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上传人:luoxia****01802 文档编号:55143972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关于 实际问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 的的说课说课稿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 、 教材所教材所处处的地位和作用: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

2、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2、 、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 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 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 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

3、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二、教学目标标: :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 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 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难难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

4、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 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设计必要的 铺垫,不要代替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鼓励探究多种不同的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 生积极思维,得到更大收获。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 欲

5、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 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 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答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程序:教学程序: 教学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教学学过过创 设 情 境男生都喜欢看 NBA,激烈的对抗中比分交替上升, 最终由积分显示牌上的各队积分进行排位.下面我们 来看一个 2000 赛季国内篮球甲 A 联赛常规赛的最终 积分榜 队名比赛场次 胜场负场积分八一双鹿 2218440 上海东方 2218440 北京首钢 2214836 记录恒和 2214836 辽宁盼盼 2212103

6、4 广东宏远 22121034 前卫奥神 22111133 江苏南钢 22101232 山东润洁 22101232 浙江万马 2271529 双星济军 2261628 沈部雄师 2202222由大家喜欢 的 NBA 比 赛,引出课 题,有助于 理解题意,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表 格,获取信 息,是很有 实用价值的 能力。在此 结合体育比 赛问题培养 这种能力。提 出 问 题想一想、1、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议一议、2、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给出问题后,学生会观察表格,思考问题,但是较多的数据可能会给学生带来障碍。让学生充分

7、发挥主体作用,自己去观察、探究,解决问题。程程教教学学过过程程探 究 问 题问题:“通过观察积分表,你能选择出其中哪一行最 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吗?”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由于表格给出的数据较多,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突破点。此时,可以设计过渡问题,分解难度。学生可以很快得出负一场积 1 分的结论。设胜一场积 x 分的话,从表中其他任何一行可以列方 程,求出 x 的值 从第一行得出方程: 18x+14=40 由此得出 x=2 用表中其他行可以验证,得出结论: 负一场积 1 分,胜一场积 2 分.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这个过程,学生可自行完成。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突 破障碍。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得出胜一场积 2

8、 分的结论,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解 决 问 题问题(1)如果一个队胜 m 场,则负(22m)场,胜场积分为 2m,负场积分为 22m,总积分为2m+(22m)=m+22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解、设、列,体会建模过程。问题(2)设一个队胜了 x 场,则负了(22x)场,如果这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则有方程2x=(22x)计算得x=22/3问题:x 表示什么量?它可以是分数吗?x 表示某队获胜的场数,它应该是自然数,不能是分数 22/3。所以 x=22/3 不符合实际。问题: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判定没有哪个队的胜场

9、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第(2)问是个判断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正确做出判断,需要进行定量分析,这里运用了一次方程作为工具。这种分析方法中运用了反证法的思想,但不要提及反证法,只要引导学生注意这里方程的解应是整数,由此做出判断就够了。而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能意识到方程的解的不合理性,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结合学生的 学习经历, 建立实际问 题的方程模 型,运用一 元一次方程 分析和解决 实际问题。对于解实际 问题,检验 解出的结果 是否合乎实 际意义是必 要的。培养 学生根据问 题的实际背 景进行检验, 利用方程进 行简单推理 判断的能力。课 堂 练 习练习 1、一次足球

10、赛 11 轮(即每队均需赛 11 场),胜一场记 2 分,平一场记 1 分,负一场记 0 分,北京国安队所负场数是所胜场数的 ,结果共得 14 分,求国安21队共平了多少场?练习 2、一份试卷共 25 题,每道题都给出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要求学生把正确答案选出来,每题选对得 4 分,不选或选错扣 1 分,如果一个学生得 90 分,那么他选对几道题?现有 500 名学生参加考试,有得 83 分的同学吗?为什么?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学生能独立完成练习 1,巩固运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 2是一个判断题,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然后讨论交流得出结

11、论。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 养运用一元 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想象力,启迪创新、应用意识。21教教学学过过程程课 堂 小 结谈一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方程的应用有什么新的体会?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预计学生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并有所收获。教师要加以引导,师生之间相互完善。本课通过对结论不确定问题的探索,初步学习了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讨论的方法,学会了对较复杂问题逐层分析、层层推进的解题策略,学过本课后会有新的体会。布 置 作 业必做题:1、 爷爷与小明下棋(设没有平局),爷爷胜一盘记 1分,小

12、明胜一盘记 3 分,下了 8 盘后,两人得分相等,爷爷和小明各胜了多少盘?选做题:2、 足球比赛的记分规则为:胜一场积 3 分,平一场积1 分,负一场积 0 分。若甲队共需比赛 14 场,现已比赛 8 场,输 1 场,得 17 分。 (1)前 8 场比赛中,这支球队共胜了多少场?(2)若这支球队打满 14 场比赛,最高能的多少分?(3)通过对比赛情况的分析,这支球队打满 14 场比赛,得分不低于 29 分,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请你分析一下,在后面的 6场比赛中,至少要胜几场,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通过作业 1 可以巩固所学,通过作业 2 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必做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第二项作业对学生的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布置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创设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