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进展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152921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5.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进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浅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进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浅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进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浅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进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浅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进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进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进展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诊治进展,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oycarditis,VMC)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慢性心肌的炎性反应,同时也可出现心内膜、心包及其他脏器炎性变。 儿科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炎症累及心肌组织的广泛性及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较大,少数危重病例,起病急骤呈暴发性,病死率较高,已引起广大儿科医生的重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依据,(一)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二)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三)心电图改变:以 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主要导联(、aVF、V5)的ST

2、-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四) 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二、病原学诊断依据,(一) 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1. 分离到病毒。 2. 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3. 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二)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1. 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

3、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 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 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三、确诊依据,(一) 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 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二) 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三) 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四) 应除外 风湿性心肌炎 中毒性心肌炎 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4、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四、分期,(一) 急性期: 新发病 ,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 (二) 迁延期: 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三) 慢性期: 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临床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1、简化诊断标准后,虽便于记忆和教学,但准确性差,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尤其是有些轻症或呈隐匿性经过者; 2、不区分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不甚妥当,容易造成漏诊;,3、诊断标准偏严,如在主要指标4条中必须具备2条才能诊断; 4、取消“疑似 VM

5、C”诊断名称,对基层医生有困难,尤其对门诊病例心肌损害; 5、目前临床上较难处理的是门诊和体检时发现的频发室性早搏患儿,不够主要标准中的2条,诊断不能成立,但一时也难以排除,其中少数病例经几年随诊后有发展成心肌病者。,病毒感染的普遍性, 暴发型VMC的高致死性, 恶性结果的VMC早期缺乏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宁肯过宽诊断,过重解释病情。 似是而非的症状,如叹气、胸闷,心肌酶轻度升高,或心电图有非特异性改变的病例也被诊断为VMC。 过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心肌炎的诊断标准目前仍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易误诊或漏诊,主要靠临床综合分析。对本诊断标准不能机械搬用,只有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

6、诊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关注 的几个问题,心肌炎可因轻重临床表现悬殊较大 轻者无症状 暴发型可在数小时或数天猝死(早期ECG类似心肌梗塞,且变化快,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暴发型心肌炎 部分暴发型心肌炎在发病初期以心外表现为主,如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婴幼儿不能准确叙述和表达自觉症状,早期诊断困难,易漏诊或误诊。有些病例来诊时病情已十分危重,有少数病程较短病例来院时病情并不太重,诊治期间病情才迅速加重,在经过一段时间病情观察后方可做出回顾性诊断。,1例患儿以腹痛为主诉,入院后心电图宽大畸形,室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功能不全,住院不到4h猝死

7、。 以惊厥为首发症状者易误诊为癫痫,发作过后可为正常窦性心律,造成诊断困难。 阿斯综合征发作时面色苍白, 发作过后面色很快转红; 癫痫发作时面色青紫,发作过后面色黄白。,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理想的反映急性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应具备的特点: 应有高度的心肌专一性,即只存在于心肌细胞,并且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 在心肌损伤后应很快释放到血循环并可检测到(具有高度的灵敏性);, 血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浓度与损伤程度呈一定关系; 心脏标志物在血中的持续时间(窗口期)应足够长,以利于临床诊断应用; 检测方法应该操作简便,费用合理,速度快(在1h内); 其诊断价值已经临床证实。,心肌酶

8、谱增高是否就一定提示存在心肌损伤 ?心肌酶谱正常能否除外心肌炎?在某种意义上,心肌酶增高尤其是同工酶增高可作为心肌损伤一种重要标志。 CK-MB对心肌损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不如实验报道的理想。可能与各实验室条件控制和抽血时间有关,也与长期沿用成人指标有关,要建立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肌酶谱正常参考值才更合理。,开始时间(H) 高峰时间(H) 恢复时间(H)CK 4-10 12-36 72-96CK-MB 3-6 12-24 48-72LDH 12-24 48-72 10-12dLD1 10-12 48-72 10-12d 心肌炎不是100 %病例均有心肌酶谱升高,敏感性有限。其原因各异,部分

9、与心肌损伤程度有关,心肌损伤越重,心肌酶谱越高,病变呈局灶性范围较小,伤较轻,心肌酶谱增高不显著甚至正常。,同时检测CK-MB及LD同功酶对判定心肌病变有较大意义,特异性明显提高。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和良性肌炎心肌酶谱各项明显,CK-MB可,CK-MB /CK比值仍5%较单纯的CK-MB测值更有意义。,cTnT和cTnI为心肌所特有,心肌轻度损伤时血清cTnT就可明显升高,而且cTnT和cTnI与CK-MB相比持续时间更长,因此对检测VMC的敏感性高于CK-MB。 时间窗:cTnT 10-15dcTnI 5-7d,肌红蛋白(Mb) Mb广泛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中,正常人血中含量很低。当心肌和

