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下观察、猜想与证明教材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182508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版七下观察、猜想与证明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北京版七下观察、猜想与证明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北京版七下观察、猜想与证明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北京版七下观察、猜想与证明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北京版七下观察、猜想与证明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版七下观察、猜想与证明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七下观察、猜想与证明教材分析(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观察、猜想与证明,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学会运用说理的方法处理生活中、数学中的逻辑关系 3、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意义;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4、知道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初步学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5、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6、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7、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8、掌握基本事实(1)两条直

2、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2)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9、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0、通过本章的学习,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主要内容及其地位作用,推理,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合情推理,演绎推理,证明,定理,基本事实,定义,角,线,判定,平行线,相交线,对顶角,余角、补角,性质,本学期属于推理的入门阶段,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本章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引出演绎推理的必要性,然后以相交线、平行线为载体,学习演绎推理的一般方

3、法。 学生在上学期中已经直观认识了几何中的一些初步知识(直线、射线、线段、角),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继续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由知识角度看,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提供了线线关系与角度关系之间的转化,是后续研究三角形的基础,从本章起将逐步渗透综合分析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编写特点,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安排了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类比、猜想与证明三节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推理

4、方法,从而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数学课标2011版中对中学生向教学的要求。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一步一个脚印,尽可能不要出现掉队的现象,教学中,可结合学生情况,适当搭桥,给予适当的帮助,如安排一些填空的内容或模仿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证明。,教学重点、难点,教材中把这部分的内容分成几个层次,便于学生从困惑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层次是生活中的说理,亲切、不陌生。让学生学会讲道理,以理服人。 第二个层次是数学中的说理,通过代数中已学过的解方程的知识,运用逻辑的方法去重新加以认识,为几何证明做好铺垫。 在介绍了定义、命题、基本事实、定理的基础上,进入第三个层次-推理实践,学生

5、参与到证明的过程中来逐步接触并熟悉几何题目的证明思路、证明步骤和证明格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教学建议,1、重视活动经验的积累。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培养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时应给充分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度量或做实验等活动,探索发现几何结论,然后再对结论进行说明、解释后论证。,生生交流,互相讨论,甚至争论中提高认识,2、加强几何直观几何图形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它的性质、定义度比较抽象,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出发,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提高学习兴趣。,3、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从“简单说理”到“简单推理 ”再到“用符

6、号表示推理”分阶段逐步加深,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异,基础不同,教学中按要求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注意因材施教。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对于有接受能力的学生,要及时调整教学要求,把推理的过程用符号化的语言表示出来。,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循序渐进, 稳扎稳打,各个突破,避免“夹生饭”。,课时安排,本章需16课时,7.1 观察 1课时7.2 实验 1课时7.3 归纳 1课时7.4 类比 1课时7.5 猜想 1课时7.6 证明 3课时7.7 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及其推理 7课时总结与复习 1课时,本章典型例题与易错题,题目经常以填空等形式出现,解题时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数字或图形信息中,通过观察,实验、

7、归纳,类比、计算、验证、寻找其共同之处,这个存在于个例中的共性,就是规律。其中蕴含着“特殊一般特殊”的常用模式,,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B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C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知识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如图,要得到ab,则需要条件( )A2=4 B1+3=180 C1+2=180 D2=3,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2=4,所以ADBC B因为BAD+D=180,所以ADBC C因为1=3,所以ABCD D因为BAD+B=180,所以ADBC,如图,3=4,则下列条件

8、中不能推出 ABCD的是( ) A1与2互余 B1=2 C1=3且2=4 DBMCN,某人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方向与原来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A第一次左拐30,第二次右拐30 B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130 C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右拐130 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20,ABCD(已知)ABC=_( )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D+_=180( ),填空如图 :,DCE,ABC,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填空如图 :,FAD=FBC(已知)_( ),3=4(已知)_(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9、两直线平行,注意:识图要准确,关系要明确,易错题,综合题,1.如图,ABCD,ABEF,BEF=30, CED=130, 求D和B的度数。,解:,ABCD,(已知),B =BE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EF=30,(已知),B=30,(等量代换),由已知, 想可知, 逼近未知。,综合法,CDEF ( ),综合题,1.如图,ABCD,ABEF,BEF=30, CED=130, 求D和B的度数。,解:,ABCD,已知,D =DEF(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D=20( ),等量代换,BE是一条直线( ),CED+DEF+BEF=180( ),即 130 +DEF + 30 =1

10、80,DEF = 20 ,又,ABEF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20,B=30,如图,平角的定义,( ),综合题,2.如图,MNPQ,ABC=130, =40, 求证:ABMN,分析:,ABMN,AFN=90,ABC=130,过点B作BEMN,EBC= 40,MNPQ,BEPQ,EBC = = BDP,ABE=90,分析法,=40,MNPQ,综合题,2.如图,MNPQ,ABC=130, =40, 求证:ABMN,过点B作BEMN,证明:,ABMN,AFN=90,ABC=130,EBC= 40,MNPQ,BEPQ,EBC = BDP,ABE=90,=40, BDP = , EBC =

11、 ,BEMN,AFN= ABE,(已知),(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已知),(等量代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量代换),(垂直定义),分析法,由未知,想需知,靠近已知。,在几何计算里,常有一类“拐角”型问题,它们的通常解法都是过“拐点”作平行线的辅助线。注意辅助线的叙述。,已知:如图,ABCD,BEFGD是折线, 求证:B+F+D=E+G,思考:如果折线有无数个,你能猜想会有怎样的结果?,综合题,3.如图,已知1+ 2 =180, 3= B, 试判断AED与 C的大小关系。,1,2,3,4,探索结论的问题,解题时先要做出判断,再作出证明。,已知、未知相互靠拢。,综合分析法,2.如图,已知:直线a、b、c被直线d所截,若,12,23180,求证:17,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转化,由已知,想可知,逼近未知。,综合法,分析法,由未知,想需知,靠近已知。,已知、未知相互靠拢。,分析综合法,常用的证明的思维方法,书写几何计算(或证明)过程时,要讲究,(1)叙述思路清晰,(2)整体结构严谨,(3)因果关系紧凑,(4)步步有条有理,(5)行行有根有据。,欢迎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