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超敏反应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5139093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0.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超敏反应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免疫学超敏反应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免疫学超敏反应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免疫学超敏反应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免疫学超敏反应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超敏反应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超敏反应课件(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 础 免 疫 学(Immunology),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概念,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也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 诱发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或变应原。,分类,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 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型超敏反应,特点 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发生快,消退亦快 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组织损伤

2、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概 念:相同抗原入侵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等反应。,初次接触 花粉,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IgE结合于肥大细胞的FcR,再次接触花粉,脱颗粒 花粉症,一、主要参与成分,变应原(allergens) 花粉、尘螨或其排泄物、真菌、动物皮屑或羽毛 牛奶、鸡蛋、鱼、虾、蟹 青霉素、链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禾本科花粉,豚草花粉,长蠕孢子,格链孢子,Dust Mite,IgE抗体 IgE半衰期短, 多数人血清水平很低 特应性素质个体IgE血清水平高 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R结合,半寿期延长,IgE Fc段受体(FcR):FcR- 高亲和性受体组成:链(1条)链(1条)链(2条)存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主要)及嗜酸性粒细胞(活化)FcR - 低亲和力受体,肥大细胞(mast cells)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 分布:肥大细胞 - 皮肤、粘膜下层及血管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嗜碱性粒细胞 - 血液。 作用: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介导型超敏反应。,效应细胞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表达高亲和力FcR 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含组胺等) 与急性期反应有关 2.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M细胞参与慢性期炎症反应,生物活性介质

4、 储存介质:组胺、激肽酶原、肝素、胰蛋白酶等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s)、前列腺素D2 (PGD2) 、PAF及多种细胞因子等组胺作用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脏器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16,1.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 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二、发生过程,2.发敏阶段多价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IgE结合 膜表面FcR交联聚集,传递活化信号 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预存介质:组胺、蛋白酶、肝素等新生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 、血小板活化

5、因子TNF-和IL-4 作用于相应靶器官, 表现临床症状,变应原,机体,IgE,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的Fc受体结合,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LTs、PGD2、PAF、激肽等,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嗜碱性粒细胞浸润,全身性 (过敏性休克),皮肤 荨麻疹,呼吸道 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道 过敏性胃肠炎,初次,产生,桥联反应,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再次,发生机制,效应阶段,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 药物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 血清过敏性休克(如破伤风抗毒素) 呼吸道过敏反应 变应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

6、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 湿疹,Case 35 Atopic Dermatitis,变 态 反 应 性 疾 病,防治原则,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脱敏疗法和减敏疗法 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的药物;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免疫治疗,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由循环抗体与细胞表面或基底膜上的抗原结合,通过免疫调理、激活补体和ADCC损伤组织的疾病,又称细胞毒性超敏反应,特点,IgG、IgM类抗体,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 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主要参与成分,抗原 细胞固有抗原(ABO、Rh血型抗原;HLA抗原)

7、 吸附在细胞上的外源抗原(药物、微生物) 药物、微生物导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抗体 IgG、IgM 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 补体,发生机制,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借助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裂解靶细胞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调理作用 ADCC作用,孙汶生主编-2005春-朱,33,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1.ABO血型不符的输血; 2.反复输血 抗白细胞、抗血小板或抗血浆蛋白等 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等其它血细胞破坏。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血细胞减少症药物(青霉素等)半抗原 + 红细胞膜 产生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奎宁等)+ 血小板(或粒细胞) 抗

8、血小板(或粒细胞)抗体 血小板(或粒细胞)溶解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粒细胞减少症)。,(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发生机理: 链球菌 机体 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 产生特异性抗体 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 链球菌 机体 产生特异性抗体 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交叉反应)* 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 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注: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型超敏反应引起,型占20%左右。,(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又称Goodpastures综合征,临床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病毒或细菌 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 产生抗体(IgG类)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共同抗原)结合 组织损伤。 (六)甲状腺机能亢

