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篇讲座--“祖宗之法”与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508406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鉴篇讲座--“祖宗之法”与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史鉴篇讲座--“祖宗之法”与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史鉴篇讲座--“祖宗之法”与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史鉴篇讲座--“祖宗之法”与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史鉴篇讲座--“祖宗之法”与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鉴篇讲座--“祖宗之法”与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鉴篇讲座--“祖宗之法”与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鉴篇讲座-“ 祖宗之法” 与宋代政治史鉴篇讲座-“ 祖宗之法” 与宋代政治 .txt 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 的勇气。爱情是块砖,婚姻是座山。砖不在多,有一块就灵;山不在高,守一生就行。 “祖宗 之法 ”与宋代政治邓小南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宋代改革的文化背景。黄仁宇先生是一位旅美的历史学家,是明史专家,但他也有一些关于通史的著 述。在中国大历史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著作里,他提出了一些有关宋代的个 、 人研究心得,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 “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比如他曾经说:每个不 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中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开国君主,很多都是在马上得天下,

2、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等,但是真正职业军人出身的帝王只 有赵匡胤一位。宋代自开国始,就有一些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点,值得我们注意。例 如,这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时期,经济文化有突出的发展,国家政治也比较开明。宋代有 一些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很有意思的现象。比方说,宋代开国首脑以军人为主,本来应 该擅长军事、注重国防,但是宋代在军事上的作为,既不及前面的唐代,也不及后面的 元代。在国势上、在对外竞争上、在军事作战上似乎处处被动。宋代的民间经济和文化 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但是国家政策不能很好地适应这样的发展状况。另外,这个时期 以务实为特点,可是涌现出来的著名人物却是以哲学家为多。对于宋

3、代历史上一些和前代不同的状况,学界早就有很明确的观察。世纪初,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内藤虎次郎) “唐代是中世曾经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说: 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宫崎市定继而发挥了这种认识。 “东洋的近”他认为, 世和宋王朝的统一天下一起开始 ” 。宋代经济的发展、都市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其成 果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等量齐观。世纪初期,严复先生给熊纯如的信里曾经说: “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 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 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胡适先生和钱穆先生的著述中对宋代也有比较明确的历史定

4、位。钱穆先生认为, 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的是在宋代。 胡适先生把宋代比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 时期,甚至叫做一个“革新的世纪” 。王国维先生和陈寅恪先生对于宋代的学术文化有很高的评价,特别是陈寅恪先生 的论断经常被引用,即“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 微,终必复振 ” 。 现在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对唐宋之际的文化递嬗有很多研究。葛兆光在道教与中 国文化中说:唐宋文化的嬗变,在中国文化史上也许是最值得研究的题目之一。唐文化与宋文 化,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精神。前者可以说是古典文化的巅峰,后者则是近 代文化的滥觞。陈来在宋明理学中说: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学术潮

5、流的演变来看,中唐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三件大 事,即新禅宗的盛行、新文学运动(即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新儒家的兴起。宗教的、文学 的、思想的新运动的出现,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新发展。三者的发展持续到北宋,并 形成了主导宋以后文化的主要形态,也是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神表现。中唐以来到宋代长达几百年的社会转型时期,基本走向是平民化、世俗化、人文 化。方方面面取得的一些成果,不管是经济、文化、思想、宗教层面,反映出来的基本都 是这样的一种文化走势。从唐到宋,时代精英在艺术品味上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追求。举一个最简单的 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和宋代的著名诗人苏轼,这两位文豪都有 过咏庐山的诗作

6、。如果比较一下这两首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异同: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潇洒豪迈。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对来说,这首诗遣词造句都比较平实,在平平淡淡中显示出对于深邃哲理的追求。正如钱钟书先生指出的,唐诗注重的是风神情韵,而宋诗注重的是筋骨思理。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里,如果从政治文化、学术思想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最大变化是,在当时的儒学传承者或者说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儒家思想的复兴,有学者称为“新儒学的复兴运动” 。这个所谓的“复兴” 或者说新儒家的“觉

7、醒” ,主要体现在当时士大夫对于“内圣外王”的群体性自觉追求。所谓“内圣” 指的是在内心自我修养,以达到一种圣贤的境界;而“外王” 是指天下国家要行王者之政,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这样的一种追求促使当时的士大夫主动地把治学和从政结合起来,这成为宋代士大夫突出的共同特点。宋代士大夫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价值追求等方面,和他们的前辈有很多不同。杜甫“ 读书破万卷” ,在唐代历史上是不可多得的饱学之士。但是在宋代历史上,从范仲淹到欧阳修、王安石、既是很著名的文学家,里宋人占了六家;苏轼等等, “唐宋八大家”又都学问淹博,都有阐发儒家经典的专门学术著述;同时也都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在政治方面

8、有突出的建树。而这样一种复合型或者说综合型的人才(大多是文职官僚)在唐代是不多见的。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特别说到,这样的一辈人都是肩负着 “以天下为己任” 的重担,而且在他们的推动之下,北宋中期出现了风起云涌般的变法 运动。相形之下,唐代历史上却较少有由士大夫主动推动的政治革新运动。 这个时期在国家政治领域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当时“士大夫政治”的出现。公元 世纪中期是宋神宗当政的时候,当时作为宰执一员的文彦博曾经提出“与士大夫治天下” ,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联手治理天下。古往今来有很多人在阐发这一说法所蕴含的意义。余英时先生最近出了一部书,题为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其中说到

