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515947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竹山县现有人口 46.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8.77 万,占83%,农村 劳动力 21.24 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 15 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全国 100 多个贫困县、全省 30 多个特困县之一。为切实解决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民收入的迅速增长,推动全县的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城镇化进程,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 富民强县 ”的支柱产业来抓, 成功走出了 “转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好路子, 稳步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2013 年,全县

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6435 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12.2 万人,创劳务收入 14.73 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进本情况如下:1、县外转移情况。全年县外转移 10.4 万人,占转移总人数的 85.2%,其中:16-29 岁青年大多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的工厂打工,主要从事体力较轻的装配、物流、制造业;30-35 岁青年人主要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制造业、企业管理及房地产销售;36-45 岁的青壮年大多到北京、辽宁、河南、河北、甘肃、陕西、山东、山西、青海、福建等省市区从事煤矿、铁矿开采、建筑装饰、砖厂、隧道施工等高工资重体力劳动;46-55 岁年龄偏大的男劳动力由于没有一技之长

3、大多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和保安。转移输出的大龄女性劳动力大多从事家政服务、超市零售、保洁、餐饮服务等简单工作,工资收入相对偏低。2、县内转移情况。2013 年县内转移农村劳动力 1.8 人,占转移总人数的 14.8%,其从业领域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从业领域覆盖房地产建筑、房屋装饰装潢、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商品批发零售和工业加工等行业,县内从业人员女性较男性多。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的成就和意义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首要来源。我县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近几年由于“丹治工程” 、“退耕 还林”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据统计,目前我县有

4、农村富余劳动力近 14万人,近几年每年转移人数在 10 万人以上,劳务收入 7 亿元以上,农民务工收入成为农民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对竹坪乡周家湾村 10 户家庭调查显示:该 10 户家庭总人口 37人,共有 12 个人外出务工,务工年收入都在 3.5 万元左右,但是其中留守在家 25 人(包括 8 名务农妇女,12 个小孩学生,5 名老人)人均年收入不足 1200 元。2、劳动力转移致富人数增多推动了城镇化发展。我县劳务经济发展始于 90 年代初期,起初转移主要是前往房县、十堰、汉中等毗邻地区,主要以从事建筑业的零星转移为主,直到 90 年代中后期,秦古、竹坪出现了大量出国劳务输出型转移,

5、在打工能人的带动下,劳务经济走向繁荣,涌现处一大批劳务经济致富名人,逐步形成了“转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氛 围,到目前,这种辐射带动已遍布全县各地,人们普遍形成了打工致富的观念,各地都出现了“打工热潮” 。通 过转 移输出,也涌 现出了大量劳务经济富裕村,最为著名的是竹坪乡,据统计,这个只有 26000 多人的乡镇,在外打工的就有 8000 多人,年人平劳务纯收入达 3 万多元,打工总收入在千万元以上的就有 50 多人,500 万元以上的有500 多人,50 万元以上的多达 1000 余人。同时,因打工致富也形成了诸如擂鼓镇烟墩子村、宝丰镇韩溪河村、麻家渡刘家河村、溢水华家湾村、潘

6、口乡小漩村等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些村镇正逐渐成长为住房城镇带上的璀璨明珠,城镇化率达到 50%以上。3、转移就业渠道广阔,就业形势多样,形成了较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县劳动者转移就业已由过去从事建筑安装、采掘矿业等单一体力型领域,扩展到加工制造、餐饮服务、家政服务、企业管理等技术性、专业性强的行业,同时也开辟了出国务工的新领域。从就业渠道看,实现就业的途径呈现多样化,主要有中介服务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老乡或亲朋好友带领就业、自找门路就业等形式。通过打工能人带动和地方政府的开拓,我县已经形成了众多对口的劳务输出基地,大连、常州的建筑装修基地,河北、河南的煤铁矿采掘基地,珠三角

7、、长三角加工制造基地等大规模劳务基地 50 余处。4、回归创业人士增多,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是多数劳动者通过长期外出务工,形成了丰厚的资本积累,同时在管理技术和市场意识等方面都有比较齐全的储备,为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运营保障。二是政府部门积极出台新政策,不断提升创业软环境,近几年,我县不断加大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力度,县委、县政府陆续出台文件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全县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和城乡居民创业,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构建了“绿色通道” 。三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同时劳动者观念变化、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力度的增强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外出劳动者回归创业

8、。近五年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在畜禽养殖、建筑建材、商贸服务等领域成功创业的有2084 人,累计投资总额达到十五亿元左右,带动就业 5299人,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农业劳动力的就业途径1、亲戚介绍、能人帮带等自发转移。2013 年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 12.2 万余人,创劳务收入 14.73 亿元,成为全县单项收入最多的支柱产业。而农民自发外出 8 万多人,占转移输出总数的 67%,因此,自发外出仍然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主要形式。2、政府引导、中介机构组织转移。一是以“春风行动” 为主导组织转移,我县一直将“春风行动 ”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渠道、主战场,每年搜

