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行为与人格障碍(2011八年制)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126883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1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危行为与人格障碍(2011八年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高危行为与人格障碍(2011八年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高危行为与人格障碍(2011八年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高危行为与人格障碍(2011八年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高危行为与人格障碍(2011八年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危行为与人格障碍(2011八年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危行为与人格障碍(2011八年制)课件(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高危行为与 人格障碍,静 进 公共卫生学院 Email: Tel:87333526/87563296,好、高、健康,差、低、病态,人类生态多样性属性始终服从正态分布,健康行为与高危行为亦如此。,第一节 何谓高危行为?,冒险行为? 冲动行为? 不健康生活习惯?成瘾行为? 不加节制的欲望与依赖行为? 争斗、战争? 高强度的工作? 不健康心理、人格特征?,人类是最具冒险和探究心理的生物之一。当其内在的本能和探险行为受到限制时,他们会用其它形式的行为来满足和补偿冒险与好奇心。当然,这种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目前中国肥胖者已远远超过9000万名。据预测,未来十年中国肥胖人群将会超过2亿,我国肥胖儿童

2、已占儿童总数的10%,并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压力和焦虑导致的贪吃是重要心理诱因之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2),许多干旱贫瘠的非洲国家正面临着饥饿、贫穷、疾病、战争多种威胁,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其实是当地人们的一种求生无奈的现象而已。,健康行为,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s)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护身心健康而采取的各种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包括: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保健行为、避免环境危害行为、戒除不良嗜好行为、政治契约行为。 危害健康的行为模式:不良生活方式习惯、致病行为模式、不良的疾病行为、违纪违法有悖道德规范的行为。,致病行为模式,A型行为模式与心脑血管疾病C型行为

3、模式与肿瘤物质滥用、吸烟和酗酒工作狂和过劳死病理性赌博和网络成瘾性滥交与性病缺乏运动、贪食和肥胖,一、成瘾行为:,指非医疗需要而出现的个体强烈的、被迫的连续或周期性地渴求和使用某种有害物质的行为。具有压倒一切,优先获取的行为特点,是心灵和生理上的“痛苦与欣快感”的奋争行为。,成瘾行为种类,镇静催眠剂:巴比妥和苯二氮卓类,抑制中枢,抗焦虑。 兴奋剂:咖啡因、苯丙胺、利他林,兴奋中枢,产生欣快感,极易形成心理依赖 致幻剂:拟精神病药物,致幻觉、妄想及行为改变。如大麻、酰二乙胺等。俱乐部药物属此范畴。 烟酒类:易出现戒断症状,极难禁止。 鸦片类:吗啡类物质,包括海洛因、可待因,是当今世界最为泛滥的毒

4、品之一。另包括度冷丁、美沙酮等。镇静减痛。 赌博:病理性赌博 电视、网络及电子游戏依赖:儿童青少年受罹甚重。 其他类物质依赖 病态依恋某些事物,物质滥用,指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并造成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损害的行为。它是从药物依赖、戒断综合症、耐受性、精神依赖到滥用过程。,物质滥用的原因,社会因素:如可获得性、家庭因素、同伴影响、文化背景 心理因素:个性特征、心理强化作用、精神病理因素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脆弱性、疾病原因等。,在我国吸食毒品仍然危害着广大青少年,特别是疏于管教或离异家庭的儿童容易陷入这类诱惑。,网络成瘾儿童在疏于管教的家庭或问题行为儿童中尤为突出和令人堪忧。有时物质依赖

5、是逃避压力和社交的一种手段。,问题严重吗?,目前国内网络成瘾者(Internet Addiction,ID)三分之一是青少年(占35.8); 18岁以下网民占17.7(2869万); 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8.9%; 接近3/4的青少年学生网民都集中在城市; 农村占1/4(28.3%); 他们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年龄主要为13-16岁; 上网地点为网吧(48.4%)、家里和学校; 上网高峰时段为晚上20点22点,21点是最高峰,次高峰为上午10点左右; 平均上网时长为11.6小时/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7,18 ),伏隔核是大脑系统的快乐中枢,它在运动系统(纹状体)和前

