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5127743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人 牟建彩,第二章 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主编 张雷声,Page 3,要点提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是实现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动力。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分工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生产力标志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Page 4,关键词,劳动 实践 生产方式 分工 生产力,Page 5,本章要点,Page 6,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劳动创造了人和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与自然共同进化,Page 7,Page 8,Page 9,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

2、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经常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各种状况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发展速度、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社会生活的诸因素中,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是人的生物性质的活动,而是人的社会活动。,Page 10,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age 11,在人和自然构成的大系统中,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自然界到处可见人类的印记。人类社

3、会的进步离不开自然,自然进化也已经不是没有人类作用的纯粹的自然进化。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进化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种由生物群落和生存环境构成的综合体,就叫做生态系统。 因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被称之环境问题。 所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通过保持人和自然的动态平衡关系,促使人和自然都朝着良性的有序的方向发展。,3人与自然共同进化,Page 12,2018/9/25,12,Page 13,二、社会分工与人的活动,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分工是由生产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社

4、会活动方式。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才能进行,分工就是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分工,就不能把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社会活动便无法进行。,1 分工的社会作用,Page 14,三次社会大分工,2018/9/25,14,Page 15,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分工充分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分工是自发分工的最完备的形态。,企业内部的分工分为程序分工和机能分工两个方面,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出现了企业内部和单位内部的个别分工,结合劳动分解为专业劳动,新的生产领域和新兴劳动部门不断出现,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不断扩大,社会基本分工的扩大,表现,Page 16,在迄今为止的历史发

5、展中,分工既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显示了人所具有的巨大创造能力,但也强制性地束缚了人的自由和潜能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Page 17,劳动实践创造了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 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劳动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意

6、志和目的的印记的自然。 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在劳动实践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劳动实践的作用,Page 18,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Page 19,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3,科学实验,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Page 20,实践对人的决定性意义,Page 21,2018/9/25,21,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Page 22,3实践的主体与客体,所谓主

7、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所谓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实践活动的发动者、主导者、运作者、调控者。实践主体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过程的多种任务。,Page 23,主体能力结构,2018/9/25,23,Page 24,2018/9/25,24,实践主体,Page 25,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对于实践的客体要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仅客观事物在成为客体之前就具有客观性特征,而

8、且进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结构之后,这种客观性特征也仍然保持着;另一方面,客体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一个客观事物能够成为实践的客体,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而且还取决于人类的实践水平能否利用客观事物的这些性质。从总体上看,客体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Page 26,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但仅仅有主体和客体还不能形成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还有一个将这二者现实地连接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Page 27,主

9、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特点,但又不能归结为物质性。人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与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不同的崭新的关系,这就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点表明,一方面,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主体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能动的活动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Page 28,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是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的。所谓主体客体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

10、转化为对象物。所谓客体主体化即“内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了主体的一部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实践活动的这种能动性和受动性、超越性和制约性所形成的矛盾运动,或者说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双向运动,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Page 29,生产力是人们积极地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状况标志着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三、生产力与物质世界的发展,1生产力体

11、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Page 30,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以改造、作用劳动对象的各种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体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的主要部分。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智力的人,也就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 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中,一般地说,人是主导的要素。,Page 31,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与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相联系的,还包括教育、科学、管

12、理等等,这些要素通常被称为智能性因素,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它们能够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从生产力的构成可以看出,生产力是人们实现自己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能力。这个变换过程,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为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的生产力,构成了生产力的本质。,Page 32,2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同自然界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人

13、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活动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运动和发展。,所谓需要,是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物质和文化资料的占有欲求。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决定了需要的多样性。一般来说,可以把人的需要区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1),(2),Page 33,人的需要并不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旧的需要通过生产得到了满足,生产的发展又使人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人和自然的矛盾总是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在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推动下,人的生产能力也是不断提高的,因而人的生产能力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首先,从质上来看,体外器官具有超个体性特点。其次,工具的使用使人的能力在量上也具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Page 34,生产力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即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生产力形态演变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人的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生产力发展中“手工劳动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这一历史形态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Page 35,思考题,1怎样理解物质生产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2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比,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如何理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