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安阳第四讲》学习总结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88446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历史安阳第四讲》学习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谈历史安阳第四讲》学习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谈历史安阳第四讲》学习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谈历史安阳第四讲》学习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历史安阳第四讲》学习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历史安阳第四讲》学习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谈谈历史安阳第四讲学习总结1.课程名称:谈谈历史安阳第四讲2.课程讲师:李发军3.讲师简介:1951 年生,党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安阳师院兼职教授,领导科学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会员。曾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中共安阳市委副书记、安阳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4.课程内容:数百年来,整个华北地区包括我们安阳普遍流传着一个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本节课程介绍了明清时期安阳史事与人物,主要人物有宋讷、张士隆、崔铣、许三礼等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是目前有

2、史可考的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远的都城之一。安阳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厚重、华夏文化精髓。在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安阳历史名人。本节课程介绍了明清时期安阳史事与人物,主要人物有宋讷、张士隆、崔铣、许三礼等宋讷(13111390) ,字仲敏,号西隐。元末明初滑县(今属河南滑县牛屯镇南宋林村)人。元至正进士。任盐山府2尹,后弃官归隐。洪武初年应征编礼、乐诸书,事竣,不仕归。后经杜 荐,任国子助教。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改文渊阁大学士,再迁国子监祭酒。讷为学严立学规,治太学有绩,颇受明太祖赏识。年老告归。宋讷曾应诏陈边事,提出 “备边在乎实兵,实兵在尹屯田“的观点,认为设兵屯田,布列要害,遇敌则战,寇去则耕是长

3、策,其言颇受重视。此幅宋讷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张士隆(1475-1525) ,字仲修,号西渠,河南安阳人。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 年)进士,历任广平推官,都察院监察御史,先后巡按浙江、辽东、直隶等地,忠义谏言秉直弹劾,官至汉中守备副使,兴修水利灌溉民田。是明朝中叶一位学识渊博,办事认真的封建官吏。成化乙未五月九日生(1475 年 6 月 12 日),嘉靖四年正月二十四日(1525 年 2月 15 日)卒于汉中任上,享年五十一。崔铣(14781541)明代学者。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安阳市人。父崔升,曾任延安府知府、四川右参政。弘治十八年(1505)进

4、士,入翰林,任编修。因得罪大宦官刘瑾,于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翌年,刘瑾伏诛,召还北京翰林院史馆。正德十二年(1517),引疾告归。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1522)被召入京。次年,擢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三年,因议“大礼“冒犯了世宗,罢职返乡,潜心于研治学问。十八3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因病乞归。卒谥“文敏“。著有洹词和彰德府志。许三礼() ,安阳人。早岁曾受业于著名学者孙奇逢(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人)门下,并苦读于林虑山中。顺治十四年(1657 年)中举,十八年登进士。康熙十二年(1673 年)赴京谒选,日以讲

5、学为事,与当时名士魏象枢、叶方蔼等过从甚密。这年夏天,他在京师写成读礼偶见2 卷。同年,许三礼莅浙江海宁县知县。海宁“县多朝贵“,“素号难治“,他把“一切升沉得丧“置之度外“,采取了许多果断措施,整饬县政,兴利除弊。他对于办学颇为重视和热心,到海宁的第二年,便利用旧庙宇办起了“正学书院“。并拿出自己的部分俸金,请了一些有学问的人到书院担任塾师。来求学的生员,若确实贫穷,交不起束修的,也准许入院读书。许三礼还创办了“海昌讲院“,亲自到讲院授课,并延聘了一些知名学者讲学。康熙十五年(1676 年),黄宗羲应许之邀,赴海宁讲学。此后,一直往返于余姚、海宁间,主持海宁讲席达 5 年之久。他们不仅仅是我们安阳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待人以德、与人为善的做人之道;汲取赤胆忠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以人为本、刚正不阿、两袖清风、勤政为民施政之道。始终告诫自己4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通过谈谈历史安阳第四讲的学习,使我对安阳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对安阳的历史,安阳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弘扬安阳文化,传承优秀的安阳文化,传递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