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510761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岱庙 庙内的秦泰山刻石,镌刻着秦始皇功德 铭和二世诏书 ,由丞相李斯篆 书,至今已有 2200 多年的历史,为稀世珍宝。岱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称 东狱庙或泰山行宫。位于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 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把泰山神的地方。创建历史悠久,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唐开元十三年进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据重修泰岳庙记碑所载,时有“殿、寝、堂、阖、门、亭、库、馆、楼、 观、廊、 庑八百一十有三楹 ”。金代部分建筑被 毁,元时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庙内大部分建筑遭到焚毁,清代再次修

2、缮。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 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 阁辉煌。在宋真宗大 举封禅时 ,又大加拓建,修建天 贶殿等,更 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 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 环 1500 余米, 庙内各类古建筑有 150 余间。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 的主体建筑, 为东岳大帝的神 宫。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 22 米,面 积近970 平方米。为重檐庑殿式,上覆黄琉璃瓦。重檐之间有竖匾,上书“宋天贶殿”。殿内供奉 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封神演 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 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 仁圣大帝”,命他 总管天地人间 的吉凶祸

3、福。天 贶殿内北、东和西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高 3 米多,长有 62 米。“启” 是出 发, “跸”是清道静街,亦作停留意,“回銮”是返回之意。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 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铜亭,又名“金 阙”,位于庙内 东北隅的台基上。亭系 铜铸件,仿木结构,重檐歇山式。明万历年间始建于岱顶碧霞祠内,称金殿,20 世纪 70 年代迁入岱庙, 为我国几座着名铜亭(北京颐和园 宝云阁、武当山天柱峰顶金殿、昆明金殿)之一。泰山人文景观之二绝 秦刻石,也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于公元前 209 年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

4、成的。小篆字体笔画 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又追回。尚存完整者 7 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岱宗坊 是一座流传有许多美丽的神话的四柱三间式古代牌楼。它始建于明朝 隆庆年间,位泰山岱 庙北门外,是泰山东路登山之门户,为登山第一坊,号称泰山第一坊。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有标志导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记和重修泰山记。坊北原有三皇 庙 ,祠伏羲、神农、黄帝,还配以八蜡神。两庙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拆毁,1979 年在其旧址上修建军了泰山 宾馆及旅游机构。坊北 为玉皇阁及白鹤泉故址。泰

5、山作为五岳独尊的圣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们进入名山胜地的标志,以使人们收敛视野,排除杂念、“若登天然 ”般地攀登泰山。作为登山第一坊的岱宗坊,其 审美价值还不能孤立的从这 一单体建筑来审视。岱 庙这一祭拜神灵的场所,旨在体现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芸芸众生所在的凡人尘世;出厚载门沿登山路线攀登,即可到达充满神秘色彩的天上极乐世界。而在从人间到天上的 这一艰难攀登的过程中,构筑一座座功,石坊既增加了登山的 节奏,缩短了人间天上的距离,避免了“ 登天”这一过程的旷远和单调,又使人们在艰难的攀登中不断受到鼓舞体会到山的神圣、崇高与伟大。就岱宗坊这一单 体建筑来讲,建筑 艺术也是比 较高的。圆形的

6、脊兽和微微翘起的檐角,增加了坊的流动与飘逸,面四柱前后均辅 以石柱,又借助了泰山 这一大背景,增加了坊的稳重。红门(一天门) 位于岱宗坊北, 红门路北首, 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宫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 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庙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东院正殿原祀木雕弥勒佛,1966 年毁;东有穿堂式更衣亭,旧时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为茶室;南有穿堂式 过庭。西院为元君庙。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莲菩萨铜像;西有且止亭,今为泰山风光 摄影展室;南为穿堂式茶亭。正殿后是禅房院及东西配房。飞云阁原祀观音大士,今为赏景台。宫前三重石坊形若阶梯。前

7、为 一天门坊,明代建,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巡抚李树德重建,两侧有明代人题“ 天下奇观” 及 “盘路起工处”大字碑。中有孔子登临处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 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状元罗洪先题额并联:“ 秦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 ”一天门坊前路西是关帝庙,原祀三国 时蜀汉名将关羽。明清时山西盐商常在此聚会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会馆。1983 年重修,现为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庙东院有古柏一株,墙外碣书“汉柏第一”。2宫东跨溪而南是白骡冢遗址。 传唐玄宗登泰山时乘白骡,礼毕下山至此,骡累死,遂封“白骡将军”,并备棺垒石为冢。现冢无存,仅留

8、石碑, 传为白骡冢碑。民国年间赵正印根据碑额棱上有“垂拱元年”等残字,断为唐高宗小字登封纪号文碑。宫西是大藏岭,其巅有石屋能藏物,故名。宫后有一巨石耸立,上刻“ 小泰山”。传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庙,旧时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国后庙毁, 1985 年重建。稍北路西有清代和民国年 间“合山会记 ”碑 26 块, 记载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今称小碑林。红门宫是泰山中溪的门户,呈半封 闭凹形空间。再加 宫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构成一组高低错落、色彩鲜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自飞云阁洞北望,林荫夹道,石级绵延。自古有 “红门晓日”之景。清人 赵国麟留诗:“ 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

