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digestivesystem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5108425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digestivesystem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消化系统digestivesystem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消化系统digestivesystem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消化系统digestivesystem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消化系统digestivesystem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digestivesystem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digestivesystem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七章 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唾液腺、肝、胰、胃腺、肠腺。二、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摄取、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出食物残渣。,2,消化系统模式图,3,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粘膜层:衬于腔面,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肌层:咽部、食管上段、肛门部的肌层为横 纹肌,其余均为平滑肌。内环、外纵两层。肌层内有神经支配其活动。外膜:又称浆膜。,4,小肠的横切面 (示消化管的一般结构),5,二、消化管各段解剖,1. 口腔 2. 咽 3. 食管 4. 胃 5. 小肠 6.

2、大肠,6,口腔及咽峡,7,咽的矢状切面,8,胃的形态 、分部及粘膜,9,消化系统模式图,10,盲肠及阑尾,11,三、消化腺,消化腺为分泌消化液的器官,为外分泌腺。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全部排入肠腔。 (一)唾液腺共三对: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二)肝1、肝的形态、位置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成人肝重约1500g,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部,大部分被肋弓覆盖。,12,消化系统模式图,13,肝(正面观),14,肝(下面观),15,肝门位于肝下面横沟处,有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前方有胆囊,右后方有下腔静脉。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由肝表面被膜组织深入肝实质分隔而成。,1

3、6,肝 的 切 面 (示肝小叶与汇管区结构之间的关系),17,2、肝的血流:,肝动脉(富含O2) 小叶间动脉 肝门静脉(富含营养成分) 小叶间静脉 肝血窦(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中央静脉 肝静脉下腔静脉,18,肝 血 流 的 方 向,19,3、肝外胆道系统,(1)胆囊呈梨形,容量约4060ml。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胆囊管和肝总管汇合成胆总管。胆囊有贮存、浓缩胆汁以及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20,肝(下面观),21,(2) 胆汁的流向:,肝细胞生成、分泌胆汁 毛细胆管 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 胆囊管 胆总管十二指肠,(胆囊收缩时),22,肝胰的解剖位置和胆道模式图,23,(三)胰,长条

4、形,位于胃的后方,横于腹后壁,分头、体、尾三部。腺泡分泌胰液 与胆总管汇合入十二指肠胰岛内分泌腺,分泌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导管,24,五、腹膜,分 脏层(覆在脏器表面)壁层(覆在腹壁和盆壁的内表面)。腹膜腔:由脏、壁层互相延续移行,形成的不规则的潜在腔隙。腹膜的作用:1. 分泌少量液体,湿润、保护脏器,减少摩擦等;2. 吸收功能;3. 对脏器的支持、固定作用。,25,第二节 消化生理,消化、吸收的概念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循环和淋巴循环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完成。磨碎

5、、混合、推送等。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的作用。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为小分子物质。,26,一、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管的各种运动完成。如:咀嚼、吞咽、胃的紧张性收缩、蠕动、小肠的紧张性收缩、蠕动、分节运动等。,27,二、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是通过各种消化液的作用完成的。 消化液由消化腺分泌,通过导管排入消化道管腔内。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胰、肠腺等。消化液的主要功能: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3.稀释食物,使其利于吸收;4.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物理、化学性损伤。,28,(一)唾液,(二)胃液的重要成分及其作用1. 盐酸的主要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为

6、胃蛋白酶,并提供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2)抑制和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3)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4)有助于Fe2+、Ca2+ 的吸收。,29,2.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3.粘液和碳酸氢盐:保护胃粘膜免受 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 4.内因子:促进VitB12 的吸收。机体 缺乏内因子,将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0,(三)胰液,1.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酸; 为小肠内的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2.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分别分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能力最强的一种。,31,(四)胆汁 胆汁中主要含有:胆盐、胆色素、胆 固醇等。 1.

