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3 阿房宫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077578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3 阿房宫赋 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3 阿房宫赋 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3 阿房宫赋 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3 阿房宫赋 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3 阿房宫赋 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3 阿房宫赋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3 阿房宫赋 (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阿房宫赋,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唐宰相杜佑之孙。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尤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大李杜”)。著有樊川文集。,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

2、即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将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

3、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一词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古今异义,古义: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古义:天气,指雨雪晴阴;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古义:事物的精华部分,比喻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4、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词类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特殊句式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结构后置句) (2)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 (3)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4)可怜焦土(省略句)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名句积累 (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017全国高考)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017天津高考) (3)

5、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2016全国高考) (4)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二川溶溶,流入宫墙。”(2015重庆高考)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015浙江高考),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清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 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救世的情怀。,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

6、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提示: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是叙事,第二部分(第三、四段)是议论。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第一段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第二段写宫廷生活的奢靡、腐朽。这两段又是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写得条理井然。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第三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第四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指当时统治者)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

7、今,层次清晰。,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提示: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灭亡,又以六国覆灭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爱民的结果。“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能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

8、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提示:杜牧针对唐朝国势衰微、内败、外敌入侵的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当朝者沉溺声色,荒淫无度。“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似哀鸣的警钟,给治国者以启发和警示,在文末也有揭示并升华主旨的作用。,初读整体感知,再

9、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 分析文章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感情 1.本文是如何将描写和议论融合为一体的? 提示: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

10、,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有人认为阿房宫的富丽堂皇是秦朝鼎盛的标志,也有人认为这是秦朝最终崩溃的前兆,你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

11、,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名词作动词的一般规律 技法指导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把每种情况都掌握了比较困难,如果借助口诀则会事半功倍,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口诀:“所”后代词前,排列非并偏,“而”连副修饰,能愿在前面,状补夹中间。,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一、“所”后代词前 1.“所”字加上一个动词组成一个名词结构,如果“所”字后面不是动词,而是名词,这个名词即活用为动词。 例:置人所罾鱼腹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12、) 【分析】罾:本义是鱼网,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用网捕”。 2.现代汉语中,代词前不能加名词,所以如果代词前加了名词,这个名词即活用为动词。 例: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分析】“蹄”在代词“之”前,即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蹄子踢”。,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二、排列非并偏 名词和名词直接组合,如果这两个名词之间不存在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即活用为动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分析】“籍”和“吏民”两个名词直接组合,它们之间不存在并列或偏正关系,所以前一个名词“籍”活用为动词,意为“登记”。,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三、“而”连副修饰 1.如果“而

13、”连接名词和动词,前面的名词即活用为动词。 例: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 【分析】“隧”本义为“隧道”,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挖隧道”。 2.名词前不能用副词修饰,如果名词前用了副词修饰,这个名词即活用作动词。 例: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沈括梦溪笔谈) 【分析】副词“未”修饰名词“花”,“花”即活用作了动词,意为“开花”。,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四、能愿在前面 名词前结合能愿动词,名词即活用作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分析】能愿动词“能”后面的“水”活用为动词“游泳”。 五、状补夹中间 名词夹在主语和补语位置的状语之间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14、 例: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军”在这里作动词,意为“驻扎”。,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为动词的词语。 1.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2.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3.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4.履苍莽中。 5.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参考答案:1.怀:衔恨。 2.时:等候。 3.籍:登记,没收。 4.履:踏着,踩着。 5.礼:礼遇。,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成由勤俭败由奢 名句诵读 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 俭节则

15、昌,淫佚则亡。(墨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味贪图享乐,他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阿房宫,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耗资巨大。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规模宏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宫内歌舞繁盛,“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后宫美女如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秦始皇肆意享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始皇的奢靡纵欲,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以致众叛亲离。秦始皇无道

16、,最终导致农民起义,自取灭亡。杜牧在唐敬宗与秦始皇之间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写作了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 过去的生活 王安忆 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 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生活在高科技的现在,却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