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中枢神经系统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139602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课件中枢神经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医学课件中枢神经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医学课件中枢神经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医学课件中枢神经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医学课件中枢神经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课件中枢神经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课件中枢神经系统(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枢神经系统,附属医院影像介入放射科 冯凯琳,第一节 脑,一、检查技术 1、平片:简单、经济、无痛苦,是基本检查方法 2、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颈动脉造影(carotid arteriography)可显示大部分脑血管,(动脉期、静脉期、静脉窦期)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血管闭塞、脑瘤血供、介入治疗。对幕下病变多用椎动脉造影,头颅正、侧位,脑血管造影,3、脑CT (1)平扫(plain scan)以眦耳线(OM线)为基础,依次向上连续扫8-10个层面,层厚5-10mmOM线(眦耳线):检查幕上病变SM线(上眶耳线):检查幕下病变IM线(下眶耳线):检查眼

2、眶病变 (2)造影增强CT(contrast enhancement CT),(3)脑池造影CT(cisternography CT)经枕大池或腰穿注入非离子型水溶性碘剂或气体,使拟检查的脑池充盈,再行CT扫描的方法。多用于桥小脑角池和鞍上池。 (4)CTA:静脉注入水溶性碘剂,当对比剂流经脑血管时,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颅骨平片:,1、颅板:内、外板,板障 2、颅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前囟、后囟、缝间骨(后囟与人字缝间) 3、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粒压迹 4、蝶鞍:前后径平均为11.5mm,深径9.5mm,

3、椭圆 形、扁平形和圆形 5、内耳道:内耳道宽径最大为10mm,平均 5.5mm,两侧相差髓质。,正常天幕强化CT表现,天幕缘呈“V”形,天幕缘与直窦、大脑廉强化呈“Y”形,天幕强化呈“八”形,天幕强化呈“M”形,异常脑CT分析,1、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病灶、等密度病灶、低密度病灶、混合密度病灶。 2、增强扫描特征: 均匀性强化、非均匀性强化、环状强化、无强化。,3、脑室系统变化: 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对 侧移位; 脑萎缩: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髓质萎缩显 示脑室脑池扩大,范围为局限性或弥漫性;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宽; 梗阻性脑积水梗阻近

4、侧脑室扩大,脑池无增 宽。 4、颅骨骨质改变: 颅骨病变(骨折、炎症、肿瘤)颅内病变(蝶鞍、内耳道、颈静脉孔扩大),脑皮质萎缩:平扫见蛛网膜下腔扩大,脑室大小正常,脑髓质萎缩:平扫显示两侧侧脑室及三脑室对称性扩大,但脑池、脑沟正常。,脑萎缩:平扫显示脑室、脑池、脑沟均扩大。,一侧大脑半球萎缩:右额颞顶枕叶密度减低,右侧脑室、三脑室及右侧纵裂池扩大,中线结构略右移,右侧大脑半球及较左侧小,颅盖骨也较厚。,三、疾病诊断,(一)脑瘤 1、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40%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占胶质瘤的45%,分、级。级为低密度病灶,边界清,占位效应不明显,病灶不增强

5、或轻微强化 级为混合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病灶呈不均匀性强化或环状强化。,星形细胞瘤,I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平扫显示右额颞部圆形低密度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显示病灶不增强,中线结构轻微左移。,三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平扫显示左颞额部低、等混合密度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左侧脑室前角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右移。增强显示病灶不均匀增强。,少枝胶质瘤:占胶质瘤的5-10%平扫:略高密度肿块,条带状钙化,可有出血及囊变,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增强:轻度强化,室管膜瘤:发生于脑室内,占胶质瘤的16%,见于儿童、青少年,起源于室管 膜,向脑室内

6、、外生长。分叶状等或高密度影,均一强化,边界清楚。 髓母细胞瘤:占胶质瘤的4-8%,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凹肿瘤。 平扫:后颅凹中线处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周围有水肿,四脑室受压前移。 增强:肿瘤呈均一强化,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2、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中年女性多见,起源于蛛网膜粒,多居于脑外,与硬脑膜粘连。 好发部位为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廉或小脑幕。肿瘤包膜完整,多由脑膜动脉供血,血运丰富,常有钙化,少数有出血、坏死和囊变。 平扫:等或高密度球形或分叶状病灶,边界清楚,常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灶,多以广基底与 硬脑膜、颅骨内板相连,可致颅内板增生 或破坏,病灶