9、,北宋中期“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在权力世界正式发挥功能。这时出现了君臣双方所共同承认的一个原则,即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 。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 。也有学者指出,虽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儒学传承者作为一个群体能够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到 世纪之后的北宋时期才发生的。对于宋代的国家政治体制、政治集权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认识。从世纪到现在,学者的不同看法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种意见是强调宋代的君主专制、君主集权,强调士大夫的绝对忠君思想随着理学的产生逐渐强化,认为在宋代的历史上,专制君权独裁主义日益严重。另外一种意见强调宋代的政治比较开明,这个时期是

10、士大夫的“黄金时代” ,认为“ 天水一朝” “天水”是中国历史上士大夫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之一。(是赵家的郡望)这样两种不同的说法,应该如何认识呢?我个人觉得,这个时期一方面君主集权和忠君的观念确实是在强化,但是与此同时对于君权的限制因素也在不断增强。这两种趋势实际构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种 “张力” 。就当时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他们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境界。所谓“ 外王”就是要建立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上下有序、尊卑有序、内外有序、亲疏有序的社会政治格局。而为了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理想秩序的建立,又首先要求皇帝自省,也就是朱熹经常说的要“正君心 ” ,皇帝也要做到“内圣 ” ;士

11、大夫们致力于“ 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 ,因此也在限制君权、规范君主行为方面有很多的努力。以上是关于宋代的一些背景介绍。今天要谈的“祖宗之法” 与宋代政治,会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第二和第三两个方面。一、按“祖宗 ”的“既定方针 ”办:帝制政治的突出特色作为儒家礼制的核心,祖宗崇拜的原则与实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文化、社会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祖宗之法”或者“ 遵行祖宗之法” ,如果说得浅白一点,实际上就是“按祖宗的既定方针办” 。这种寻求“既定方针” 的思维方式,以及在 “既定方针” 的说法下自行其是的做法,古往今来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 或者说循来处断事务。在帝制

12、社会里,总是会参照以前的做法, “故事” “故事”是指以往的做法、惯例。按照祖宗留下的规矩、故事来治国,这在帝制时期很自然,也很常见。汉书元帝纪里有一段记载,说宣帝在位的时候,太子曾经给宣帝提意见,不要过多倚仗刑法,而要多用儒生来参与国家的治理活动。宣帝当时非常不高兴,教训太子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里的“ 汉家自有制度” 指的是什么意思?当时虽然没有“祖宗家法” 或者“祖宗之法”的表述方式,而宣帝所指的,其实就是要行用汉家祖宗遗留下来的法度、规矩。中国历史上,作为法度的组成部分,成文法出现得很早。先秦时期就有成文法出现。隋唐时期,成文法更发展成由“律” “令”“格” 、

13、“式” 、组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典体 系。但是在古代历史上,治国的依据并不仅仅依靠这些成文的正式法典,很大程度上还 依照以往一些处断事情的 “惯例” 。这些“惯例” 也就是“故事” ,被不断地整理,不断地形 成正式文字。这些内容和成文法典共同构成当时所行用的制度。唐代中期以后,所谓“祖宗之法”已经见于诏令文书。这一说法在当时主要是指“祖 宗” 对于一些具体事情处断的方式, “祖宗之法”是一些比较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大 行其道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 祖宗之法” 的内容所指,不仅是“ 祖宗”的某一项具体做法,而且上升为整个国 家的指导性原则。不管是军事制度、人事制度,方方面面都要遵守祖宗规矩,遵

14、守祖宗时 候的“成宪 ” 。并且在当时士大夫的眼中,凡是有治理抱负的皇帝,如果想要大有作为,就 必须遵守祖宗制定的法度。可以看到宋代“祖宗之法”逐渐被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宋以后的历朝历代,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蒙古国时期的大札撒 、明代的祖 训 ,实际上都是“祖宗之法” 的文字反映。明太祖制定的皇明祖训有篇。 太祖实 录里朱元璋明确地说,他制定了祖训,而他世世代代的子孙,后世的嗣皇帝都要恪守 不渝。可见,在历史上对于各个王朝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祖宗之法”求助于祖宗之法、祖宗故事的做法,往往反映为强烈的历史依赖性。也就是说,在 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制度的制订者、创行者,往往会回过头,从自己所熟悉

15、的资源里 获取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方法,到历史经验里寻求对于现实问题的解答。这样做,一 方面可能会减少制度建设的“成本” ,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过去的规矩、行为准则,对 于新问题的解决、对于现实的行为趋向,产生明显的制约。二、曲为之制”宋朝的防弊之政“事为之防, :如果从疆域概念而言,北宋所完成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因为当时西北的 大片土地都不在宋代统治之下,东北也有对峙的政权,即契丹国,或者叫作辽朝。但是, 宋代有效地解决了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辖境内部持续了 年的藩镇分裂割据局 面,并且有效地解决了可能导致内部变乱发生的因素。所以我们看到,宋代以来,中国 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严重的地方

16、分裂割据的局面。这种状况的形成,应该说和宋代防 范弊端的政治措施有直接的关系。(一)赵宋“祖宗之法 ”的提出宋代的“祖宗之法” 直接产生于宋人对前代教训进行反思的基础之上。中晚唐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都引发着士大夫的警醒。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五个朝 代一共维持了年,像走马灯一样,更换了出自个姓氏的前后个皇帝。这样一种旋 兴旋废的情形在宋代士大夫的心中造成非常大的震撼。宋太祖在公元年, “陈桥兵变”做上皇也就是建隆元年正月初四, “黄袍加身” 帝。第二天,就发布一道诏书,说现在是“ 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命;变家为国,鸿恩宜 被于寰区”。 ,另一方面也给开国皇帝造成“变家为国” 一方面是当时精心谋划的结果, 很大压力。那个时候社会上的老百姓,见惯了半个多世纪的纷纷攘攘,没有什么理由让 他们相信,赵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前面的五代频繁更迭,新成立的朝代,很可能不过 只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