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军超新星遗迹和onthefly观测模式调研进展 乌鲁木齐天文站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089033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建军超新星遗迹和onthefly观测模式调研进展  乌鲁木齐天文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周建军超新星遗迹和onthefly观测模式调研进展  乌鲁木齐天文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周建军超新星遗迹和onthefly观测模式调研进展  乌鲁木齐天文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周建军超新星遗迹和onthefly观测模式调研进展  乌鲁木齐天文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周建军超新星遗迹和onthefly观测模式调研进展  乌鲁木齐天文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建军超新星遗迹和onthefly观测模式调研进展 乌鲁木齐天文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建军超新星遗迹和onthefly观测模式调研进展 乌鲁木齐天文站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年的两项工作,周建军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内容,对超新星遗迹G21.8-0.6和G32.8-0.1的CO(1-0)观测 关于On the fly观测模式调研的进展,超新星遗迹与分子云的作用,大质量恒星的寿命很短,演化到后期作为超新星爆发时,常常处在其母体巨分子云之中,或者距离很近。 这时爆发会产生很强的激波。引发的激波会加速相对论性的粒子,加热和压缩分子气体,诱发化学反应,改变物理条件等,激波引起的湍动还有可能触发新一代恒星的形成。超新星遗迹与分子云的相互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物理过程。但准确判断超新星遗迹与分子云的相互作用比较困难。,超新星遗迹与分子云相互作用的判据,显著的谱线致宽,

2、激波激发的分子气体线宽达到10-50km/s。形态特征。周围分子云的边界与超新星遗迹轮廓相符,分子气体密度的增强等。射电连续辐射的增强。激波加热产生的红外辐射。,1720 MHz OH脉泽是一种超新星遗迹-分子云作用指示器,有些超新星遗迹与1720 MHz OH脉泽成协。1720 MHz OH脉泽的激发需要的条件只有在C型激波之后的冷却气体内能够形成。超新星遗迹中1720MHz OH 脉泽的出现提供了两个关键信息,(1)与超新星遗迹相关的分子云的速度,(2)相互作用发生的精确位置。,Fig1 超新星遗迹G21.8-0.6,根据德国马普射电研究所的11cm 银道面巡天的数据成图。主波束大小4.3

3、 角分,在右下角用黑色的圆表示。 噪声强度(rms)为50 mJy。 等强度线从3.74 增加到37.4 Jy, 步长为3.74。 G21.9-0.4是一个HII区。图中的加号代表OH 1720 MHz 脉泽。,Fig2 超新星遗迹G21.8-0.6的一部分谱线。(0,0)就是OH1720 MHz 的位置。 谱线的LSR速度范围-50到160 km/s。TA* 的刻度从-1到5 K。,Fig3 在超新星遗迹G21.8-0.6不同位置上选择的一些谱线。 它们的相对位置表在图的右上角。,Fig4 超新星遗迹G21.8-0.6的12CO(1-0)速度通道图,速度间隔分别是 116-128,86-98

4、, 63-75 和 14-30 km/s。 灰度图的强度标尺是图上方的边条。 轮廓图取自图4.1。这里十字表示OH 1720 MHz脉泽,主波束用黑色椭圆在右下角表示。2的噪声水平分别是1.25, 1.65, 2.18, 1.29 K km/s。,Fig5 超新星遗迹G32.8-0.1, 这是用德国马普射电研究所11cm银道面巡天的数据成的图(Reich et al. 1984)。主波束为4.3角分,用黑色的圆在右下角表示。噪声强度50 mJy/beam。 等强度线从0.3 增加到3 Jy, 步长为0.3Jy。 G33.1-0.1和G32.8+0.2 是两个HII区。图中的十字代表OH 172

5、0 MHz脉泽。,Fig6 超新星遗迹G32.8-0.1的一部分谱线。(0,0)就是OH1720 MHz 的位置(RA=18h51m23.97s, Dec=-0000822.54” )。 谱线的LSR速度范围-20到130 km/s。TA* 的刻度从-1到4 K。,Fig7 在超新星遗迹G32.8-0.1不同位置上选择的一些谱线。 它们的相对位置表在图的右上角。其他与Fig6相同。,Fig8 超新星遗迹G32.8-0.1的12CO(1-0)速度通道图,速度间隔分别是 95-105,76-81, 45-60 和15-25 km/s。 灰度图的强度标尺为图上方的边条。 G32.8-0.1的轮廓图取

6、自图5。这里十字表示OH 1720 MHz脉泽,主波束用黑色椭圆在右下角表示。2的噪声水平分别是1.25, 1.65, 2.18, 1.29 K km s-1 。,小结,基于CO分子云的形态特征, CO分子云和OH脉泽的速度,位置重合情况,我们建议G21.8-0.6的分子云C 和G32.8-0.1的分子云F可能和超新星遗迹物理相关。但是我们没有在分子云F发现谱线加宽, 而且分子云C的谱线加宽也不显著。 可能的原因(1)被激发的分子气体处于很高的激发态,这样低激发态的分子跃迁反而减少,CO(1-0)的辐射就很弱 (Wilner et al. 1998)。 (2)考虑到CO(1-0)谱线的复杂形状