6、额叶皮层间形成主要环路,该“努力驱动奖赏”系统越活跃,欣快感就越强。,主要危害有哪些?,生理影响:睡眠障碍、物质依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视力损害、健康损害 心理影响:烦恼、焦虑、抑郁、暴躁、自杀意念及自杀、反社会倾向 学业影响:厌学、逃学、学绩下降 社会影响:违纪、违法、出走、物质依赖 家庭的影响:家庭暴力、家庭功能损害 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孤立、社会焦虑,艾滋病感染者是以吸毒人群为主体,然而吸毒人群恰恰又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吸毒的青年男女均处于性萌动期与旺盛期,他们的性乱行为导致了艾滋病的传播,卖淫嫖娼、多个性伙伴、不洁性行为等都容易感染性病与艾滋病。吸毒行为是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温床,性病

7、的传播又作为吸毒与艾滋病的中介而存在。,注射方式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赌博的动机,赢利 娱乐 竞争 寻求刺激 逃避现实 压力 他人引诱,(三)成瘾行为的干预,1、社会控制:强制性法律手段、教育、社区干预; 2、医药治疗:(1)逐步减量法(2)拮抗剂治疗(3)其他药物治疗:如致吐或致厌恶感的药物(4)传统医学疗法:针刺法? 3、心理和行为治疗:(1)厌恶疗法(2)催眠疗法(3)系统脱敏疗法(4)学习理论(5)行为疗法,二、自杀行为,自杀(suicide)是指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行为)。狭义的自杀是指人类的一种自我惩罚和毁灭的行为。广义的自杀认为是自我损害和自伤性的生活方式,如吸

8、烟、吸毒、酗酒等,可谓“慢性自杀”。自杀既是医学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更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特殊表现。自杀包括个人的、团体的、甚至民族的自我毁灭行为。,人类自杀的类型很多,亦有文化差异的影响,自杀看上去似乎是不可忍受的和不可解决的痛苦中混乱和受限制的心灵的一种绝望的孤注一掷的行动。 Edwin S, 1999,为何自杀,“生存和成功的意志已经被压垮了,现在到了这样一个时刻,所有的东西都停止了发光,希望的光线失落了”一个自杀者的叙述,(一)流行病资料,有意自杀者在人群中占10%,全世界每天1400人自杀;美国官方数字:每年3万人自杀,26的大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杀想法,2的曾经尝试过自杀,女性

9、易有抑郁倾向,故其自杀率是男性的三倍,但男性的成功率高于女性。美国青少年自杀率近10年递增了250。非洲裔青少年自杀率远低于白种人。在中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1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率为23/万。WHO:44543万/年,男女;“成功率”的差异,中国:14.46/10万(1979), 14.83/10万(1980),23.26/10万(1985)。 三年共计24万人自杀,女男,独一无二;高危年龄:1524岁,5564,6574,Suicide mortality in the world. Source: WHO,(二)分类,一是以死亡为目的,自我攻击毁灭 二是准自杀行为,有心理上的“求

10、助”动机医学:自杀身亡、自杀未遂、自杀意念心理学:杀他、自杀、想死(被动)社会学:利他型、利己型、失范型,流行病学,一、人口学变量性别:自杀死亡者男性是女性的三倍;自杀企图者女性是男性的四倍。年龄:随着年龄增加而自杀率升高。婚姻:已婚者自杀率相对低;未婚、鳏寡、离婚者自杀率相对高。社会阶层:非技术工人、专业人员较其他阶层高。,流行病学,二、环境变量:年代:战争期间自杀率低,经济萧条和高失业率期间自杀率相对要高。季节:春、夏两季自杀率高些。城乡差异:城市偏高,近年趋于接近。城市中城郊结合部、人口密集、移民区、离婚高的区域自杀率高。,自杀原因,一、心理病因:Sigmund Freud认为:人类具有

11、生存与爱的本能,同时也有死亡的本能。Karen Horney认为:能量爆发的攻击转向自我即可导致自杀。Karl A Menninger认为:(1)创伤性体验扭曲个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发展。(2)扭曲的自我意识可成为杀人欲望、被杀欲望、死的欲望,从而主观或下意识伤害自己。,自杀的象征意义(1)丧失:失去健康、失去爱人、失去成就(2)重聚(reunion):与死去的人重聚(3)报复(revenge):报复失去爱恋的对象(4)其他:引起关注、自我惩罚 “超我”的怨恨:将权威处罚的父亲内化为“超我”结构,对父亲的怨恨激发时通过自杀来报复父亲。,自杀原因,社会文化原因,二、社会文化原因 Durkheim(1

