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与应用_第三版_(王化祥_张淑英_)_天津大学_课后答案1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108961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_第三版_(王化祥_张淑英_)_天津大学_课后答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_第三版_(王化祥_张淑英_)_天津大学_课后答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_第三版_(王化祥_张淑英_)_天津大学_课后答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_第三版_(王化祥_张淑英_)_天津大学_课后答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_第三版_(王化祥_张淑英_)_天津大学_课后答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_第三版_(王化祥_张淑英_)_天津大学_课后答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器原理与应用_第三版_(王化祥_张淑英_)_天津大学_课后答案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感器技术习题解答传感器技术习题解答【完善版完善版 by 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第一章第一章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1-6 题题11:答:传感器在被测量的各个值处于稳定状态时,输出量和输入量之间的关系称为传 感器的静态特性;其主要指标有线性度、灵敏度、精确度、最小检测量和分辨力、迟滞、 重复性、零点漂移、温漂。 12:答:(1)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2)描述动态特性的指标:对一阶传感器:时间常数对二阶传感器:固有频率、阻尼比。 13:答:传感器的精度等级是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相对于其测量范围的百分数,即 AA/YFS100 14;答:(1):传感器标定曲线与

2、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与满量程输出值的百分比叫传感 器的线性度;(2)拟合直线的常用求法有:端基法和最小二乘法。 15:答:由一阶传感器频率传递函数 w(jw)=K/(1+j),确定输出信号失真、测量结果 在所要求精度的工作段,即由 B/A=K/(1+()2)1/2,从而确定 ,进而求出 f=/(2). 16:答:若某传感器的位移特性曲线方程为 y1=a0+a1x+a2x2+a3x3+. 让另一传感器感受相反方向的位移,其特性曲线方程为 y2=a0a1xa2x2a3x3, 则 y=y1y2=2(a1x+a3x3+ a5x5),这种方法称为差动测量法。其特点输出信号中没有偶 次项,从而使线性范围增大

3、,减小了非线性误差,灵敏度也提高了一倍,也消除了零点误 差。 17:解:YFS=200-0=200 由 A=A/YFS100有 A4/2001002。 精度特级为 2.5 级。 18:解:根据精度定义表达式:AA/AyFS*100%,由题意可知:A1.5,YFS100 所以 AA YFS1.5 因为 1.41.5 所以 合格。 19:解:hmax103985 YFS2500250 故 Hhmax/YFS*100%2% 故此在该点的迟滞是 2。 110:解:因为传感器响应幅值差值在 10以内,且 W0.5,W0.5/,而 w=2f, 所以 f=0.5/28Hz 即传感器输入信号的工作频率范围为

4、08Hz 111 解:(1)切线法:如图所示,在 x=0 处所做的切线为拟合直线,其方程为: Ya0+KX, 当 x=0 时,Y1,故 a01,又因为 dY/dx1/(2(1+x)1/2)|x=01/2K 故拟合直线为:Y1x/2 最大偏差 Ymax 在 x=0.5 处,故 Ymax10.5/2-(10.5)1/25/4(3/2)1/20.025YFS(10.5/2)-10.25 故线性度 LYmax/ YFS1000.025/0.251000.1010010 (2)端基法:设 Y 的始点与终点的连线方程为 Ya0+KX 因为 x=0 时,Y1,x=0.5 时,Y1.225,所以 a0=1,k

5、=0.225/0.5=0.45 而由 d(y-Y)/dx=d((1x)1/2-(1+0.45x)/dx=-0.45+1/(2(1x)1/2)0 有 -0.9(1x)1/210(1/0.9)21+x, x=0.234 Ymax=(1x)1/2-(1+0.45x)|x=0.234=1.11-1.1053=0.0047 YFS1+0.45*0.5-10.225 L 端基Ymax/ YFS1000.0047/0.2251002.09 (3)最小二法00.10.20.30.40.5yi11.0481.0951.1401.1831.225200.010.040.090.160.25yi00.10480.2

6、190.3420.4730.612 求合 yi1.751 的合1.5 方的合0.55Yi 的合6.691 合的方2.25由公式xyknin kniaxxyxxyxxxyxyxaiiiiiiiiiii*4695. 00034. 14695. 005. 1506.100365.10 55. 0*625. 2751. 1*65 . 1*691. 60034. 105. 168. 36265. 255. 0*625. 255. 0*691. 65 . 1*751. 1)*)0222220( 由 d(y-Y)/dx=d((1x)1/2-(1.0034+0.4695x)/dx=-0.4695+1/(2(1

7、x)1/2)0 有x=1/(0.939)2-1=0.134 Ymax=(1x)1/2-(1.0034+0.4695x)|x=0.234=1.065-1.066=-0.001 YFS1.0034+0.4695x-1.00340.235 L 二法Ymax/ YFS1000.001/0.2351000.00421000.42112:解:此为一阶传感器,其微分方程为 a1dy/dx+a0y=b0x 所以 时间常数 a1/a0=10s K=b0/a0=5*10-6V/Pa113:解:由幅频特性有: 04021/2221KA 3125. 1arctan36. 016 . 0*7 . 0*2arctan01

