,水肿,痿证,失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