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162445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以以 X X X X X X 社为例社为例XX(XXXXX大学经XX学院 XXX专业X级 昆明 650224)摘 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民外出务工一方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深入农村调查得到的数据为依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利影响及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Transfer of Rural Labor Negative Influen

2、ces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The case of XXXcommunity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is the major problems fac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peasant migrant workers on the one hand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3、 of farmer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has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depth of the rural survey data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dvers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rural areas,

4、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nd targeted.Keywords: rural labor transfer;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前言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和长期的难题。由于农村内部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等原因促使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以及非农业转移。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外出打工者只有几百万人,80年代末则达到2000多万人,1994年剧增到6000多万人1,2005年农

5、民工总量突破1亿2,2010年总量达到24223万人3,2011年超过2.5亿4。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辨证的矛盾统一体, 它给农村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农村发展带来难题。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于样本地来说,研究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人们在确实感受到外出务工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能够正视劳动力转移后对农村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呼吁人们对外出务工有一个全面的思考。1 文献综述1.1 国内研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

6、然的选择及要求。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蔡昉、都阳、王美艳从理论和经验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层面5;王东升调查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意义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6;胡枫通过对省际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一般呈现以下两种流向:一是往临近的省份转移;二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往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转移7;姚静、李爽、詹耀祖通过调查数据得到,外出务工者职业以一线工人为主,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8,9。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伴随着一系列问题。黄凯瑞、张广科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3移中存在的

7、问题与制约包括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人力资本制约、各种歧视政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性别问题等10。杨松认为对中国劳动力转移实施歧视行为的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的歧视行为,一个是企业的歧视行为11。秦凤清认为农民工权益被侵害的问题仍然严重,农村中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12。程名望、史清华指出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偏低,且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13。何佳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带走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而且还是些精壮的中青年男性劳动力这种现象会使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缺失与变化14, 杨竞寸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导致性别结构失调、年龄结构失调

8、、知识结构失调15。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必须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有合理的解决策略。唐茂华等的研究都指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宽松的宏观环为境,加强地区间劳务市场的协调和信息交流为,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16;蔡宏波,魏振香,郭文富指出,构建服务平台,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增强转移的劳动力获得城市就业信息的能力17,18,19。兰景力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的政策建议20。1.2 国外研究1954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在此论文中,他创立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体系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把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

9、门作为二元经济体系21。1961 年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提供了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框架,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的增长等22。1961 年,乔根森应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创立了乔根森模型,他认为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在于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改变。1969 年,托达罗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经典论文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模式和城市失业问题 ,首次阐述他对城市失业和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看法,提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目标做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应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才能顺利实现23。90

10、年代社会学家波特斯和梅西首先提出移民网络概念,并利用移民网络解释当代移民现象。近些年出现新迁移经济学理论,其主要特点有它的决策不是由个人单4独做出来的,而是由相关联的一群人家庭决定的。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绝不是对城乡间工资差距的反映。当人们做出转移决策的时候,预期收入的最大化并不是目的,而是其风险的最小化。三是如果市场金融制度是完善和完全的,大量的转移现象就不会发生24。2 样本情况说明2.1 样本社基本情况样本社所在地位于云南省的西南边远农村,距县城 50 公里,交通条件落后;全村由 9 个社组成,总人口在 2500 左右;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和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 5000 左右。2.2 样

11、本社的代表性分析选择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选择的样本虽然只是个例,但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发展历史决定了昌宁县90%左右的农村的情况都大同小异。主要特点有: 气候条件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低气温10度左右,全年降水充足,农作物生长周期短,作物种类多。地形以山地和坡地为主。村民一般都分散聚居在坡度小的半坡,密度小,一个村民小组人数不多。山高谷深,交通不便,道路路况差。每户土地一般在10-15亩之间,水田、坡地和林地相结合,农作物和林作物相结合。家里祖孙3、4代住在一起,一户一般有4-6个人。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庭都是世代务农,2001年左右开始有青壮年外出打工,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

12、出打工。(7)大部分人都是初中文化,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改善。2.3 数据来源说明利用 2012 年 7-8 月暑假两个月的时间,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 X X X 社为调查地,了解每户的大致情况。样本涉及 65 户农户,285 人,调查内容包括每户的人口数,人口性别、年龄情况,受教育水平情况,2005 年以后每年外出务工情况,每户的土地情况,农作物情况,主要收入来源及收入状况等,在每户都得到大部分具体的调查内容。5在调查中,有的内容涉及范围是 2005 年至今,有的农户不能提供精确的数据,有的内容难以量化等,导致调查得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少

13、误差,增加同一数据的调查人数,最大限度的把误差控制在最低水平,最后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纳,统计整理。2.4 样本地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近 7 年来,样本地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外出务工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务工模式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行业选择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主要是省内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出农村劳动力多是当地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人。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样本地的不利影响分析3.1 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制约3.1.1 形成妇老农业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特别是男性劳动力的外出,样本地女性劳动力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并逐渐超过男性,同时突出显示样本地一些老人也参加到农业

14、生产中,形成了妇老农业25。X X X社有总人口285人,其中劳动人口200人(包括8个半劳动人口),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70.2%,样本地劳动力分布状况如图1、图2所示:-15-10-5051016-25 岁26-35 岁36-45 岁46-55 岁56-65 岁65 岁以上%女 男图1 样本地外出务工劳动力分布状况(2012年)6-10-8-6-4-2024681016-25 岁26-35 岁36-45 岁46-55 岁56-65 岁65 岁以上%女 男图2 样本地留守劳动力分布状况(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样本地外出务工人口占劳动人口的59%,留守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的比重明显大于

15、男性,并且男性劳动力成老年化趋势,留守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在农村一些重体力劳动是妇女和老人无法胜任的,也达不到青壮年劳动力的效果,因此妇老劳动力对样本地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限制,表现为: 留守妻子负担加重样本地大多数家庭都是丈夫外出务工,留下妻子料理家务。丈夫外出后,妻子既要抚养孩子照顾老人,又要负责农业生产和对外交往,大大增加了留守妻子的负担。调查显示70%左右的留守妻子感觉配偶外出之后,自己的劳动负担加重。另外,由于夫妻的长期分居,家庭稳定性变低,留守妻子群体保障与健康受到威胁。调查中了解到在外出务工的家庭中有2/3的都是妻子留守,她们都是在家里有老人、孩子要照顾,在外面要做农活,据

16、了解在男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只有一半左右的家庭会减少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提高受限制性别、年龄结构的失调,妇老劳动力在使用农业生产技术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势必会制约着一些可以提高效力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大多数留守人员文化水平低,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困难。由于思维观念老化,对新技术认知程度差,接受新生事物难,有的人对新技术还存在排斥的态度,从而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许多良种配方、新技术养殖、特色农业种植等农业技术不能大面积推广,削弱了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对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73.1.2 土地资源浪费样本地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劳动力减少,对样本地劳动力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造成影响,会使农业发展成本加大。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了,放弃了农业生产,但因为租金低等问题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愿意把土地转包出去,基本都留给家中老人、妇女耕种。一方面他们只能种一些易于管理的庄稼,无形中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