10、骨骼肌损伤时,血中Mb明显增高,Mb测定有利于病毒性心肌的诊断。心肌炎病人发作后细胞质中Mb释放入血,2h即升高,6-9h达高峰,24-36h恢复至正常水平。Mb在病毒性心肌炎发作12h内诊断敏感性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是目前为止心肌炎发生后最早的可测标志物。,正在探索中的新标志物,肌球蛋白重链(MHC)和轻链肌(MLC) MHC的持续时间较长,在急性心肌梗死第2天病人血中MHC升高,第5-6天呈峰值,至第10天才消失。特点: 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心脏标志物中,MHC窗口期最长,检测MHC有助于心梗回顾性诊断; MHC变化很少受到再灌注的影响,动物实验证明,实际梗死面积十分接近通过MHC积分估算的梗

11、死范围; 可以用于检测术前梗死。MLC 最早可在3h即出现,敏感性超过eTnT和CK-MB,糖原磷酸化酶(GP)它的出现意味着心肌缺血,处于糖原糖酵解状态。GP被认为是诊断心肌缺血的最为敏感指标之一。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和肌红蛋白相近。,心电图变化主要是由于心肌损伤引起的心肌电生理改变所致。心肌炎患儿在病程中或早或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电图异常改变。没有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心肌炎患儿是少见的。,心电图,1例5岁患儿因发热、咳嗽、乏力、心前区不适就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K-MB升高,99年标准可能会诊断或怀疑VMC,有1条主要指标心肌酶升高

12、,同时有临床症状。 CK-MB升高: 心肌细胞损害;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溶血造成。 没有心电图改变诊断VMC就可能扩大诊断范围。掌握VMC诊断标准尽量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生搬硬套。,心电图异常改变不一定都诊断为心肌炎,有些心电图异常也可见于健康儿童,缺乏确切的病理学意义。(1)、过早搏动 最常见的异位性心律失常,最后被诊断为“良性早搏”或“单纯性早搏”。良性早搏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情绪、运动、感染等因素有关。过早搏动可见于健康儿童,甚至可呈现联律性早搏、成对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一度和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及窦缓 相当一部分属于功能性改变,因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13、所致。心电图可随体位不同而有变化:卧位时出现,坐位或立位时消失。 Holter 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多发生在患儿睡眠时,醒后尤其活动时多消失。 房室结双径路的心电图,部分可出现一度和或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图形,并非是具有病理学意义的传导阻滞。,(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约 2/3 病例是发生在健康心脏的基础上,不能把“心动过速后”的心电图ST-T波改变作为诊断VMC的依据。(4)、部分VMC患儿心电图可出现ST-T波改变,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但 ST-T 波改变也可见于其他情况。,儿童心电图T波的年龄特点 、AVL导联的T波正常情况下就可呈现低平、双向或倒置状态,12岁以前

14、 V1 导联T波多倒置,甚至 V2、V3导联T波也可倒置或双向,而、AVF、V5 、V6 导联 T 波正常时应直立。 在临床上,把 、AVL、V1 导联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认为是心肌受累的表现并作为诊断VMC的依据屡见不鲜。,ST-T波改变还可见于其他疾病 , -受体反应亢进症常伴有ST-T改变,心得安试验可鉴别。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是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婴幼儿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60%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由于母亲的风湿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所致; EKG异常和诊断VMC之间,不要一遇到EKG异常改变就诊断VMC,应做全面、系统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心房内游走心律: P波形态各不相同,直

15、立和倒置出现在同一导联内。,5、Holter的诊断价值 24h监测,更多心电信息(10-16万个心动周期) 新出现或有动态变化的心电图异常,对VMC的诊断意义更大 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对心律失常定性,定量分析 发现一过性或潜在危险性心律失常 监测心律失常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与活动的关系,对疑似VMC患儿如Holter24h监测 无异常包括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 性改变,一般不考虑VMC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心脏大小及心功能观察局部室壁运动,VMC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很少呈正常表现。中、重型VMC临床表现为心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后壁、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甚至出现局部

16、运动功能不良、运动不协调 。 重型VMC超声心动图心脏形态改变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DTI),监测心肌运动速度以反映心功能的新技术(1993) 94例VMC常规Echo显示16例(17%)局部室壁运动减弱;而DTI与正常儿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可监测VMC的治疗和预后,CT或磁共振 不用造影剂,通过三维图像很好的显示心脏解剖结构, 可显示心肌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以及心肌坏死等心室中度扩大,心脏核素检查的价值 核素检查如单光子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扫描(PET)等在VMC均有显著改变,可观察心肌细胞活性;并且有些指标是其他检查方法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对VMC诊断有重要价值。,免疫组化和PCR增加病毒基因的检出率气管插管吸取物检测病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