7、周围水肿较轻。 增强:呈显著均匀强化(除钙化、囊变外)。,脑膜瘤,脑膜瘤:平扫显示右蝶骨嵴区等密度病灶,类圆形,边界清楚,周围伴轻度水肿;增强显示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3、垂体瘤,占颅内肿瘤8-15%,第三位,肿瘤胞膜完整,向上生长突入鞍上池,向下可侵入蝶鞍,较大的肿瘤可发生坏死、囊变,少有钙化。 平扫:可见自蝶鞍内向鞍上生长的类圆形等或高密度肿块,内常有低密度灶,蝶鞍扩大。 增强:均匀、不均匀或环状强化。 垂体微腺瘤:冠状、薄层、增强扫描 局限于鞍内,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间接征象有垂体高度大于8mm,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和鞍底下陷。,垂体瘤,垂体微腺瘤:冠状面CT增强显示垂体右侧

8、低密度病灶,局部鞍底下陷,垂体柄略向左移位。,4、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8-10%,占后颅凹肿瘤40%,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80%。肿瘤起源于神经鞘膜。 平扫:桥小脑角区圆形或分叶状低或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位于内耳道中心平面,周围 有水肿及占位表现,四脑室受压移位,伴 幕上脑积水。骨窗见内耳道呈锥形或漏斗 状扩大或有骨质破坏。 增强:呈均匀、非均匀或环形强化。 空气脑池造影CT可发现较小听神经瘤。,听神经瘤:显示左桥小脑角环状增强病灶,内间有不均匀增强区,第四脑室受压变窄右移;骨窗显示左侧内听道开口明显扩大,病灶以此为中心向桥脑小脑角区生长。,听神经瘤:气体脑池造影CT扫描骨窗显示右侧桥脑小脑

9、角池中间部分充盈缺损,局部可见一软组织密度块影,右侧内听道出口扩大。,气体脑池造影:左桥小脑角池充气,并见内听道内气体,面听神经为带状软组织密度影走行于内耳道、桥小脑角池内,并与脑干相连。,5、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2-10%,多发于中老年人, 平扫:多位于大脑半球的皮质、皮质下区,呈小的低或略高密度病灶,65%为多发,病灶周围多有显著的水肿带环绕,呈明显的占位征。 增强:呈结节、环状或均匀强化,脑转移瘤,6、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占颅内肿瘤的2-8%,占儿童期鞍区肿瘤的50%。 平扫:鞍上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囊性肿块,囊壁可有弧形钙化,实性肿瘤呈等或高密度,有不规则点状钙化。 增强:囊性者:囊壁

10、呈环状或多环状强化实性者:呈均一强化或不强化,颅咽管瘤,(二)脑外伤,1、脑挫裂伤边界清楚的大片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有散在多发的高密度小出血灶,伴有占位效应;单纯脑挫伤只表现为低密度脑水肿,以伤后几小时-3天出现,以12-24小时明显。,脑挫裂伤,2、颅内出血,(1)急性硬膜外血肿: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高密度影,与脑表面接触缘清楚,有轻微占位表现,多位于骨折附近。 (2)硬膜下血肿: 急性:伤后三天,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薄层、广泛、均匀的高密度区,占位效应较硬膜外血肿明显。 亚急性:伤后4天-3周,形状不变,多为高或混杂密度或等密度,等密度需依脑沟、脑室的移位或增强延迟扫描来确诊。 慢性:伤后3周,梭形,高、混杂、等或低密度。,急性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3)急性脑内血肿,脑内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高密度区,轮廓清楚,周围有水肿,多在脑表面,受力点下方或对冲部位,常伴发脑挫裂伤、脑水肿、脑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4)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纵裂、外侧裂、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或脑室内高密度影。7天左右吸收。,急性脑内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伤后1天,平扫)纵裂池、双侧外侧裂池、小脑上池及三脑室呈高密度,3、开放性脑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