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粤教版必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79058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粤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粤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粤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粤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粤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粤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粤教版必修(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代大臣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时政时常会遭致杀身灭门之祸。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200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奉为座右铭”。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到底论述了哪些问题,让唐太宗对魏征如此器重?,学会倾听 有人说“鲜花最美,因为它鲜艳”,有人说“雨露最美,因为它滋润”,有人说“太阳最美,因为它温暖”,而我说“倾听最美,因为它染艳了心灵,滋润了身躯,温暖了世界”。生活中学会倾听,必将受益无穷。 在讲台上,在人流中,在小巷的深处,在高楼的阳台

2、上,在奔驰的列车上,在温馨的小家里,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倾听。倾听让我们回味一生的声音,倾听街头那个修鞋的老人阐述他对过日子精辟的看法,倾听一个重病患,者坦然面对生命的表白,倾听那个屡遭磨难又屡次站起的男人的悲壮历程,倾听那个成功人士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倾听那些用汗水智慧浸泡出的辉煌往事,倾听那些用热血顿作潮涌的感人情节。倾听那一串串鲜活的故事,倾听那一个个真实的足音,我们就会明白:平淡的日子真的很精彩,平凡的生命真的很美丽,人生就应该多姿多彩,如诗如画。,微感言:_ _,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 2尔无面从,退而后言。 魏征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魏征 4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

3、在乎人。 魏征5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魏征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征,一、作者视窗敢于“犯颜直谏”的一代良臣魏征魏征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和历史学家,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千古。 他“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 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 图位卖忠”的精神,千古流传直到今。,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从不退让,致使太宗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一次,太宗意欲去,秦岭山中打猎,行装都已准备停当,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贞观七年(6

4、33),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欲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思之。”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理,不仅没有治皇甫德参的罪,还提升他为监察御史。,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派遣官吏探视得知,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用来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5、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注】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20卷,已散佚。,二、写作背景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疏。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

6、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冶。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答案 (1)jn (2)s (3)zi (4)yn (5)mi 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_答案 通“毋”,不要,.,(2)一词多义,答案 形容词,安定/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动

7、词,养,奉养/动词,安置,安放 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动词,相信/副词,随意 动词,追求/动词,探求/动词,请求/动词,索求/名词,需求,需要,答案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介词,用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四、文白对译,(自己)喜好的东西。作:兴作,建筑。冲:虚。牧:约束。满溢:容器中水满则溢出。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下:居之下。盘游:打猎取乐。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一、文本助读本文是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8、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 【重点词句梳理】 1词类活用,答案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 (5)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7)形容词作动词,流得很远 (8)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9)形容词作名词,重要位置 (10)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11)形容

9、词作名词,不正派的人 (12)形容词作名词,安定的情况;危险的情况 (13)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4)动词作名词,喜好的东西 (15)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16)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从内心里 (17)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古今异义,答案 (1)树根 (2)放纵性情,含贬义 (3)以(之)为,把当作 (4)使心虚 (5)何:表示疑问,为什么。必:副词,一定,3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2)戒奢以俭:_(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答案 (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3)状语后置句,4翻译句子(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

10、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译文:_(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文:_(3)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译文:_,答案 (1)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和平美好。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2)即使用严酷的刑

11、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最终(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但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3)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某建筑物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要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三、师生探究 1作者所提“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各有什么侧重?,答案,2. “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

12、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 (1)“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这“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

13、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己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3作者在第1段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答:_答案 (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4作者在第2段中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

14、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答:_答案 (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一、阅读延伸魏征进谏有一套马少华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