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实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5125941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实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齐桓晋文之事(实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齐桓晋文之事(实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齐桓晋文之事(实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齐桓晋文之事(实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实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实用)(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提出话题 正面劝导,反面论述 破其“大欲”,引出主张 阐述措施,明确话题,转谈王道,提出论点,以例引导,正面晓谕,指明方向,保民而王,以羊易牛,是不为,非不能,推恩,引出“

2、大欲”,指出危害,以战为喻,主张施仁,辟田地,朝秦楚,后必有灾,宣王请教,孟子说仁,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文章思路,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三个波折):,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论,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

3、一条起跑线上来了。,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第三个波折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

4、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排比的运用:,排比的运用,也是文

5、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采斐然,行而远矣。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今王

6、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 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 你能否发现孟子思想的影子?,性本善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

7、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保(安抚)民而王则牛羊何择(选择)焉有复(禀告)于王者曰独(究竟)何与抑(还是)王兴甲兵若是其甚(严重)与是故明君制(制度)民之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只是)闻谨(重视)庠序之教申(反复说明)之以孝悌之义(11)水击(拍打)三千里(12)而后乃今培(凭借)风(13)穷发(草木)之北(14)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何以异 A、(11)(13)(14) B、(11)(12)(13) C、(11)(12)(13)(14) D、(12)(13)(14),下列句中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彼于

8、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下列句中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是乃仁术也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驰椒丘且焉止息 D、若无罪而就死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下列句中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不识有诸 C、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9、也 D、彼且恶乎待哉彼且奚适也,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申之以孝悌之义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以御于家邦 无以,则王乎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奚以知其然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进不入以离尤兮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A、/ B、/ C、/ D、/,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吾不忍其觳觫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其若是,孰能御之齐集有其一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孰能讥之乎 其真不知马也其皆出于此乎 (11)则盍反其本矣(1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A、(13)/(11)/(12)

10、B、(13)/(11)/(12) C、(13)/(11)/(12) D、(13)/(11)/(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臣未之闻也牛何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夫子之谓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百姓之不见保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然后驱而之善树之以桑此亦飞之至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鸡、豚、狗、彘之畜 A、/ B、/ C、/ D、/,下列句中词语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欲辟土地,朝秦楚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然后从而刑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而后乃今将图南逆以煎我怀千万不复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謇朝谇而夕替固前圣之所厚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A、/B、/C、/D、/,宾语前置句 臣未之闻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夫子之谓也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也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彼且恶乎待哉 不吾知其亦已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