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5134874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6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孟 子,高二语文组 訾荣美,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家墓,孟子故里,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结构层次,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词语认读,觳觫 便嬖 放辟 畜

2、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褊小,h s,pin b,fng p,x,xing,t,bn,bin,邪侈ch 则王wng 胡龁h 彼恶知之 w 忖度cn du,通假识别,无以,则王乎 将以衅钟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可得闻与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皆欲赴愬于王 无不为已 是罔民也,同“已”,止。,通“(xn)”,古代指杀牲取血涂物,用以祭祀。,同“悦”,高兴。,通“型”,作榜样。,通“盍”,何不。通“返”。,通“欤”,语气词,通“途”。,通“诉”,跑来申诉。,通“矣”,表示确定语气,同“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的意思。,词类活用,无以,则王乎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对感到奇怪。,视力。,用尺量。,用秤称。,远离。,敬爱;老人。,爱护;幼儿。,词类活用,危士臣 朝秦楚 小固不可以敌大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从而刑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加以刑罚。动词。,穿,小的势力;大的势力。,少的一方;多的一方。,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使动用法。,乃: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见: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牛未见羊也,这样,

4、是,却,竟然,表被动,放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看见,一词多义,若: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 择焉?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 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牛何之?臣未之闻也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曰:“有之。”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像,好像,假如,如果,这样,这些/的,到,往,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放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判断句,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特殊句式,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特殊句式,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

5、异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特殊句式,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吾何快于是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状语后置句,齐桓晋文之事,中心,思路,艺术特色,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为与不能,仁政蓝图,具体措施,迂回曲折,气势磅礴,朴素真诚,比喻贴切,一折:孟子想道出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第一个难题:齐宣王的怕难心理。 “以羊易牛” 二折:齐宣王解决了一些思想上的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 “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三折:齐宣王没乐意地表示要实行“仁政”,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快於心与

6、?”一激;“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 衬托“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而抚四夷也” ;“ 缘木求鱼”,一波三折,比喻妙用,用“百钧 ,一羽;秋毫,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指出前者绝难做到,后者举手之劳。 用“天下可运于掌” ,具体形象说明“王天下”是易事。 用“缘木求鱼”的比喻,今天习用的成语,形象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战胜八倍于己的诸侯国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排比特色,用“然一羽

7、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有别于“不为”。它兼用比喻手法,浅显易懂,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讲得清楚明白。 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文章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自感惭 愧,并检点自己,包含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向“王天下”迈进。 用“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四方面全方位展示“发政施仁” 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一幅“保民而王”的美 丽远景。 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形象写出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

8、力和情绪上的感染力。,【课堂小结】,立 意:本文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言论。他认为称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思想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艺术特色: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3、取譬设喻,生动简明。,拓展延伸,“王道”和“霸道” 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

9、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布置作业】,1、 小作文: 以“批评要讲究艺术”为题,采用比喻或寓言故事等方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2、预习我有一个梦想,谢谢!,参考答案,1、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霸道、“保民而王”、论辩 2、明察秋毫/缘木求鱼 3、BCB D答说明移民种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作业提示】:比如,可

10、以用这么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吹脱,北风猛吹,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温暖地吹着,行人终于敞开了襟怀7 A、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 系。B、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 C、以“缘木求鱼”为喻D、“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