9、尽新绿。 ”小洞天在红门宫东北深涧内。南 侧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应 甲题、范广 书“ 小洞天”。谷底断崖 层叠,横瀑飞流,自北而南有柳条、饮马、石峡三湾。谷侧多圆柱形铁黑色巨石,横断面层层包裹,似枯木年 轮,上刻“醉心”。传为汉代文学家枚乘所说的“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 为环状 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此处一壑曲绕,清溪碧潭,山林涧草,森森蔓蔓,别有洞天。斗母宫 位于万仙楼北,古名“龙泉观”。创建时间无考,明嘉靖二十一年重建后更今名。原为道教宫观,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祀北斗众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宫,又称妙院。宫内殿阁亭廊几十间,分别座落在三 进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筑深秀庄 严。东有“

10、听泉山房”三间,可观赏中溪的“三潭叠瀑” 。西山门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卧 龙翘 首,俗称 “卧龙槐”。此 处,重峦深涧,风景如画,红墙碧瓦,泉以涤心,古刹钟声,幽雅 动人,自古便是听泉、 观瀑、品茗、赏景的胜地。壶天阁 门洞有双柏自墙内横生, 盘旋而上,堪称奇景。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 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1979 年重建阁楼。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廷路又题联“登此山一半以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中天门 是泰山登山东、

11、西两路的交 汇点。此 处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位于黄岘岭脊之上,海拔 847 米,是登泰山东西两路的交汇处,又名三天 门, 为盘山公路终点。 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 式石坊。泰山古 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 黄岘岭因其土色黄赤而名,黄 岘岭东面为中溪山, 1989 年台胞陈英杰捐资在山巅建慈恩亭,亭内放置澎湖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表达希冀海峡两岸早日一 统 之愿。 中溪山北侧为东溪,俗称大直沟,古为登岱东路,后废弃。中天门峻岭阔谷,楼 阁簇拥。 东有中溪山突兀俏丽,可观日出,望晚霞;西有 凤凰岭

12、蜿蜓伸展,可远眺傲徕雄姿,俯视城廓新貌。伫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峰,众山拱立,林茂泉飞,缆车凌空,天然成画。中天门岭峻谷幽景色壮美,游人至此已升“ 中天”,无不心旷神怡。云步桥 云步桥在快活三里北首,是跨中溪而建的一座单孔拱形石 桥,原名雪花 桥。桥北大壑临断崖,飞瀑直下,景色绝佳,是游人驻足小憩的天然所在。东有清代建的“酌泉亭”一座,亭为石作,内外镌满楹联和诗文。明代陈凤梧有诗: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 龙蜒。 天晴六月常 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 织月娟娟。 晚山倒着肩 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位于云步桥北侧,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坊

13、西有古松,又称“ 秦松”。旁有五松亭和乾隆皇帝御制 咏五大夫松的摹刻。据 史记载,五大夫松是在秦始皇登封泰山时,中途遇雨,避于大树之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后被雷雨所毁。 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奉诏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今存两株,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被誉为“秦松挺秀”,现已列为泰安八景之一。十八盘 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 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 阶 1600 余级, 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3十八盘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

14、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 间。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 岩,西 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仰视天 门, 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泰山

15、有 3 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 龙门为“ 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 1630 余阶。“紧十八” 西崖有巨岩 悬空, 侧影似佛头侧 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 70 至 80 度,在不足 1 公里的距离内升高 400 米。 十八盘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 有诗为证:拔地五千丈, 冲霄十八盘。 径丛穷处见, 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 孤悬峻若竿。 生平饶胜具, 此日骨犹寒。升仙坊 位于紧十八盘的起始处,为两柱单门式石坊, 额题 楷书“ 升仙坊”。此 处山势陡峻,悬崖测立,上临岱顶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游人至此小

16、憩,每每浮想联翩。回视山下,常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岱顶在望。南天门 位于泰山十八盘的尽头,海拔 1460 米,与下面的一天门、中天门相照应,古称“天门关”。它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元中 统五年(1264 年)布山道士 张志纯创建。南天门坐落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是登泰山顶的门户。门内有小院,正殿为三灵侯殿,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建,祀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后改为关帝庙。今置东岳大帝铜像。正殿前为东、西配殿,1984 年重建,内供明万历年间女神铜像。正殿后是新辟 观景台,石栏半围,开阔宽敞,可瞻岱阴诸景。天街南天门东北有石坊,明人题额“升中”,清末废。1986 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题额“天街”。坊前北侧有回銮阁,1989 年建,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东侧为泰山管委会南天门管理区、公安派出所驻地及招待所等。南天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 门洞,条石 垒砌,券石起拱,顶铺条石,四周冰 盘式出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