7、,视线方向的分子云引起的混淆也会大大增加观测这类宽辐射线的难度。因此使用高激发态的 CO 谱线和其他一些能够示踪激发气体的分子谱线, 比如HCO+(1-0), SiO, CS(2-1), CS(3-2) 和 CS(5-4), .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对于获得确切的结论是非常必要的。,关于On the fly观测模式的进展,基本原理 观测模式的基本组成 天线控制的实现 观测程序所要求的主要功能 一些功能的实现方法,基本原理,天线以恒定的速度扫描成图区域,在天线扫描的过程中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记录数据(根据成图要求而定,一般为1-2秒。最小的时间间隔取决于从频谱终端存取数据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一条谱线的积

8、分时间)。,优点,减少望远镜运动过程中的无效时间,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 完成一块加大区域的成图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天线系统性能的变化对成图质量的不利影响; 数据采样率远高于Nyquist采样的要求,不会损失空间信息。,系统组成,观测计算机,天线控制计算机,频谱仪采集数据,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存储格式,处理软件),天线控制,OTF观测要求天线对目标源进行连续扫描。 天线在完成了参考点的观测和校准观测之后,对目标源进行匀速连续的扫描,频谱仪在此过程中记录数据,每隔tdump的时间记录一个数据。根据Nyquist采样的要求,要获得足够的空间信息,必须在天线主波束大小的范围内完成三次或者更多次的采

9、样。为了保证空间信息的完备,一般都进行3次以上的采样。为了降低扫描效应(scanning effect)的影响, 还要进行垂直方向的扫描采样。然后进行累加。为了避免混叠、图像失真(aliasing),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都需要适当的过度采样(over sampling)。,决定参数时的一些总体考虑,每个Nyquist间隔至少采两次数据,采样过程中插入足够次数的校准观测,以消除天空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天气不好时,增加校准次数。 保证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目标源的观测上。 一次成图的区域不宜太大,最好能在一小时左右完成,以减少天空环境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 只在一个方向(赤径或者赤纬)扫描成图进行累

10、加,会出现所谓扫描效应影响成图质量。 我们可以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分别扫描成图,然后累加,将大大减少这个影响,OTF所需要的主要功能,1时钟对比(引入GPS信号) 2观测计算机与天线控制计算机的通信方式,与通信接口。 观测计算机与频谱仪的通信方式,与通信接口。 3源的坐标的格式与输入方式(桌面手动录入,或者读取源表文件) 源表的格式 4坐标转换(从银道坐标、赤道坐标转换到当地的地平坐标) 5观测方式:对参考点Off采取传统的跟踪观测方式;对目标源采用扫描方式。 6. 对天线运行的控制 天线必须以匀速扫过观测目标区域。 7. 天线的扫描方式 坐标系的选择(银道坐标系,赤道坐标系) 扫描观测的方向

11、(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选择) 扫描起点的选择(左下角,右下角,左上角,右上角) 8. 数据记录协调天线运行于频谱仪的记录速度(合理安排天线控制计算机于频谱仪的通信)。及时记录每个子谱的数据,同时记录相应的位置和世界时。 观测程序的界面(菜单式操作)应包含的主要功能 10. 一些辅助功能, 如观测时间、观测灵敏度的估计等。,一些功能的实现方法,1观测程序界面所包含的功能与参数输入 时钟比对、时间显示 坐标系的选择(银道、赤道坐标系) 扫描方向的选择沿着银经(赤经), 或者银纬(赤纬); 目标源的坐标输入, 观测区域的长度和宽度:l1 “ l2 “ (l1 沿着扫描方向, l2 垂直于扫描方向);

12、行间隔(scan row spacing) l 接近距离。 扫描速度 整个区域的重复观测次数。 参考源的输入 2.时钟对比 可以借用天线控制计算机的方式。 3坐标转换(从银道坐标、赤道坐标转换到当地的地平坐标),4. 扫描路径的设计(如下图所示) 根据输入的目标区域的大小参数, 定出扫描的行数,Nrow = l2/ l +1 定出approach点, 目标区域观测起始点 比如在银道坐标系中,观测从右下角开始(如下图所示) Approach点 l=l0+ l1/2+Dapproach b=b0- l2/2 行扫描起始点 l=l0+ l1/2 b=b0- l2/2 (3)天线开始观测 a.根据源表

13、或者桌面手动输入的参考点(off点)的坐标进行跟踪观测, b.天线运动到approach点。 c.天线从approach点开始,以给定的速度运行到起始点。 d.天线到了起始点,进入匀速扫描状态。 l=l0+ l1/2- Vscan *t b=b0- l2/2 e.天线到达起始点, 返回一个信号给观测计算机,同时给频谱仪(FFT)一个信号,(从此处开始计时) 频谱仪开始积分并记录数据,及相应的位置与时间。 如果每tdump秒取一个数据,则记当时的 时间为 T=tdump 位置为 l= l0+ l1/2- Vscan *(t-tdump/2) b=b0- l2/2 上述的采样和记录过程一直重复,直到天线到达一个扫描行的终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