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未始,兴已浓(王树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508622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未始,兴已浓(王树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未始,兴已浓(王树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未始,兴已浓(王树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未始,兴已浓(王树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未始,兴已浓(王树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未始,兴已浓(王树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未始,兴已浓-例谈高中数学课的新课导入艺术东莞高级中学 王树玲【摘要】 民谚曰:“良好的开端,乃成功之半 ”。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要想提高你的课堂效率,你就必须想方设法的让你的课堂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那我们就必须在课堂导入方面多下功夫。开动脑筋,生动形象,立意巧妙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从 “苦学” 步入“乐学”的境界。【关键词】 高中数学 ;新课导入如何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把平淡的课堂变为神奇的世界,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都是我们作为教师探寻的目标。新颖别致的高超的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

2、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未成曲调先有情” ,未入新课先入境是新课导入的最高境界。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着学生的心扉,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下面笔者谈一谈在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中的几种尝试。1 妙用故事 诱发思考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原动力,求知欲望是他们聪明才智的激发

3、器。故事导入的魅力正基于此。恰当地引用一个扣人心弦、寓意深刻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诱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案例一 算法的概念的教学导入(电脑播放曹冲称象动画)师:这是我们熟知的故事,当年年仅6岁的曹冲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很多大人也无法解决的难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们描述一下曹冲称象的步骤。生:第一步,把大象牵上船,沿水面在船身刻线做记号。第二步,牵走大象。第三步,往船上装石头,直至船沉到记号处。第四步,称出船上石头的总重量,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步骤就构成了

4、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个算法,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页。 这样生动的故事导入,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并为学生主动从数学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作出了示范。值得注意的是,所挑选的故事要紧扣教材内容,宜短不宜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还有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适时转入新知识的教学环节。2 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有时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教

5、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上。案例二 函数的表示法的教学导入师:“在函数的三要素即函数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表示函数”(板书课题)。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地把精力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3 温故启新 搭桥铺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课前,先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对与新课有关联的已学旧知识的回顾、复习甚至拓宽, 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案例三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导入师:平面内与两

6、定点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21,F21F生:一个椭圆。师:如果动点 与两定点 的距离的和等于 ,那么你能写成它的轨迹方程p)0,1(,(210吗?生: 245yx师:这是动点 与两定点 的距离的和产生联系,若动点 与两定点 的距离的差21,Fp21,F的绝对值为常数,那它的轨迹又会是什么?方程又会是怎样呢?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而且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为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搭桥铺路,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4 设疑布障 激发求知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教师应秉持“以

7、疑导学”的教学理念与思维,巧妙地设疑问难,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并活跃起来。导入一旦激发起学生的疑惑,学生定会产生急切的“愿闻其详”的心情,从而主动参与,积极探求知识的奥秘,最终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四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导入师: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商人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2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给这个商人1分钱,第二天给他2分钱,第三天给他4分钱即后一天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愿不愿意?生:愿意不愿意师:你们都是蒙的吧?这么“诱人”的条件到底有没有陷阱呢只有算出“收支

8、”对比,我们才能回答。你的收入是多少?生: 6023师:那支出又是多少?生:支出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师:对,你的支出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如何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呢?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通过这个例子不但使学生产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引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起到自然导入的作用。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搏器”,具有艺术性、趣味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从“ 潜伏” 状态转入 “激活”状态,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 金钥匙”。 5 动手实验 感知本质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起来,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

9、学的重要方式。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使学生体验、感觉“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案例五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导入笔者让学生课前准备一根两端系图钉的线绳、一个纸板,把图钉固定在纸板上(两图钉间距小于该线绳的长)。师:现在请同学们用笔将线绳绷紧绕两定点画线,在纸板上画出一条封闭曲线。(笔者先演示,他们都画出漂亮的椭圆,很开心。)师:画出的是什么图形?生:椭圆。师: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实物是椭圆?生:橄榄球,卫星轨道,鸡蛋,鹅卵石笔者发现,通过自己动手这一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尽可能

10、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6 利用名句 体数学美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或新异性的演示,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精炼的名人诗词、名言等,导入新课题内容,体现数学的美感.案例六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教学导入师: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首诗,苏轼的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附图)师:诗人从前面看,觉得庐山是一座又开阔又高大的山岭;从侧面看,又觉得庐山是一座险峻陡峭

11、的高峰;再从远处和近处,从高处和低处看庐山,总觉得它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这首诗正是诗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了不同的景观的结果。我们这节课也学着去用诗人的眼光去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看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笔者认为,数学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文学诗词、名言等导入新课,不但增趣,还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升学习的品味,同时也能从感性上提升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7 巧用媒体 引人入胜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高中数学课理论性较强,有些内容又很抽象,学生的积极性较难调动。而集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12、,可以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之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艺术效果。案例七 四种命题的教学导入通过 flash 动画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人没来齐,便说:“该来的没来” 。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 。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说他” 。结果三个全走了。师:主

13、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演示力和感染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新课导入是老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个精心设计的富有艺术性的新课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并闪烁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因具体教学内容不同,班级情况不同,新课导入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导入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要随时变换花样、切不可千篇一律。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作业分析导入等。教是手段,学是目的。这一切都在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会学、学好。 总之,“教者多术也”。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笔者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彩的独具匠心的引入是支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能够促进学生更加自主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每位老师都应该深入研究课堂导入的设计,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参考文献】1钟美玲,谈新课导入中情境创设,数学教学,2006.22 王雯,优化数学课堂结构的探索例谈导入新课的“妙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 32 期3陆健华,高中数学课堂有效导入例谈,数理化学习,201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