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5幻灯片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116106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乙型脑炎5幻灯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5幻灯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5幻灯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5幻灯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5幻灯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5幻灯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乙型脑炎5幻灯片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常彩芳,2,概述,1935年首先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所以又叫“日本脑炎” 1952年我国统一命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3,简称乙脑, 本病经蚊虫传播 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 夏秋季流行,多见于儿童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4,临床特点,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5 20,可有后遗症。,5,讲课内容,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病原学 (乙脑病毒),7

2、,形态,属虫媒病毒,乙组黄病毒科 病毒直径4050nm,呈球形,有包膜。 核心含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RNA,核心被外膜包裹。 E蛋白时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8,9,特点,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在胞质内繁殖 人与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在蚊子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10,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均很敏感。含病毒的悬液在100 2min或5630min, 即可失去活力。 但耐低温和干燥,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在50%甘油中4时可保持3个月。 常用消毒液均能灭活,如5%碳酸,3-5%来苏儿1-2分钟即可灭活

3、,对酒精也敏感。,流行病学,12,传染源,属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类与自然界中许多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短暂病毒血症) 猪是主要的传染源,13,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农村养猪多,猪感染数量也多。养猪为了吃肉,每年有大量小猪,无抗体无免疫力,猪总是易感动物。三带喙库蚊为野生蚊种,多栖息于室外,与动物尤其是猪接触机会多。,14,传播途径,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将病毒感染人及动物。 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15,乙脑病毒经蚊卵传代。 蚊虫可带病毒越冬。 蚊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猪,蚊,蚊,猪,人,16,易感人群,人对乙脑

4、病毒普遍易感,10岁以下儿童高发,以2-6岁多发。 感染后绝大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染。乙脑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3002000。 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和稳定的的免疫力,再次患病者甚少。 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个月以内婴儿,母亲,抗体,17,流行特征,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为乙脑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均有发病流行。 热带地区,全年发病,亚热带和温带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集中7、8、9三个月。 高度散发性。,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19,乙脑病毒的损伤机制,1.蚊虫叮咬人后,病毒进入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繁殖,随后入血形成病毒血症。 2.病毒的直接损伤

5、,致神经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速及炎症细胞浸润。 3.与免疫损伤有关,免疫病理被认为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20,21,主要病理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二)软化灶形成 (三)血管病变和炎症反应 (四)胶质细胞增生,22,脑软化灶,23,血管套,24,脑水肿:,.,25,病变范围,从大脑到脊髓均可受累 大脑皮层、基底核、间脑、中脑(重)小脑、延脑、桥脑脊髓 (轻),临床表现,27,(一) 潜伏期,潜伏期421d,一般为1014d。,28,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 1初期 2极期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29,初期,为病初的13d,为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体温在l2d内

6、高达3940,持续不退,伴头痛、倦怠、纳差、恶心和呕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像是在感冒,但无感冒的流涕、喷嚏等。少数患者可出现神志淡漠、颈项强直及抽搐。头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多见的症状。凡神志清醒者都能自诉头痛。部位不定。,30,早期症状,嗜睡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是大脑皮层及网状结构功能障碍的最早表现。发生率达90.897.9%。,31,极期:,病程410d,除初期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表现。 (1)高热; (2)意识障碍; (3)惊厥或抽搐; (4)呼吸衰竭; (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6)循环衰竭。,32,(1)高热:,高热是乙脑的必有表现。 体温高达40,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

7、结束,一般持续710d,轻者35d,重者可达3周以上。85%以上高于3940。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33,(2)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乙脑的主要症状。包括嗜睡、昏睡、昏迷、谵妄、定向力障碍、躁狂等。神志不清最早可见于病程第 12d,但多见于第38d,通常持续1周左右,重者可长达1个月以上。 昏迷越早、越深、越长,病情越重,预后越差。,34,(3)惊厥或抽搐:,抽搐是乙脑的严重症状。 多于病程第25d,发生率4060,系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发生于单肢、双肢或四肢,重者全身强直性抽搐,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并反复发生。

8、均伴有意识障碍。长时间、频繁抽搐,可导致 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昏迷程度加深,甚至呼吸暂停。,35,(4)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乙脑的致死性症状,包括:中枢性呼吸衰竭外周性呼吸衰竭混合性呼吸衰竭但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36,中枢性呼吸衰竭:,原因:脑皮质、脑干病变、延脑呼吸中枢受 损、脑水肿、脑疝、低血钠性脑病等引起。 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 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 抽泣样呼吸、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37,外周性呼吸衰竭:,原因:因脊髓病变致呼吸肌(肋间肌、膈肌)瘫痪、或肺部感染呼吸道阻塞(痰阻)(肺炎、深昏迷、球麻痹可引起痰液淤滞形成痰

