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钩 虫 病李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118420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节  钩   虫  病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2节  钩   虫  病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2节  钩   虫  病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2节  钩   虫  病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2节  钩   虫  病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节 钩 虫 病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节 钩 虫 病李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 钩 虫 病,钩 虫 病,钩虫病(ancylostomiasis,hookworm disease)俗称“黄肿病”、“懒黄病”又称“脱力黄胖病”,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板口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浮肿、腹痛及胃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及儿童发育障碍。,一、病 原 学,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另一种是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成虫长约1cm,体壁略透明呈肉红色,雌雄异体,雌虫较雄虫略粗长,雄虫尾端有交合伞。十二指肠钩虫的口囊腹

2、面前端有2对钩齿,美洲钩虫有1对板齿。两种钩虫的卵形态相似。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多在空肠上部,十二指肠、回肠上、中部也可见到。,钩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温暖而潮湿的泥土中经24小时孵出第一期杆状蚴,再经58天先后蜕皮次,发育为丝状蚴(即感染期幼虫)。丝状蚴潜伏于潮湿的泥土表层,或借水爬至植物茎叶上,当与人体皮肤接触时迅速钻入皮肤,在局部滞留24小时后,经皮下毛细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达右心至肺,穿破肺泡壁血管进入肺泡内,再循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咽,随吞咽动作经食管、胃而达小肠,经34周后发育成成虫。(图6-2)自丝状蚴侵入至成虫交配产卵约需3550天,十二指肠钩虫偶可长达200279天。成虫寿命约5

3、7年,美洲钩虫有时可达15年之久,但多于12年内被排出体外。,图6-2 钩虫生活史,二、流 行 病 学,钩虫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虫者。丝状蚴主要经皮肤侵入人体,偶可因生食污染的蔬菜经口腔、食管粘膜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可多次重复感染。钩虫病的分布极其广泛,在我国,除西藏、青海等少数高寒地区外,广大农村均有流行。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感染为主,南方则以美洲钩虫感染居多,感染的高峰季节为59月,青壮年农民感染率最高。我国南方钩虫病的流行远较北方为重。,【链接:海南钩虫病平均感染率全国第一 最近的一次全国性普查显示,海南全省钩虫病的平均感染率为33.17%,为全国最高。历史上,钩

4、虫病一直肆虐我国农村。最近的一份关于钩虫病的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钩虫感染率降到6.12%,但由于气候和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在局部地区仍然非常严重。钩虫感染链条中的典型特征,一是带有钩虫卵的粪便得不到无害化处理,导致土壤感染;二是人们皮肤裸露,尤其是赤脚接触土壤,导致感染。根据海南省的调查,海滩地带树林少,阳光足,泥土呈碱性,不适合钩虫生长发育,感染率低。感染率高的地区,主要是生活水平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农村。同时苗族等居住在贫困山区、缺乏卫生知识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感染高发区。】,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丝状蚴侵入皮肤处,可见局部充血、水肿,有血浆渗出、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临床

5、上出现皮炎症状。幼虫移行至肺时,可引起肺组织点状出血及炎性病变,临床上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成虫咬附于肠粘膜,形成浅小溃疡导致肠粘膜点状出血、溢血斑及溃疡等,临床上出现缺铁性贫血、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慢性失血性贫血是钩虫病主要症状。钩虫寄生于小肠,咬附在小肠粘膜上吸血且经常更换咬附部位,分泌抗凝血物质,使原咬附创口渗血不止;长期失血后体内铁储备逐渐耗尽,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此外,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亦是加重贫血的因素。严重者可引起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发生心功能不全,钩虫病病人的异嗜症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铁质缺乏有关。,四、临 床 表 现,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粪便中有钩虫卵而

6、无明显症状者称“钩虫感染”,粪便中有钩虫卵又有明显症状者称“钩虫病”。 1丝状蚴所致的症状 (1)钩蚴性皮炎 钩蚴钻入皮肤约2060分钟,局部即觉奇痒或烧灼感,继之出现丘疹、红斑、斑丘疹、甚至小疱疹等,以趾指间、足背、手背等处皮肤最多见,偶见于臀部及腰部,俗称“粪毒”。若无继发感染,通常在1周内自行消失。 (2)呼吸系统症状 多在感染后37天后出现。患者咽部发痒,咳嗽咳痰,声嘶;重者痰中带血或哮喘发作,有时畏寒发热,常持续数周。胸片可见肺纹理增粗或片状浸润阴影,持续数天至1个月症状消失。,2成虫所致的症状 多在感染后17个月后逐渐出现下述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早期食欲多亢进,但劳动力反而