8、2arctan947. 07056. 01*42120222264. 010006007 . 010006001 114:解:由题意知:1- 15 解: 由传感器灵敏度的定义有:Kmmvmmv xy/51050若采用两个相同的传感器组成差动测量系统时,输出仅含奇次项,且灵敏度提高了 2 倍,为 20mv/m. maxminmax3%H jH jH j 因为最小频率为 W=0,由图 1-14 知,此时输出的幅频值为H(jw)/K=1,即H(jw)=Kmax2222222max013%0.972 maxmax4002 maxmax400139.3624110.970.97KK kkHzH j 第二

9、章第二章 应变式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 8、9 题题21:答:(1)金属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机械变形,导致其阻值发生变化的现象 叫金属材料的应变效应。 (2)半导体材料在受到应力作用后,其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压阻效应。 22:答:相同点:它们都是在外界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从而导致材料的电阻发生变 化所;不同点:金属材料的应变效应以机械形变为主,材料的电阻率相对变化为辅;而半 导体材料则正好相反,其应变效应以机械形变导致的电阻率的相对变化为主,而机械形变 为辅。 23:答:金属应变片单位应变引起的应变片电阻的相对变化叫金属应变片的灵敏度系数; 它与金属丝应变灵敏度函数不同,应变片

10、由于由金属丝弯折而成,具有横向效应,使其灵 敏度小于金属丝的灵敏度。 24:答:因为(1)金属的电阻本身具有热效应,从而使其产生附加的热应变; (2)基底材料、应变片、粘接剂、盖板等都存在随温度增加而长度应变的线膨胀效应,若 它们各自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就会引起附加的由线膨胀引起的应变;常用的温度补偿法有 单丝自补偿,双丝组合式自补偿和电路补偿法。 25:答:(1)固态压阻器件的特点是:属于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硅的压阻效应和微电 子技术制成的压阻式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动态响应好、精度高易于集成化、微型化等 特点。 (2)受温度影响,会产生零点温度漂移(主要是由于四个桥臂电阻及其温度系数不 一致

11、引起)和灵敏度温度漂移(主要压阻系数随温度漂移引起) 。 (3)对零点温度漂移可以用在桥臂上串联电阻(起调零作用) 、并联电阻(主要起补偿作 用) ; 对灵敏度漂移的补偿主要是在电源供电回路里串联负温度系数的二极管,以达到改变供电 回路的桥路电压从而改变灵敏度的。 26:答;(1)直流电桥根据桥臂电阻的不同分成:等臂电桥、第一对称电桥和第二等臂 电桥; (2)等臂电桥在 RR 的情况下,桥路输出电压与应变成线性关系;第一对称电桥 (邻臂电阻相等)的输出电压等同于等臂电桥;第二对称电桥(对臂电阻相等)的输 出电压的大小和灵敏度取决于邻臂电阻的比值,当 k 小于 1 时,输出电压、线性度均 优于等

12、臂电桥和第一对称电桥。 27:解:已知 R120,K2.05,800m/m 由 *K=R/R8002.0510-61.6410-3R1.64*10-3*1200.1968 UEK/4=3*1.6410-3/4=1.23*10-3 (v) 28:解:此桥为第一对称电桥,由 2-25 式有 UgE((R1+R1)R4(R2+R2)R3)/(R1+R1+R2+R2)2*R3) (令 R3R4) E(R1/ RR2/R)/(2(2R1/ RR2/ R) )ER1/ R(1+) /(2*(2+(1-)R1/ R)15.397/27.7(mv) 29:解:(1) Ug= E(R1+R1) (R3+R3)(

13、R2+R2) (R4+R4) /(R1+R1+R2+R2) (R3+R3+R4+R4) )= ER1/ R+R3/ RR2/RR4/ R /(2R1/ RR2/ R) (2R3/ RR4/ R) )=2E1 R/R /2+(1-) R/R2 2.6*10-32*2*1.3*R/R/2+0.7*R/R22+0.7*R/R22*103R/R42.8R/R+(R/R)204(2000-2.8)R/R(R/R)2 (R/R998.6)2998.62-4R/R0.0020028059 R/R/K0.0010014r=-=-3*10-4 (2) :F=ES=0.001*2*1011*0.00196=3.9

14、2*105N 210:解:(1)贴片习题中图 27 所示,R3、R2靠近中心处,且沿切向方向,R1、R4 靠近圆片边缘处且沿径向贴。位置在使r=t 即 rrxEPEPrxrhr hxrtr8165. 03238)1 (383)1 (322222223222214(2) R1 R2USC R3 R4E (3)r2、3 )5 . 0(*5 . 71 *23*83*1 . 0*38)1 (3101010*3 . 010*20104211226222 EP hrUgEK=9(mv) (4) Ugt= E(R1+R1t) (R3+R3t)(R2+R2t) (R4+R4t)/(R1+R1t+R2+R2t) (R3+R3t+R4+R4t) )=0 (5) UgE K 成线性关系 211 解:(1) R1 R2R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电气安装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