9、进(Grave病)正常情况:脑垂体 TSH + 甲状腺刺激素受体(TSH-R, 甲状腺细胞表面) 分泌甲状腺素T3、T4。甲亢:抗TSH-R抗体(IgG类) 与TSH-R结合 分泌甲状腺素(过量) 刺激靶细胞功能亢进。,型超敏反应,血液循环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某些部位的小血管沉积,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造成血管破坏、血栓形成,导致组织损伤的疾病。,特点,由IgG、IgM类抗体介导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补体及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 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主要参与成分,抗原 可溶性抗原 抗体 IgG、IgM

10、 细胞 嗜中性、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补体,一.发病机制(一)抗原;(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 (一)抗原内源性抗原:如变性IgG,核抗原;外源性抗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生物制剂(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 (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抗原 机体 产生抗体(IgG、IgM) 免疫复合物形成 组织内沉积。,影响免疫复合物形成与沉积的条件: 1.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滞留的抗原 持续抗体产生 免疫复合物不 断形成。 2.免疫复合物的性质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 抗体 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可溶性抗原 + 抗体 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小) 吞

11、噬清除或肾小球基底膜滤出。 可溶性抗原 + 抗体 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中) 组织内沉积。,3.抗原抗体的比例抗原或抗体过剩 形成免疫复合物(小);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 形成免疫复合物(大);抗原略多于抗体(抗原决定簇有剩余) 形成免疫复合物(中)。4.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免疫复合物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 处,如肾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 位。5.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吞噬功能降低;补体功能异常等。,(三) 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机制1.补体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C3a、C5a 与C3a、C5a受体(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炎性介质 毛细血

12、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和水肿。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 吞噬免疫复合物 释放溶酶体 酶(包括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力纤维酶) 水解 损伤周围组织。3.血小板的作用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血小板活 化因子 激活血小板 促凝血,形成血栓 局部缺血、坏死释放血管活性胺 血管通透性 水肿,组织损伤特点:血管扩张、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可溶性IC的沉积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易于IC沉积嵌入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IC易于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13、补体的作用-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致局部充血水肿-吸引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局部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引起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炎症 血小板的作用-释放血管活性胺,加重充血水肿-聚集形成微血栓,致局部缺血、出血坏死,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 mechanism,孙汶生主编-2005春-朱,53,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马血清 家兔 再次注入马血清 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胰岛素 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 (2)粉尘吸入(含霉菌孢子或动植物物蛋白等)

14、 变应性肺炎,如农民肺。,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 抗毒素血清(大量) 机体 产生抗体 与抗原(局部尚未被完全排除)结合 局部红肿、全身皮疹、发热、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肾损伤等症状及体征。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溶血性链球菌(可溶性抗原 ) 机体 产生抗 体 形成免疫复合物 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 肾小球肾炎。,3.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抗原 抗核抗体 沉积于全身各个部位 引起损伤。 4.类风湿性关节炎 变性IgG(抗原) 抗变性IgG的抗体(IgM类,称为类风湿因子) 形成免疫复合物 积于全身小关

15、 节滑膜处 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Arthus-like reaction,58,Serum sickness 血清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形成IC,沉积于周身毛细血管、关节滑膜、心脏瓣膜等处,引起全身性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内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 IgM类),形成IC,沉 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 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受到抗原再次刺激后引起的免疫病理过程,因反应发生较慢,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特点,反应发生迟缓(48-72小时达高峰) T细胞介导,抗体和补体不参与 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主要参与成分,抗原 胞内寄生菌、病毒 细胞抗原如肿瘤抗原、移植抗原 某些化学物质 细胞 CD4+和CD8+T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发生机制,致敏阶段初次接触抗原 APC提呈抗原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致敏T细胞,69,效应阶段再次接触抗原 Th1细胞的作用-分泌IL-2、IFN-、TNF、GM-CSF等细胞因子,吸引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 Tc细胞的作用- 通过穿孔素、颗粒酶等导致靶细胞的裂解或凋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