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Ⅰ”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教材培训专家,汪文达,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教材培训组,专家组组长:朱翔(教材主编、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专家成员:,蔡运龙(北京大学首席自然地理科学家),王缉慈(北京大学教授、博导,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张亚南(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全国高考命题文科综合组负责人),汤建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地理学家),班武奇(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全国知名高考命题研究专家),段玉山(华东师大资环学院副院长,地理课程标注研制组核心成员),申玉铭,范恩源,阚 智,李光辉,周宏伟,贺清云,刘新民,汪文达,李 晖,梁良梁,周跃云,杜德斌,刘春平,工作成员:,丁双平(湖南教育出版社社长),聂乐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刘新民(湖南教育出版教材部部长),邓国良(湖南教育出版发行部部长),胡茂永,宋城杰,武巧燕,邹伟华,,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图书咨询与服务热线,0731-5486744,0731-5486746,0731-5486745,:0731-5486745,电子邮箱:geohouse@,网站:,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443号 湖南教育出版社,邮编:410007,,一、“地理1”结构分析,1、“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1)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
“地理1”主要是自然地理,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2)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 地理1——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地”对“人”的影响); 地理2——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人”对“地”的影响); 地理3——主要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即人地关系的综合表现)2、“地理1”内部结构分析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3、教材的形式结构 从教材内容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地理I》各章“活动”与“阅读”数量统计,问题:如何解决教学课时与教学内 容之间的冲突?,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教学课时历来不少于54课时(每周3课时,一学期按18周计算)。
而“地理1”的教学课时只有36课时,并且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传统课程设计的内容容量需要进行大大压缩1.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但并非不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1)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 知识的系统性2)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本模块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3.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案例分析方法运用于课程内容设计,即从同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知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二、分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 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及教材解读: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以“了解地球所处宇宙环境”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资料说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这一结论,其中“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分析探究的重点1)教材对于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这个重点内容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2)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3)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4)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月相观察分析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及月相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的规律。
第1、2、3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地理研究方法与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4题培养分析整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把成果向其他同学展示,可以有效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第5题对整个观察活动进行反思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程标准: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标及教材解读: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教材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两条线索,借助图表资料了解太阳自身特征,通过“大棚农业”“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与否的讨论”等活动和“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磁暴”等阅读材料,认识到太阳对地球有着深刻的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这样才扣准本节教学的重点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活动的编写手法是提供话题、指导方法,设计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善于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不要忽视了这个活动,地理计算能力很重要啊!,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及教材解读: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与老教材不同的是,本节内容大大强化了地方时、时区、区时、日期、国际日期变更线方面的知识,使内容更加系统。
本节内容是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而且空间思维要求非常高,在高中地理内容中,历来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必须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因此,本章设计了很多富有特色、思维要求高的探究与实践活动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教材不直接给出结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探究区时和日界线,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第1题求学校所在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第2题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通用公式第3题应用公式,掌握公式,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 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及教材解读:(1)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 求 显性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隐性要求: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是根本要求2)“地理1”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课标和教材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这种编写思路与老教材是有区别的!,(3)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思考问题:课标和教材是怎样选择所学内容的?为什么要这样来选择?,自然地理学具有严谨而庞大的学科体系,如果从学科体系考虑高中阶段应学习的内容,很难做出选择许多教师认为新教材将老教材一章的内容浓缩为一节,颇感迷惑!,从四个方面回答:从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环境主要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即“地”)因此,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环境学生通过自然环境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会分析对地理环境有着深刻影响的自然地理过程(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很复杂,哪些过程应视为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过程”?选择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大洋环流为方便学生对这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还选择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等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 环过程。
课标及教材解读:(1)关注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材为什么要设计P30“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这个实践活动?①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中,识别矿物的方法主要利用矿物的某些理化特性,用一些简易办法进行观察和测试肉眼鉴定虽较粗略,却是地理工作者在野外常用的基本方法和应掌握的技能②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空间③化抽象为具体,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明白地理的学习和研究并非纸上谈兵2)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教学的重点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对于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的转化,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应主动挖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加强读图(图2-7“三类岩石转化示意”) 训练,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读图,然后分析回答P34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巩固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