9、集县内外用工岗位达10000 多个,当场达成就业意向达 3000 余人;二是积极拓展劳务基地,我县常年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用工发达地建立长效用工关系,2013 年又成功与重庆中铁十一局、浙江宁波象山县、上海嘉麟杰服饰有限公司建立了对口劳务协作,通过劳务基地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 25000 余人;三是全方位、多措施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援助活动,通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调查” 和“ 农村零 转移就业家庭调查 ”,有效掌握劳动力转移输出动向,为组织转移提供依据;以“ 四送下乡” 、“新农村帮扶” 、“十星 级文明 创建”等活动为载体开展政策宣传、岗位对接、技能培训等多项帮扶活动。四、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

10、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文化程度低,技能素质缺。虽然通过长期努力,农村转移输出人员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技能水平等都有明显进步,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相比,整体素质及劳动技能相对较低,就业层次低,工作岗位不稳定,劳动收入较低。2、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组织管理服务有待加强。目前,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网络不够健全,虽然都成立了机构,但办公设施和人员配置不足,不少工作无法开展。同时,县外组织管理没有形成网络,管理服务没有形成体系,跟踪服务滞后。导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服务的各项措施、手段失去载体,影响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3、劳资纠纷时有发生,民工权益缺乏

11、保障。不少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是选择边远城镇或在城市从事危险、繁重、脏、累、差体力劳动。有的地方搞地方保护主义,对待外地民工不一视同仁,不少民营、私营业主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重视安全生产投入,简化安全生产规程,强制打工者超负荷、超时限劳动,克扣、拖欠工资,致使转移输出人员人身安全和工资没有保障,甚至被迫强制劳动,导致转移输出人员伤亡事故、劳动纠纷时有发生。4、打工经济隐患突出、社会矛盾冲突加剧。一是农民外出务工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突出。二是外出务工人员伤亡给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负担。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自我保防护意识淡薄,以及部分企

12、业安全措施不到位,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出务工人员致伤致残和死亡,一人伤亡全家返贫,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担及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五、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1、强化组织引导,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一是充分发挥劳务经济领导小组的指导督办作用,进一步夯实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基础,牢固树立“就业优先” 的 发展理念,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实行部门联动、整体推进。二是严格按照“湖北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不断完善专项资金运行和监督机制,为就业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力输出中介机构和驻外管理组织,努力实现“就业,输出,维权

13、” 全程服 务,促使我 县农村劳动力和里有序转移。2、健全“三级联动”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抢抓国家和湖北省将来年继续加大扶持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机遇,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级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职责、制度“六到位 ”。 二是建立健全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联动会议,及时交流情况,掌握动向,研究对策,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好务。三是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按照规范化管理、合理化布局、网络化运行、信息化传递、社会化就业、一体化服务的要求,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联

14、网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数据库和管理信息体系,建立实名制档案,准确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储量、结构和外出劳动力的数量、流向、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以及用工信息等情况,重点建设可输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四是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协调” 功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的基础性交流平台作用,做到就业工作保障得力,配置科学。3、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机制。一是制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项目实施计划。拓展培训领域,扩大培训规模,保证培训质量。通过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重点组织有就业意愿的

15、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二是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坚持贯彻“ 开班确认、检查验收、台账登记、阳光公示、监督审计”的工作思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定点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做到开班核查培训人数,检查培训计划,中途不定期检查,结业组织技能鉴定,抽查就业状况,签署验收报告,加强就业培训工作全程监控,确保就业培训补贴资金得到有效落实。三是改进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开展农、林、牧、渔等技能培训;积极鼓励开展“定向式”“订单式” 培训 ,引导企 业与培训机构签订 定向培训协议,积极鼓励开展企业自主式培训;建立政企互动机制,就近选择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并运用其技术和操作平台对就业人员进行实地培训,实

16、现就地转移。4、积极打造劳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带动就业的作用。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变服务理念,积极打造传统、优势劳务品牌,以创建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工作为契机,着力培育好“ 秦古制砖工” 、“擂鼓冶金工”、 “宝丰缝纫妹” 、“竹坪建筑工 ”等市级劳务品牌;同时,重点培植“竹山建筑工” 、“竹山 风钻工 ”等具有传统优势劳务品牌,增强劳务品牌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以品牌效应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5、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发挥重大项目建设拉动就业的作用,重点抓好大型工程建设移民迁建和“竹房城镇带” 建设 机遇,做好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鼓励发展旅游服务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抓住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度假村、宾馆酒店及各类休闲娱乐业;同时,依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以烟叶、茶叶、油料、花生、养殖、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主逐步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机制。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创办以特色资源开发为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