7、下降,俗称“懒黄病”。并有上腹不适、隐痛等,后期食欲减退,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偶可出现消化道大出血。 (2)神经精神症状 如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失眠、智力减退等。有些病人喜食生米、生豆、泥土、破布等异物,称为“异嗜症”。,(3)贫血症状 为钩虫病的主要表现,可有不同程度的头昏、眼花、耳鸣、无力、心慌气短、肤色蜡黄、指甲扁平或反甲等表现。长期严重贫血可引起心脏扩大、心率增速,心前区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出现腹水,面部及下肢浮肿,心脏扩大、心率增速,心前区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甚至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4)其他 儿童严重感染可有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智力减退、

8、侏儒症等表现;孕妇易引起妊娠中毒症、贫血性心脏病、早产或死胎;新生儿及产妇的病死率亦增高;婴儿钩虫病常有严重贫血,患儿面色苍白,精神和食欲均差,哭闹不安,有黑便或血水样便,易并发心功能不全,预后较差。,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区,有赤手裸足接触土壤后出现“粪毒”史。 (2)临床表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及“异嗜症”。儿童可有生长发育障碍。(3)实验室检查: 1)血液及骨髓检查: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均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加。血清铁显著降低。骨髓红系增生活跃,中幼红细胞显著增多,游离含铁血黄素及铁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粪便检查:查见钩虫卵是确诊依据。

9、常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也可作钩蚴培养。,2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痔疮等慢性失血性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相鉴别。,六、治 疗,1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1)钩蚴性皮炎的治疗:感染后24小时内可用热水浸泡法,也可用噻苯咪唑悬液(每5ml液体内含500mg药物)加0.1%地塞米松配制成霜剂外敷,或用0.75%左旋咪唑涂肤剂、3%水杨酸酒精及2%碘酒等,均有止痒、消炎及杀死皮内钩蚴的作用,还能预防呼吸道症状的发生。 (2)贫血的治疗 增加营养、补充铁剂和对症处理。(详见内科学),2驱虫治疗 (1)苯咪唑类药物 为高效、低毒、广谱驱虫药物,具有杀灭成虫、幼虫和虫卵的

10、作用。常用丙硫咪唑(肠虫清),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的剂量为每日400mg,一次顿服,隔10 d重复一次。12儿童剂量减半服法同成人,连续3日;或甲苯达唑每次100mg,日服2次,连服3日。成人与儿童剂量相同。此外还有氟苯咪唑、左旋咪唑和丙氯咪唑等用于钩虫病的治疗。副作用少,孕妇忌用,严重心脏病及肝病患者慎用。 (2)噻嘧啶(抗虫灵、驱虫灵) 也是一种广谱驱虫药。成人每日500mg(基质),儿童每日10 mg/kg(基质),睡前1次顿服,连服3天。副作用少,可有轻微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3)噻乙吡啶 成人每日250mg,儿童按5mg/kg计算,半空腹一次顿服,连服3天。 国内大部分地区以两

11、种钩虫混合感染为常见,联合用药可减轻副作用,提高疗效。常用噻嘧啶300mg(基质)加左旋咪45mg或甲苯达唑200mg, 一次顿服,连续2日。,七、预 防,1管理传染源 冬季普查普治病人和带虫者,春季复查复治,连续3年可显著降低感染率。 2切断传播途径 重点在于加强卫生宣教,粪便无害化处理是预防和消灭钩虫病的重要环节。沼气池、三坑式沉淀密封粪池、堆肥等均可杀灭虫卵。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生食蔬菜必须洗干净,饭前便后洗手,杜绝经口感染。 3保护易感人群 改革施肥与耕作方法,合理安排旱地作物劳动时间,提倡穿鞋下田。个人防护可局部涂用25%白矾水、0.75%左旋咪唑涂肤剂等。近年有流行区采取全民服用0

12、.3%甲苯咪唑药盐1个月防治钩虫病获满意效果,值得推广。,【链接:中美合作预防钩虫病取得明显成效 从2004年开始,美国华盛顿大学微生物和热带医学系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控制所,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邱场乡新国村联合开展了“热带医学研究中心第二期项目钩虫传播模式”的调查研究工作。负责该项目的中美两国专家对500人进行了取样检测,结果表明:新国村农民感染钩虫病高达81,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在查明了钩虫病的传播方式后,翠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专家组的要求,每年定期两次给农民服用驱虫药进行防治;积极引导农民新建沼气池对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杀死钩虫幼虫或虫卵;引导农民下田劳动时穿胶鞋、戴手

13、套,减少人体肌肤直接与土壤接触;同时不喝生水、不吃生菜、泡菜。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2006年6月12日,中美两国专家再次来到新国村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从2004年至2006年,新国村农民感染钩虫病率大幅度下降,已由原来的81下降到现在的40。】,小 结,钩虫病是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虫者,主要经皮肤侵入,人体最易受感染时间是59月,青壮年农民发病率高。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浮肿、腹痛及胃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及儿童发育障碍。确诊有赖于粪便检查找到钩虫卵,驱虫治疗采取联合用药。预防本病主要是普查普治病人和带虫者,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个人防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