9、阻)、或蛔虫上窜喉部阻塞等均可发生周围性呼吸衰竭。 表现:主要表现为呼吸次数先增快后变慢,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减弱,呼吸幅度越来越浅,发绀。但呼吸节律始整齐。,38,(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据病变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 小脑前庭及动眼神经受损:眼球震颤、瞳孔扩大或缩小、不等大及对光反应迟钝 延脑受损:有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呼吸障碍、痰鸣等(球麻痹)。 植物神经受损:有大汗、面赤、发热、偏侧出汗、大小便失禁、尿潴留、皮肤过敏。,39,椎体束受损: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氏征阳性。基底核受损后有肌震颤、木僵及不随意运动。 神经反射:浅反射(提睾反、腹坒反射)

10、先减弱后消失;深反射(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浅反射先消失,深反射后消失。,40,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 是极期的严重症状,三 者相互影响。,呼吸衰竭是常见致死原因!,41,恢复期,大多数患者经过310d极期病程后,体温下降,病情逐渐好转,进入恢复期。精神神经症状和体征逐日好转而消失,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但重症病人因脑组织病变重,1-6个月逐渐恢复。此阶段的表现可有持续性低热、多汗、失眠、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瘫痪或扭转痉挛或不自主运动,以及癫痫样发作等恢复期症状。,42,后遗症期,经积极治疗后大多数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 6个月后如仍留有精神神经症状

11、称后遗症。 约520的重症乙脑留有后遗症。 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和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强直性痉挛和精神失常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昏迷后遗症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癫痫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生。,实验室检查,44,(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L,个别甚至更高,这与大多数病毒感染不同。病初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有核左移、嗜酸性细胞减少。25d后以淋巴细胞占优势。 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45,(二)脑脊液,(1)脑脊液常规检查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偶微混, 白细胞计数:多有轻度增加,在(50500)106之间(占80%),个别可高达1000

12、106L以上,也有个别为正常者。 分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稍多,后则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的高低与病情轻重及预后无关。 蛋白: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此两项有别于结脑、化脑)。 少数病例于病初脑脊液检查正常。,46,(二)脑脊液,(2)乙脑抗原测定 测早期脑脊液中的抗原,阳性率为66.7, (3)特异性抗体测定 测定患者脑脊液中乙脑病毒IgM及IgG抗体。 脑脊液中IgM抗体先于血清中出现,第 2病日就可测出,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47,(三)血清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临床上常用实验诊断技术之一。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

13、病后34d即可出现,可作早期诊断。 (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天测到),48,2其他抗体的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一般用作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血凝抑制试验(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有诊断价值) 中和试验(仅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不作临床诊断用),49,(四)病原学检查,1病毒分离 在病程第1周内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一般在死亡后取脑组织(穿剌)分离病毒,且死亡后不超过4H取材。阳性率为2050%,可作回顾性诊断。 血及脑脊液中不易分离出病毒。 2核酸水平检测 采用PCR方法扩增乙脑病毒RNA,已在研究中用于诊断乙脑。,诊断与鉴别诊断,51,诊断,

14、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52,鉴别诊断,1. 中毒性菌痢 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于发病24h内出现高热、惊厥、昏迷、休克甚至呼吸衰竭,此时临床上尚未出现腹泻及脓血便等肠道症状,易与乙脑相混淆。 但乙脑患者一般无上述迅猛发生的凶险症状,而中毒性菌痢一般不出现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多正常。作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粪便,可见白细胞或脓细胞。 还可作粪便培养。,53,2,结核性脑膜炎 病史 一般症状 皮肤粘膜 脑脊液(病原菌),3.流脑 流行季节 传播途径 损害部位(?) 皮肤粘膜 脑脊液(病原菌),54,流脑、乙脑、结脑脑脊液的对比,压力 外观 蛋白 葡萄糖 氯化物 细胞数 流脑 显著增

15、混浊 +以上 显著减少 稍低 千,N- 乙脑 稍增 清 + 正常 正常 数十 微混 或稍高 数百N ,L 结脑 增高 毛玻璃 + + 减少 明显减少 数十 数百N ,L,55,乙脑与流脑鉴别诊断,乙脑 流脑 病原学 乙脑病毒 脑膜炎双球菌 发病季节 夏秋 冬春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 呼吸道 损害部位 脑实质为主 脑脊髓膜为主 皮肤粘膜 无 皮肤瘀点瘀斑 脑脊液 脑脊液涂片 多无病原菌 可发现病原菌,56,4.其他病毒性脑炎,可由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相似 确诊有赖于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治 疗,58,(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四)抗菌素治疗,59,(一)一般治疗,1. 病人应住院隔离,病室环境宜安静、阴凉、通风,。病室应有防蚊和降温设备,控制室温在30以下。 2. 护理:昏迷病人可予鼻饲,要注意口腔清洁。定量翻身、侧卧、拍背、吸痰以防止继发性肺部感染。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注意保护角膜。昏迷抽搐病人应设床栏以防坠床,并防止舌头被咬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