7、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中和胃酸 (五)小肠液 激活胰蛋白酶原;保护肠粘膜,32,食物的吸收一、吸收部位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因为: 1、小肠吸收面积大,可达200平方米;2、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十分丰富;3、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长,约38小时;4、小肠内食物已经被消化,容易被吸收。,33,二、小肠内主要营养成分的吸收:(一)单糖:主动转运,与Na+ 相耦联。(二)肽和氨基酸:主动转运,与Na+相 耦联。(三)脂类分解产物:需与胆盐结合成水 溶性微胶粒才能通过消化道粘膜表面的静 水层到达微绒毛。吸收入淋巴管。(四)水分:被动吸收。,34,(五)无机盐: Na+先

8、顺电化学梯度进入上皮细胞, 再经主动转运进入毛细血管。 铁吸收量与机体的需要有关。食物 中的铁多数为Fe3+,需还原成Fe2+才 能吸收。 维生素C、胃酸等能促进Fe2+的吸收。 钙主动转运。只有离子钙能吸收。 维生素D、脂肪酸等能促进其吸收。 负离子Cl-、HCO-3 等,随Na+的吸 收而被动吸收。,35,(六)维生素的吸收:,脂溶性Vit与脂肪吸收相似。水溶性Vit易化扩散方式吸收。VitB12 需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被吸收。,36,三、排便反射,粪便进入直肠,刺激肠壁内感受器 传入神经大脑皮层 脊髓腰骶部初级排便中枢便意 传出神经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收缩,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 排便

9、,(+)或(-),37,四、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大部分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胃肠运动加强通常,副交感神经(+) 括约肌舒张腺细胞分泌增加交感神经(+) 作用与上述相反,38,2、反射性调节,(1)非条件反射食物刺激引起。(2)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与食物相关的形象、颜色、语言、声音等作用于感觉器官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消化腺分泌、消化管运动“望梅止渴”,39,(二)体液调节,通过胃肠激素的调节。1、胃肠激素的概念:由胃肠道粘膜的内分 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胃肠激素。化学成分:均为多肽。2、胃肠激素的种类:胃泌素、促胰液素、 胆囊收缩素、抑胃

10、肽等。3、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道的运动。(2)影响其他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40,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一、恶心、呕吐恶心:主要表现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呕吐的感觉。常伴有皮肤苍白、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呕吐:指胃或小肠的内容物通过食道逆流出口腔的反射动作。 病因1、反射性呕吐:口咽刺激,各种胃肠疾病,肝、胆、胰、腹膜疾病,心血管疾病,眼疾及急性传染病等。,41,2、中枢性呕吐,(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膜炎、脑 炎、脑出血、脑栓塞、颅内血肿、脑振荡等;(2)药物或化学毒物的作用:抗癌药、各种抗菌药、洋地黄等;(3)其他:妊娠、

11、酮中毒、尿毒症、低钠血症等;3、前庭障碍性呕吐:晕动症4、神经官能性呕吐:癔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等;,42,临床表现,1、伴剧烈头痛及呈喷射状呕吐者,见于 颅内高压、青光眼等;2、伴腹泻,常见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 食物中毒、甲状腺危象3、伴眼球震颤、眩晕者,见于前庭器官疾病;4、呕吐大量隔夜食物,提示幽门梗阻、胃滞留,43,二、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7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粪便量少且干硬,并常有排便困难感觉。 分类与病因1、分类按起病快慢,分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分,急性便秘 慢性便秘,功能性便秘 器质性便秘,44,2、病因,(1)功能性便秘常见原因:食量少或食物中缺乏纤维素;排便习惯受干扰或抑制;滥用泻药;结肠运动功能障碍,肠痉挛;腹肌及骨盆底肌张力不足;结肠过长;应用导致肠肌松弛药;,45,(2)器质性便秘的常见原因:,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直肠炎等;结肠肿瘤、肠梗阻、肠粘连等;肠管外肿瘤压迫、尿毒症等。 临床表现急性便秘可有原发病的表现,慢性便秘无特殊表现。便秘严重时,粪便坚硬,排便时可有左腹部疼痛及下坠感。,46,急性便秘伴呕吐、肠绞痛者,应考 虑肠梗阻;,慢性习惯性便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妇女;便秘与腹泻交替者,应注意肠结核、结肠肿瘤等;便秘伴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肠梗阻、肠肿瘤、腹腔结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