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模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144057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模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模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模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模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模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材料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模(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 筑 材 料,理论知识篇,模块1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掌握描述材料物理性质的相关参数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工程意义。 会根据物理参数值推断或评价材料的力学性质 和耐久性能。掌握强度、比强度的含义和工程意义。了解耐久性的含义,掌握评价耐久性的指标。,模块1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如图1-1(a)所示,从微观角度分析,块状材料的体积包括矿质实体体积、闭口孔隙(不与外界连通)体积和开口孔隙(与外界连通)体积三个部分,各部分的体积与质量关系如图1-1(b)所示。,1.1.1,材料与质量和体积有关的性质,1)块状材料,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图1-1 材料微观结构示意图,1.1 材

2、料的物理性质,如图1-2所示,堆积起来的散粒状或粉状材料的微观体积包括颗粒的实体体积、颗粒的开口孔隙体积、颗粒的闭口孔隙体积和颗粒间间隙体积四个部分。由于颗粒的开口孔隙与颗粒间缝隙通常是贯通的,因此,散粒状或粉状材料的堆积体积可以理解为由颗粒的总表观体积与颗粒间总空隙构成。,2)散粒状或粉状材料,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图1-2 堆积体积 (堆积体积颗粒体积空隙体积),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不含任何孔隙),单位体积的矿质实体所具有的质量。密度用表示,按式(1-1)计算。 =m/Vs(1-1)式中,为密度(g/cm3);m为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Vs为绝对体

3、积或矿质实体体积(cm3)。,1)密度,1.1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观密度是材料单位表观体积(实体体积+闭口孔隙体积)所具有的质量,用a表示,按式(1-2)计算。 a=m/(Vs+Vn) (1-2)式中,a为材料的表观密度(g/cm3);Vn为材料闭口孔隙的体积(cm3)。表观密度与材料结构组成中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含水程度密切相关。孔隙越多,表观密度越小;当孔隙中含有水分时,其质量和体积均发生变化。,2)表观密度,1.1 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矿质实体+闭口孔隙+开口孔隙)所具有的质量为毛体积密度,以b表示,按式(1-3)计算。 b=m/(Vs+Vi+Vn) (1-3)式中

4、,b为材料的毛体积密度(g/cm3);Vi为材料开口孔隙的体积(cm3)。因为Vs+Vi+VnV,故式(1-3)可以改写为 b=m/V (1-4)式中,V为材料总体积(cm3)。,3)毛体积密度,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堆积密度是指散粒状或粉末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矿质实体+闭口孔隙+开口孔隙+颗粒间间隙的体积)具有的质量,用0表示,按式(1-5)进行计算。0=mV0 (1-5)式中,0为材料的堆积密度(kg/m3);m为材料的质(kg);V0为材料的自然堆积体积(矿质实体+闭口孔隙+开口孔隙+颗粒间间隙的体积),如图1-2所示,也即盛装材料的容器的容积(m3)。,4)堆积密度,1.

5、1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1-1 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孔隙率是指材料中孔隙体积(闭合孔+开口孔)占材料总体积(矿质实体+闭口孔隙+开口孔隙)的百分率,以P表示,按式(1-6)进行计算。 P=(V-Vs)/V100%=(1-b/)100% (1-6)式中,P为孔隙率;Vs为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cm3或 m3);V为材料的自然体积(cm3或m3)。孔隙率反映了材料内部构造的致密程度。孔隙率越大,材料结构密实性越差,质地越疏松。,1)孔隙率,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密实度是材料固体部分的体积(矿质实体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矿质实体体积+闭合孔体积+开口孔体积)的

6、百分率,以D表示,按式(1-7)进行计算。 D=Vs/V100%=b/100% (1-7)式中,D为材料的密实度。含有孔隙的材料的密实度均小于1。材料的b与越接近,D越趋近于1,材料结构就越密实。,2)密实度,1.1 材料的物理性质,空隙率是指散粒或粉状材料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率,用P表示,按式(1-8)计算。 P=(V0-V0)/V0100%=(1-0/a)100% (1-8)式中,P为材料的空隙率;V0为材料的自然堆积体积(cm3或m3);V0为材料的表观体积(cm3或m3)。空隙率的大小反映了散粒材料的颗粒间互相填充的紧密程度。空隙率可作为控制混凝土集料级配与计算含砂率的依据

7、。,1)空隙率,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填充率是指散粒或粉状材料颗粒体积占其自然堆积体积的百分率,用D表示,即 D=V0/V0100%=0/a100%=1-P (1-9),2)填充率,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当水与建筑材料在空气中接触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如图1-3所示,表面能被水润湿,即水能在其表面铺展开的材料为亲水性材料;表面不能被水润湿,即水不能在其表面铺展开的材料称为憎水性材料。,1.1.2,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图1-3 水在不同材料表面作用的情形,1.1 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亲水性或憎水性通常以润湿角大小划分。润湿角是在材料、水和空气的交点处,沿水滴表面

8、的切线与水和固体接触面所成的夹角。如图1-4所示,润湿角90 的材料为亲水性材料;润湿角90 的材料为憎水性材料。润湿角越小,材料越易被水润湿。,图1-4 材料的润湿角,1.1 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在浸水状态下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材料的吸水性通常用质量吸水率表示,即材料在吸水饱和时,所吸收水分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率,按式(1-10)进行计算。 W质=(m湿-m干)/m干100% (1-10)式中,W质为质量吸水率;m湿为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质量(g);m干为材料在绝对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1)吸水性,1.1 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空气中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材