12、897):社会团体意识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与行动标准,则形成一种强烈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可能表现出如下三种类型的偏差:a、自我为中心型自杀b、利他型自杀c、社会解体性自杀 社会发展:原始社会自杀率通常较现代化或文明社会低,但仍需进一步了解两者间的关系。,精神病理学原因,中重度抑郁症 自杀者中约50-80%与患抑郁症有关,约20%的重度抑郁症可实现自杀身亡。 酒精滥用尤其是男性、长期患病、挫折频繁者易于饮酒,从而导致绝望和自杀。 药物(物质)依赖与滥用,人格障碍(1)约1/3自杀身亡者有人格障碍(2)青壮年、来自破碎家庭、来自暴力犯罪区域等 精神分裂症(1)只占自杀者3%;约50%的患者可能

13、终其一生企图自杀。(2)青壮年、男性、早期曾有抑郁倾向者 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癫痫、HIV阳性,精神病理学原因,遗传(1)家族性研究显示自杀者一级亲属的自杀风险是其他人群的4倍。(2)双胞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自杀率高于异卵双胞胎(3)神经生化:抑郁症患者血液或中枢神经系统中所含5-HIAA浓度偏低,推测可能缘于五羟色胺。,生物学原因?,自杀者的心理特征,对社会和周围人群充满敌意,喜欢阴暗地看待问题; 缺乏判断力,犹豫不决,没有主见; 社会退缩、交往少、主观隔离; 认识范围狭窄、非此即彼的观点; 情绪不成熟、神经质; 行为具有冲动性。,(四)预防与干预,自杀的预测1自杀的心理状态 (1)先驱

14、阶段:(2)自杀倾向发展阶段:(3)自杀可逆阶段:(4)自杀决定阶段:,2自杀的征候,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绝望、社会孤立和退缩。 精神分裂样症状:出现幻觉、妄想、意志活动减退、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情绪反应淡漠。 攻击行为:如冲动伤人、毁物、放火及强奸等违法行为。 酒精和药物依赖:如大量酗酒、饮有机溶剂和麻醉剂滥用等。 适应困难:对社会环境有适应障碍者,如果经他人劝告仍不能适应,则为最突出的自杀征候,需引起高度重视。,3 干预措施,(1) “生命”教育 (2)预防措施 (3)危机干预 (4)事后援助 (5)开展人生意义教育,敏锐察觉自杀意图信号,用足够的关怀去干预,对于拯救那些在

15、他们生活中除了自毁外看不到其他任何出路的人的生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攻击行为,攻击(aggression)是对个人或他人心理生理造成伤害的行为。 它是源于保存自己生存的基因进化的结果,主要由大脑基因分析和激素水平所调节。 可以通过人格特征来预测个体的攻击行为。 挫折可导致攻击,持续的激怒可导致更高水平的攻击。 不同文化提供了攻击行为的不同规范,部分与自我文化来源有关。,攻击行为在生物圈内带有本能性和普遍性,严重的攻击可给对方带来伤害,人的持续的攻击可能源自某些病态行为。,种族灭绝,情景因素可以导致普通人参与有组织的攻击。 长远来看,那些偏见产生的过程,最终导致大谋杀和种族灭绝。 政客/领导人

16、经常创造出非人性的“敌人”形象。 因为害怕自己的家园和社会遭受威胁,人们会为国家献身。 专制政权容易导致大规模的谋杀,民主国家则相反。 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可以促进和平、制止谋杀。,第二节、变态行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及外现行为发生异常,明显偏离社会常模,与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明显不符,伴有社会适应困难的行为特征。 (一)判断标准:1、内省经验标准2、统计学标准3、医学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二)原因,遗传:家族、双生子和寄养研究的依据 神经生物学影响:如低唤醒假说、无惧说、脑与精神变态 疾病大脑损伤、“右脑综合征”、脑老化、ADHD、CD 个体心理素质易感素质、Asperger综合症、HPDD 过激生活事件 家庭影响因素犯罪者家庭,寄养问题 早期情感剥夺亲子关系不当,亲子分离 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性虐待(侵犯) 社会文化习俗,具有品行障碍的儿童成年后可能会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童年期的攻击行为,功能发展认知方式偏异关系建立困难刻板偏执的追求人际适应困难创造性观念弱化分析/逻辑思维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