9、料的吸湿性用含水率表示,即材料所含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数,按式(1-13)计算。 W含(m含-m干)/m干100 (1-13)式中,W含为材料的含水率;m含为材料含水时的质量(g);m干为材料干燥至恒重时的质量(g)。,2)吸湿性,1.1 材料的物理性质,1.1 材料的物理性质,耐水性是材料长期处于水饱和状态下而不被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用软化系数表示。软化系数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其在干燥状态下的强度的比值,按式(1-14)计算。 K软=f饱/f干 (1-14)式中,K软为材料的软化系数;f饱为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f干为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

10、压强度(MPa)。软化系数的取值介于01之间。软化系数越小,说明材料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得越多,耐水性越差。,1.1 材料的物理性质,1.1 材料的物理性质,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含水状态下抵抗多次冻融循环而不被破坏,强度也无显著降低的性质。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材料的抗冻性可采取快冻和慢冻两种试验方法测定,分别用抗冻等级或抗冻标号表示其抗冻性能的大小。实际工程中选择材料抗冻等级时要综合考虑工程种类、结构部位、使用条件和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对处于冬季室外温度低于-10 的寒冷地区,建筑物的外墙及露天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必须进行抗冻性检验。如桥梁工程用的石料在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0 的地区,除气候干旱地区的不

11、受冻部分外,应符合表1-2的抗冻指标要求。,1.1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1-2 桥涵用石料抗冻性指标,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如图1-5所示,材料在压力水作用下透过水量的多少遵守达西定律。即在一定时间t内,透过材料试件的水量W与试件的渗水面积A及水头差h成正比,与试件厚度d成反比。达西定律可用式(1-15)表示。 K=Wd/Ath (1-15)式中,K为渗透系数(cm/h);W为透过材料试件的水量(cm3);A为透水面积(cm2 );h为材料两侧的水压差(cm);d为试件厚度(cm);t为透水时间(h)。材料的渗透系数越小,说明材料的抗渗性越强。,1)渗透系数,1.1 材料的物理性质,图1-5

12、材料透水,1.1 材料的物理性质,抗渗等级是以28 d龄期的标准试件,按标准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来确定的。材料抗渗性与材料的亲水程度、孔隙率及孔隙特征有关。憎水性材料、孔隙率小而孔隙封闭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渗性;亲水性材料、具有连通孔隙和孔隙率较大的材料的抗渗性较差。 地下建筑防水工程通常使用防水混凝土,要求其应具有较高的密实性、憎水性和抗渗性,抗渗等级大于或等于P6,即最小抗渗压力为0.6 MPa。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规定:对于、级围岩(土层及软弱围岩)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1-3的规定。,2)抗渗等级,1.1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1-3

13、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1.1 材料的物理性质,热导率的取值通常为0.023400 W/(mK)。热导率值越小,材料的导热性能越差,保温隔热性能越好。材料的热导率受以下因素影响。(1)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2)孔隙率与孔隙特征。(3)含水状况及导热时的温度。,1.1.3,材料与热有关的性质,1.1 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在受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热容量。热容量的大小用比热容(c)表示。比热容为单位质量(1 g)材料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按式(1-17)计算。 c=Q/m(T2-T1)(1-17)式中,c为材料的比热容J/(gK);Q为材料吸收或放出

14、的热量(J);m为材料的质量(g);T2-T1为材料受热或冷却前后的温差(K)。常见建筑材料的热导率和比热容见表1-4。,1.1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1-4 常用建筑材料的热导率和比热容指标,1.1 材料的物理性质,耐火性又称耐热性,是指材料在火焰和高温的长时间作用下,保持其结构或形状不破坏、性能不明显下降的能力。通常材料在高温作用下会发生以下两种变化。(1)受热变形。材料受热后要发生热膨胀导致形状或体积的改变,严重时会引起结构的破坏。(2)受热变质。一些材料长期在高温作用下会发生性质的改变。常见材料的极限耐火温度见表1-5。,1)耐火性,1.1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1-5 常见材料的极限耐火温度

15、,1.1 材料的物理性质,耐燃性是指在发生火灾时,材料可否燃烧以及燃烧的难易程度的性质。按耐燃性的不同将材料分为非燃烧材料、难燃烧材料和燃烧材料三类。(1)非燃烧材料,即在空气中受高温作用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的材料。(2)难燃烧材料,即在空气中受高温作用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会立即停止的材料。(3)燃烧材料,即在空气中受高温作用会自行起火或微燃,当火源移走后仍能继续燃烧或微燃的材料,如木材及大部分有机材料。不同耐火等级的建筑物所用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见表1-6。,2)耐燃性,1.1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1-6 建筑物构件(部分)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1.2 材料的力学性质

16、,强度是材料在应力(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最大能力。根据外力作用方式的不同,材料强度有抗压、抗拉、抗剪、抗弯或抗折强度等。工程上,材料的强度值大多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标准试件静力破坏试验法来测定。即将预先制作的标准试件放置在材料试验机上,施加外力(荷载)直至破坏,根据试件尺寸和破坏时的荷载值,计算出材料的强度。各种状态下的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见表1-7。,1.2.1,强度、强度等级、比强度,1.2 材料的力学性质,表1-7 材料静力强度示意图及计算公式,1.2 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的矿物组成成分、组成构造或构造中的裂隙分布等不同,材料将具有不同的强度特性,如混凝土、石材、砖等的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相对较小,这类材料不适于做受弯构件;而钢材的抗压和抗拉强度则近乎相等,工程中主要用作结构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的配筋,有着良好的工程适用性。此外,材料的强度还受试验条件的影响。常用建筑材料的强度值见表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